2019年十本译文纪实系列新书 带你一起看世界

2019年十本译文纪实系列新书 带你一起看世界
2019年01月09日 07:06 澎湃新闻

  (原标题:2019,十本译文纪实系列新书,一起看世界)

  从 2011 年引进出版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开始,到后来陆续出版的《江城》《打工女孩》《再会,老北京》《两个故宫的离合》《无缘社会》《大灭绝时代》《汤姆斯河》《血疫》《东北游记》《女性贫困》《创水记》《寡头》《鱼翅与花椒》《老后破产》等等,到 2018 年,译文纪实系列已经出版了将近三十个品种,成为了一套口碑和销量双赢的品牌书。

  2019 年,译文纪实系列的目录,还将会加入十部新的作品,它们涵盖不同领域的不同故事,用文字记录真实,用叙述把握脉搏,用数据传递声音,与读者共同直面人间万象。

  说明:以下所有相关信息为非最终版,具体以实际出版时的信息为准。

  1.《看不见的美国》

  HIDDEN AMERICA

[美] 珍妮·拉斯卡斯|著[美] 珍妮·拉斯卡斯|著

  预计出版时间 2019 年 2 月

  很多人都不知道,

  自己的国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看不见的美国,其实一直都在。

  在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珍妮·拉斯卡斯问一个名叫斯密提的矿工:“人们对你们了解得这么少,你觉得奇怪吗?”

  他回答:“我觉得,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看不见的美国》,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每日辛勤劳作,维持我们的生活运转,而我们却从未将其放在心上。

  看不见的世界林林总总:俄亥俄的矿业公司,阿拉斯加的石油钻塔,缅因州的外来劳工营,拉瓜迪亚的空中交管中心,得克萨斯的肉牛牧场,加利福尼亚的垃圾填埋场,爱荷华的长途卡车司机,亚利桑那的枪支店,以及辛辛那提猛虎队的拉拉队员们。

  拉拉队员?是的,她们也代表着你看不见的美国。

  作者珍妮·拉斯卡斯(Jeanne Marie Laskas)是《GQ》杂志的一名记者,她发表在该杂志的关于煤矿工人的报道,进入了“国家杂志奖”的总决选。她的作品多次见诸于各类出版物,包括《时尚先生》《史密森尼》《噢:奥普拉杂志》和《华盛顿邮报杂志》。她长期为《华盛顿邮报》撰写专栏,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回忆录三部曲:《五十英亩和一只狮子狗》(Fifty Acres and a Poodle)《一样的月光》(The Exact Same Moon)《有女初长成》(Growing Girls)。她还身兼匹兹堡大学写作专业项目的负责人。

  2.《房奴》

  CHAIN OF TITLE

[美] 戴维·戴恩|著[美] 戴维·戴恩|著

  预计出版时间 2019 年 3 月

  银行要收走他们的房子!

  房奴,老赖,金融危机的受害者?

  美国中产财富大危机!

  很少有人从普通美国民众的角度来讲述 2008 年的金融危机,然而正是这些人,最大程度地承受着经济崩盘带来的苦痛。因为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们所得到的对待,取决于他们的财富和权力。

  自 2009 年起,三个普通的美国人,决定揭开这个谜团,厘清华尔街的罪行,并探究个中原因。他们是癌症护理护士、汽车销售员和反保险欺诈专家。他们都是止赎受害者。通常,他们被称为“老赖”或“房奴”。

  他们发现,抵押贷款行业从根本上破坏了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美国不动产法律体系;那些使人们失去房屋赎回权的几百万份文件,统统都是假的;所有办理了抵押贷款的美国人,都在进行一场豪赌,他们极有可能被一无所有地赶出家门,即使他们遵规守法,每次都如期还款。

  这是公共政策的重大失败。我们不知道有多少美国家庭在止赎危机中失去了住房,估计最少接近 600 万。大量研究表明,居住在止赎地区的人们遭受了更多的身体和心理疾病。2014 年《美国公共卫生杂志》的一份报告认为,止赎率与自杀人数相关。止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来对美国中产家庭财富伤害最大的一次危机。

  一天晚上,揭秘者迈克尔·雷德曼坐在我身边,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他一遍又一遍地说:“我不敢相信你书里的那些故事。那是我的亲身经历,可我不敢相信。”我理解读者们的怀疑,因为就连故事的主人公都持有同样的怀疑态度。这个故事让人难以置信,但又千真万确。

  作者戴维·戴恩(David Dayen)是 Salon 和 The Intercept 的撰稿人,亦是 Fiscal Times 和 New Republic 的专栏作家,同时也为 American Prospect, The Guardian, Vice 和 Huffington Post 等媒体供稿。《房奴》是他的第一本专著,并入选特克尔写作基金的年度好书。

  3.《总统班底》

  ALL THE PRESIDENT’S MEN

[美] 鲍勃·伍德沃德 卡尔·伯恩斯坦|著[美] 鲍勃·伍德沃德 卡尔·伯恩斯坦|著

  预计出版时间 2019 年 4 月

  “我们坚持我们的报道。”

  ——布拉德里,《华盛顿邮报》社论,1972

  伍德沃德在《华盛顿邮报》刚刚工作了九个月。

  1972 年 6 月 17 日,星期六。伍德沃德接到本地新闻编辑打来的电话,说当天凌晨,有五个人带着照相设备和电子窃听装置,在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的一桩盗窃案中被逮捕。

  周六的新闻编辑部异常宁静,当伍德沃德开始打电话的时候,他注意到伯恩斯坦也在从事这桩盗窃案的报道。

  哦,天哪,可别是他。伍德沃德想起了办公室里的一些传闻,说伯恩斯坦很有抢新闻的本事。

  ……

  4 月 30 日,晚上 9 点钟,尼克松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

  “有请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播音员庄严地宣告。尼克松坐在他的桌子旁,桌子上一边放着他家人的相片,另一边是林肯的半身像。

  总统开始发言:

  “……今天,我作出了任职总统期间最困难的决定,我接受了两位最亲密的同事的辞职……在任何组织中,为首的人必须负责。所以,责任应该由我来负。我接受这一点……正是这样一种体制,使事实见诸天日……在目前情况下,这一体制包括了坚定不移的大陪审团,诚实的检察官,勇敢的法官,以及强有力的言论自由……”

  ……

  1974 年 8 月 8 日,尼克松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作者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16 岁时在报社当勤务工,19 岁时成为新闻记者,自 1966 年起在《华盛顿邮报》工作。因参与《华盛顿邮报》对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获普利策奖。

  作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华盛顿邮报》副总编,因参与水门事件和“9·11”事件的报道,两次荣获普利策奖。

  4.《非虚构的艺术》

  GOOD PROSE: The Art of Nonfiction

[美] 特雷西·基德尔 理查德·托德|著[美] 特雷西·基德尔 理查德·托德|著

  预计出版时间 2019 年 4 月

  普利策奖作家与《亚特兰大月刊》资深编辑,

  黄金搭档四十年,

  非虚构,其实你可以写得更好。

  《非虚构的艺术》记述了一位作家和一位编辑在近四十年的共事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它的目标受众是读者和作家,是那些关心写作、关心如何写作和提高写作的人。我们基本的前提,就是你有能力学会如何写得更好。

  在坚持事实方面,我们毫不含糊。非虚构远不止于事实确凿,可是它的出发点,就是不要凭空捏造。如果事件发生在星期二,那么星期二就是它发生的时间,哪怕星期四会构成一个更有条理的故事,也不能因此改动时间。当然,这并不等于把事实和真相混为一谈。

  我们同样相信故事和人物的力量。我们认为,小说的各种技巧从来都不是虚构作品的专利;除了企图以虚构冒充事实之外,对于非虚构作家而言,没有哪种讲故事的技巧是禁区。我们还认为,无论是故事、论证还是沉思,图书、随笔还是写给家人的信件,每一样都要做到新颖而准确,能够表达出一种独特的人的存在。

  过去三十年里,美国文化变得更加喧嚣、快速、碎片化。就直接效果而言,作家赶不上流行音乐或是动作电影、有线电视网新闻或是即时通信。我们认为,作家不应该也没必要试图赶上这些。我们知道,写作仍然是明晰思想和情感的最佳路线。

  《非虚构的艺术》是一本源于实践的书,是多年来尝试写作三类散文的产物:写世界、写观念、写自己。换句话说,这是我们俩尝试写作和编辑各种叙事文、随笔和回忆录的产物。

  作者特雷西·基德尔(Tracy Kidder),1945 年生于纽约市,获哈佛大学英语学士和爱荷华大学写作硕士,现居马萨诸塞州。他是一位多产的非虚构作家,荣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大奖,作品包括《劫后重生的力量》(2009)、《我的支队》(2005)、《越过一山,又是一山》(2003)、《家乡》(1999)、《老朋友》(1993)、《学童中》(1990)、《住屋》(1985)和《新机器的灵魂》(1981)。

  作者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1940 年生,毕业于安赫斯特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编辑生涯里,担任过《亚特兰大月刊》执行编辑和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图书编辑。他为多家著名杂志撰写报告文学和文化批评,著有随笔集《事物本身》(2008)。他也在大学里教授创意写作。

  5.《无名:20 年追寻真相和正义之路》

  JANE DOE JANUARY:My Twenty-Year Search for Truch and Justice

[美] 艾米丽·温斯洛|著[美] 艾米丽·温斯洛|著

  预计出版时间 2019 年 4 月

  20 年前在匹兹堡,我被一个陌生男人强奸了。

  现在,我终于知道,他是谁。

  我还知道,在这个男人的眼里,

  我,和其他女人一样,是没有名字的。

  1992 年,当时还在匹兹堡上大学的艾米莉·温斯洛被一名陌生男子强奸。2013 年,当她已在英国建立新的生活,已婚并已为人母,开始从事职业写作时,当年侵犯她的那个人突然经警方确认并被逮捕。怀着极度的好奇以及不断挖掘真相的决心,她以犯罪小说作家的经验展开了一场个人调查。其间,她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诉讼,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来回拉扯:一边像是情节紧张的美剧,警方的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充斥法律系统的官僚气,另一边则是她在剑桥的新世界,对她既是一种安慰,又是一份挑战。

  《女人无名》是一个被自己曾经遭受的创伤不断追赶着的女人所写的回忆录。作者在其中生动描述了她长久以来对案情大白于天下的渴望,这为其坦诚地描述 20 年后正义如何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埋下了伏笔。

  作者艾米丽·温斯洛,女,美国作家,现定居英国,已婚,育有子女。

  6.《美国病》

  AN AMERICAN SICKNESS

[美] 伊丽莎白·罗森塔尔|著[美] 伊丽莎白·罗森塔尔|著

  预计出版时间 2019 年 6 月

  为什么,

  美国一家顶尖教学医院收费 1000 美元的检查,

  在新泽西州的一些小型社区医院要花费 7000 美元,

  而在德国和日本却只需要 100 美元?

  医学博士、《纽约时报》资深记者,直击美国医保体制之痛!

  我们生活的时代不乏器官移植、基因疗法、救命药品、预防策略这样的医疗奇迹,但难以置信的是,医疗保健制度依然价格高企、效率低下、令人困惑、充满不公。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医疗豪夺的潜在受害者。

  美国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五分之一用于医疗保健,全年超过 3 万亿美元,相当于法国的全部经济总量。尽管如此,美国依靠这笔钱所实现的医保效果,却普遍低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的人均花费,只有我们的一半。

  我们中间,谁没有在打开医疗账单或损益说明的时候,瞪着吓人的数字显得难以置信?谁没有被保险单上的共同付费、免赔额度、“网络内”和“网络外”的条款弄得晕头转向,只能屈从于沮丧的心情,或在催账的威胁下开出支票?比如,谁没有为一次普通的血液检查而收到 500 美元账单,为在急诊室打了三针而收到 5000 美元账单,为一次小小的足部门诊手术而收到 50000 美元账单,或者因为心脏病住院治疗三天而收到 500000 美元账单,发过懵?

  那些钱都到哪儿去了?

  作者伊丽莎白·罗森塔尔(Elisabeth Rosenthal)博士在《纽约时报》做过二十二年的记者和高级撰稿人,现为专门从事医疗保健及保健政策独立报道的“恺撒保健新闻”网站的主编。她是哈佛医学院的内科学医学博士,曾经担任急救医生。她目前居住在纽约市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7.《工作漂流》

  仕事漂流——就職氷河期世代の「働き方」

[日] 稻泉连|著[日] 稻泉连|著

  预计出版时间 2019 年 6 月

  这是我能胜任的工作吗?

  这是我想从事的行业吗?

  我喜欢做什么,又适合做什么?

  迷茫与不安的背后,

  是职场中的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探寻……

  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终身雇用制和论资排辈的时代走向终结,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双向选择带来的是自由,也是压力。雇佣方和被雇佣方的价值观都在改变。曾经,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成功;如今,这些年轻人渐渐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质疑——

  “这个行业真的适合我吗?”

  “保持现状似乎就是在走下坡路。”

  “选择越来越少,我还能做什么?”

  《工作漂流》真实记录了 8 个日本 80 后年轻人的转职之路,描绘当今社会的职场现状。年轻人因何而不安?如果只有不断改变才能消除不安,是去更大的企业,还是去有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是彻底转行,还是自己创业,或是留学深造?是看重更高的收入,还是追求更宽广的工作平台?年轻人为何跳槽,他们又在寻求什么?或许你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稻泉连,1979 年生于东京。1995 年从神奈川县公立高中退学,1997 年通过大学入学资格检定,考入早稻田大学,2002 年从第二文学部毕业。2005 年第 36 回大宅壮一非虚构奖获得者,获奖作品《我虽然也在战时出征——竹内浩三的诗与死》。大宅壮一奖是日本历史最长、最重要的非虚构作品文学奖之一,稻泉是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时 26 岁)。已出版的作品有《我的高中辍学手册》(1998)、《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2001)、《重生的书店》(2012)、《连接生命:东日本大地震,修复大“大动脉”国道 45 号之战》(2012)等。

  8.《朱鹮的遗言》

  朱鷺の遺言

[日] 小林照幸|著[日] 小林照幸|著

  预计出版时间 2019 年 7 月

  “我把朱鹮看作是生命,而不是鸟。”

  不是保护日本的象征或珍稀的物种

  仅仅是一曲守护生命的哀歌

  日本大宅壮一非虚构奖获奖作品

  朱鹮,这种美丽而哀伤的鸟类的学名叫 Nipponia nippon,象征着日本。朱鹮曾经遍布日本全境,然而,2003 年日本境内最后一只朱鹮的离世,宣告纯日本产的朱鹮灭绝了。《朱鹮的遗言》追寻保护朱鹮的人们的轨迹,质问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描写生命之宝贵。

  《朱鹮的遗言》聚焦于日本种朱鹮最后的家园——新潟县的佐渡。当地爱鸟人士通过自己的努力,观察和了解朱鹮,为保护朱鹮不遗余力,令人动容。朱鹮先后被指定为日本“特别天然纪念物”、国际保护鸟类。尽管如此,其数量仍然不断减少。1980 年,实施将佐渡仅存的 5 只野生朱鹮捕捉保护的“全鸟捕获”计划。然而,被捕获的朱鹮相继死去,和中国借来的同类之间的交配也从未成功。日本现存的朱鹮全部由中国赠送,或是其后代。

  朱鹮在日本灭绝的原因尚无定论,“人敌说”和“天敌说”各执一词。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 20 世纪初对朱鹮的滥捕滥杀使其数量锐减,而环境恶化对幸存朱鹮的健康和繁殖能力造成了影响。《朱鹮的遗言》记录了一个物种区域内绝种的始末,敲响了一记警钟。

  作者小林照幸,1968 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市。明治药科大学在读时,凭借非虚构作品《毒蛇》获得 1992 年第 1 回开高健奖奖励奖(当年无获奖作品)。此后开始从事写作。1999 年,《朱鹮的遗言》获第 30 回大宅壮一非虚构奖。著有《丝虫——誓要根除难治之症的人们的记录》《死贝》《害虫歼灭工厂》《流感( H5N1 禽流感)——为了从传染大爆发中幸存》等。

  9.《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AND THE BAND PLAYED ON:Politics, People, and the AIDS Epidemic

[美] 兰迪·希尔兹|著[美] 兰迪·希尔兹|著

  预计出版时间 2019 年 7 月

  这本书用 630 页的篇幅,讲了一个故事:

  为什么,艾滋病会在美国流行?

  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

  《时代周刊》“百大非虚构经典”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艾滋病在美国被发现的整个过程和最初的扩散情况,从同性恋群体、医疗、政府机构、媒体四个角度来写,突出了美国政府最初的漠视由此导致了今天全球奋力抗艾的紧迫性,并呼吁全球各国对公共安全予以更大的关注和投入。

  《世纪的哭泣》是希尔兹的第二本著作,出版于 1987 年并获“石墙奖”,使他闻名于美国文学界。本书是对艾滋病早期在美国流行情况的一项广泛研究,被翻译成 7 种语言,1993 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各种奖项中获得 20 项提名、9 个奖项,包括 1994 年的艾美奖。

  作者兰迪·希尔兹(1951 - 1994),男,美国记者、作家。1975 年,他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但作为出柜的同性恋,想要在当时仇视同性恋的氛围中,在报纸和电视台找到一份全职工作很难。他做了几年自由撰稿人,又为美国同性恋权益杂志《Advocate》工作了一段时间,1981 年,终于成为《旧金山纪事报》的国内新闻记者,成为美国主流媒体中的首位同性恋记者。这一年,艾滋病首次引起举国注意,希尔兹也很快投身于报道这种疾病及其在医疗、社会、政治等领域引发的后果,直到艾滋病夺去他的生命。

  10.《骂老师:美国的公共教育改革》

  THE TEACHER WARS: A History of America's Most Embattled Profession

[美] 达娜·戈德斯坦|著[美] 达娜·戈德斯坦|著

  预计出版时间 2019 年 8 月

  “无能者才会教别人”

  美国人对教师行业的偏见由来已久,

  《纽约时报》畅销书 聚焦美国最具争议的职业,

  为什么在当今的美国,

  教师同时被看成超级英雄和流氓恶棍?

  其他国家的教师普遍受人尊重。在韩国,人们把教师称为“立国者”。在芬兰,男人和女人都把教师放到配偶最理想职业的前三名。然而美国有句老话——“无能者才会教别人”,这反映出美国人对于教育工作者居高临下的态度。要了解美国人对教师的看法,就必须了解美国教育的历史:对公共教育抱有过高期望,将其视为英才教育,但同时又不愿大力投资其中涉及的公共组织、教师和学校。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也许与美国人对教师的看法有一定关系。谁应该在公立学校中担任教职;应该教什么内容;如何教育、培训、雇用教师;如何支付教师薪酬;怎样评价和解雇教师:美国人为所有这些问题争论了两个世纪,但是基本上还未能达成共识。

  《骂老师》一书回顾了 175 年的美国教育史,从过往经验中找到了美国当前公共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的根源。

  作者达娜·戈德斯坦(Dana Goldstein),记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歇尔计划非盈利新闻机构签约作家。为《大西洋月刊》等多家杂志供稿。荣获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 Foundation)的伯纳德·L·施瓦茨(Bernard L. Schwartz)项目奖金和国家研究所(Nation Institute)的海鹦基金会(Puffin Foundation)写作项目奖金。两次入围利文斯顿大奖(Livingston Awards)35 岁以下杰出青年记者最终名单。

译文纪实朱鹮
新浪出国频道 新浪留学频道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