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学教授提醒学生别说中文为何也是种族歧视

杜克大学教授提醒学生别说中文为何也是种族歧视
2019年02月03日 07:26 澎湃新闻

  近日,美国杜克大学教师发邮件禁止学生说中文、被指为“种族歧视”引起轩然大波。尽管涉事人员梅根·尼利已辞职,该院院长也写信致歉,但不乏有人认为“种族歧视”的指控“过于小题大做”、“老师只是善意提醒国际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这类言论在中文互联网上更是普遍存在。为何这封邮件会被界定为种族歧视?这折射出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求学的何种处境?

  引发此次风波的是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研究生项目主管、助理教授梅根·尼利群发的一封邮件。在邮件中,她表示有两名教职人员找到她,称他们发现有学生在学生休息室/学习区域“大声说中文”,希望得知学生的姓名,暗示他们以后会得不到实习面试或加入硕士毕业课题项目的机会。”她如此转述两位教职员工的话:“让他们失望的是,这些学生没有抓住机会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并且非常不礼貌地进行了一场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的对话。”她还建议学生“在教学楼或任何学术场所100%使用英语”,尤其是“正在找工作的二年级学生”。

梅根·尼利的邮件截图梅根·尼利的邮件截图

  在这封邮件中,尽管尼利表达了国际生“在美国用非母语语言学习的艰难过程”的“理解和尊重”,但她暗示在教学区说中文会影响学生毕业与就业的说辞,无疑是企图利用自己的职权威胁和打压中国留学生;打着“鼓励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幌子,实则干涉学生在非上课时间用母语进行私人谈话的自由。鉴于她所强调的是有学生“大声说中文”、希望学生“在教学楼完全使用英文”,将矛头直指中国留学生,这已构成了针对中国留学生群体的种族歧视。

  此事在中文互联网上传开后,很多网友认为尼利此举“用心良苦”,只是在“善意地提醒学生好好学英语”,也有媒体表示“似乎并未感到教授有多深的恶意”。然而并非恶语相向才是歧视,看似温和体贴的规劝,实际表露的是对中国学生使用母语的权利的限制打压。即便有优雅得体的话术包装,也无法掩盖种族歧视的本质。

  也有人认为,尼利邮件中所提到的两名教职员工才是真正的种族主义者,她本人只是好心提醒。但这种转述他人言论的方式,也是她巧妙推脱责任、迂回表达观点的话术。她以项目主管的身份向全系学生群发邮件,这一言论是否出自她本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以此为由,利用个人职权威压学生的事实。

  关于这起典型的种族歧视事件,中文互联网上能够识破尼利话术、意识到歧视存在的人不在多数。在笔者看来,这首先是出于人们对种族歧视尚未形成充分的认识。对大多数缺乏海外生活经历的中国人来说,会因自己的国籍因素受到歧视的机会微乎其微,“种族歧视”只是一个遥远模糊的名词,与己毫不相干。

  其次,这也是一种文化自卑心理的体现。当同胞在陌生国度遇到不公正的对待,很多人首先会要求他们从自身找原因,将种种不愉快归结到他们对环境的不适应上——正如很多网友表态赞同此事中尼利对中国留学生“没有抓住机会提高英语水平”的指责,却忽视了杜克大学作为全美排名前十的顶尖大学,对申请者的语言成绩要求极高,因此国际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成问题的事实。在这样的舆论环境里,留学生想要认识到错不在自己,而是国外主流强势人群的傲慢与偏见,也并非易事。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出国求学、工作和旅游,踏上异国的土地意味着个人身份从主流瞬间变为少数群体,自然会遭遇过去无法想象的文化冲突。当脱离主流身份的保护,在异国处于势单力薄的地位时,如何面对自己的弱势文化身份便成了难题。因此很多中国人来到国外,都会面临“身份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

  对此,往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应对方法:一种是在海外找到自己的同胞,躲入安全的小环境中抱团取暖,远离外界令自己焦虑和无措的人和事;另一种则是入乡随俗,努力适应当地的环境,打入本地人的圈子,甚至刻意回避同胞们的小团体。

  然而这两种都无法真正解决身份认同危机。因为再安全的小环境,也无法不受外界风雨的影响,在一个华人是少数群体的国度里,当面对学业、求职这些要事时,谁也无法确定掌握“生杀大权”的是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当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权利被侵犯、发展机会被无端剥夺时,是否能辨认并指出歧视的存在,为自己应得的尊严和自由而抗争,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许许多多处境相似的少数者。

  而刻意抹去自己的身份痕迹,强行为自己贴上新的文化身份标签,这种迎合无法为自己赢来真正的尊重和平等,反倒会导致自我的迷失与他人的轻视。相比其他身份,种族是最难隐藏的,无论你的英文讲得有多么流利和纯正,行为举止有多么像美国白人,你的肤色和发色都显示了你的故乡所在,这是你不可剥离的特征,你那些拒绝适应海外环境的同胞所遭到的歧视,也同样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

  因为种族歧视不会是孤立的偶然事件,在一个少数群体权利未得到完全尊重的国度,歧视会渗入生活的缝隙,无孔不入;歧视甚至会写进法律、嵌入体制——例如19世纪美国的《排华法案》,这无关个人的表现和运气,“公平”地实行在每一个被不公平看待的人身上。所以歧视的消除与社会公正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反对与抗争。而认同自我、接纳自我,是与种族歧视对抗的前提。

  当无数中国留学生为了前程漂洋过海、背井离乡,他们不需要为白人精英“恩赐”的学习机会感激涕零,而是可以给这些傲慢偏狭的种族主义者上一课:少数群体的人格并不比主流人群低下,无论我们的文化背景是否强大,都值得同等的尊重。

出国留学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