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办学不赚钱 英国高校为什么还要迎难而上?

海外办学不赚钱 英国高校为什么还要迎难而上?
2019年02月01日 02:40 界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出亚洲,就能念英国名校,听起来是项诱人的选择。但对英国高校而言,海外办学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美”。

  一项最新调查研究显示,英国高校本地教学所获得的留学生收益是在海外办学收益的20倍。这项调查的发起人是一位名叫Paul Benell的独立高等教育顾问,他收集了32所英国大学盈利状况的数据。

  研究表明,在2015-16学年,海外合作办学的收益中位数为每名学生271英镑,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英国高校在每位学生身上“赚”不到200英镑,只有18%院校收入能超过500英镑。

  与此相比,在英国本地留学的国际生成了高校盈利的最大来源。许多高校每年向国际生收15,000英镑的学费,Benell表示其中大部分是纯收益。他认为,如果大学能将海外校区的学生带回英国(大约22,000名海外校区的学生在2016-17年流入英国),也许这些大学会看到更多利好。

  海外办学一般分为三种类别,每种类别的风险和利润不同。第一类是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推出课程的甄审(Validation)模式,由合作机构提供课程,英国大学授予学位;二是设立国取得特许经营(franchise);第三是海外分校,从经营、人员征聘、招生到课程内容都由英国大学决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仅收益微薄,海外办学的难度颇高。最大的隐患就是品质管控问题。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办学门槛与成本低廉,又可带来丰厚的收入,若发现有亏损可及时抽身,然而英国大学参与度低,导致品质管控不易,一不小心就会赔上学校的名声。英国大学更倾向于第三种,开设海外校区。海外分校与英国本地大学一样,需接受英国高等教育品质保证局(QAA)的评鉴,以保证品质与本部一致。但英国学校负担的时间与财务成本相当高,回报缓慢。

  为了避免西方教育理念的“水土不服”,海外分校精心打磨“本地化”战略。多数海外分销瞄准特定专业类别学生,比如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在卡塔尔的分校,只提供考古专业,卡塔尔的地理优势离考古据点近,利于实地考究。

  英国海外分校近几年迅速扩张,从2006年到2011年连年增长,超越澳洲成为美国以外海外分校数量第二多的国家。在亚洲,打头阵的是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将近8000名学生,马来西亚校区有5000名学生。

  尽管收益不高,但英国高校之所以要在海外办学也有自己的考量。增加国际生接受英国高等教育的渠道,给英国学生提供海外交流经验,扩大高校国际化影响力等等都是其中原因。对高校未来发展的担忧,也成为英国海外办学的动力。

  英国大学联盟表示,英国大学对未来入学人数和收入并不乐观。一大原因是,英国政府近年来为减少净移民人数,对国际生签证十分苛刻,2012年取消学成后工作签证(PSW)仅仅是开始。2015年英国外籍学生人数首度下降,英国高等教育署捏了一把冷汗。“政府不友好”对印度籍学生的影响尤其大,印度留学人数从2012年起连年下降17%。

  另一方面,脱欧对英国乃至欧洲产生的震荡必将波及高教产业。脱欧后欧盟学生的优惠政策全无,赴英留学的人数或将面临严重降幅;欧盟教职员工重新规划职业未来,英国或面临教职资源流失的尴尬。这样看来,在欧洲设立更多英国大学的海外校区,是分散风险一种长期投资。

  在英国教育系统面临结构性隐患的当下,海外办学尽管目前来看收益甚微,但也是长久之计。

责任编辑:许丹榕

出国留学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