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花分一脉香 跨越太平洋记忆

隔岸花分一脉香 跨越太平洋记忆
2019年11月14日 14:11 海外网

  布卢明顿的秋,同国内似乎并无太大分别。这座位于美国中北部的小镇,三面被森林环绕着,层层叠叠的绿树和鸟鸣拥裹起生活,使生活在其间的人对季节的感知也多了几分敏锐。转眼间,我在美国的访学生活已半年有余,经历了盎然的春、炎炎的夏,工作、生活早已步入正轨。不过,在秋风乍起的时节,却总觉得身边少了些什么,令人寻寻觅觅,怅然若失。

  是了,是那一缕清幽甜美的桂香。

  对这种有着清甜气味的黄色小花产生印象,是在十多年前初上大学时。那年9月,校园里金桂的馨香熨帖了我离家千里的紧张心绪,我开始关注起这种以前不曾留意的花。点点金黄一簇簇地掩映在绿叶间,如碎金、如繁星,不夺人眼目,却以倔强而独立的姿态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它的香味不灼不柔,带着仿佛来自远山空涧的幽远,在用力去闻时有若即若离的神秘,却又总在不经意间浸染了衣襟。此后7年,桂香总在秋天如约而至,见证我从一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成长为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工作,惊喜的是单位院子里也有两株桂花树。桂香陪伴着我从学习中国文学到从事中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在我的记忆里,这缕花香已经和书香合而为一、难解难分了。

  今秋身在异国,不能闻见金桂飘香,似乎少了秋天到来的仪式感。幸而,这缺憾还得以通过书香弥补几分。我所在的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东亚文化研究中心,这学期开设了一门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文言文课程,我申请了旁听,想感受一下从英语视角对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阐释。本以为不过是用英语介绍文言文的概况、翻译几篇名家名作而已,没想到从第一堂课开始,便是扎扎实实的文言文精读细学——从繁体字的识认到文言句式结构的分析,再到整篇文本含义的把握,老师教得扎扎实实,学生们也学得异常认真。他们学习的文本,有《孟子》《大学》等典籍中的选篇,也有古诗十九首、唐诗等文学经典。学生大多数是美国人,也有中国留学生。与这些20岁上下的学生们坐在一起念诵古文古诗,我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的课堂,只是如今身边是有着不同肤色发色、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同学。

  在东亚文化中心的访问学习中,我时常惊讶于美国大学生学习、思考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深度。上学期,我旁听了一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作家书写的课程,也曾帮助选修汉语普通话的本科生们练习汉语口语。在与这些学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热爱。他们不仅将汉语作为一门语言进行学习,更愿意以此为工具和窗口,探索中国文化几千年历史凝结的丰富与壮丽。在古典文学课堂上,他们从文学作品出发,思考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背景的联接,感受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化意蕴之美;在课堂之外,他们看中国综艺、听中国歌曲,也会通过了解各种资讯对中国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今,看到这些美国的年轻人们一笔一画地学习繁体字、一字一句地解读文言文,我在最初的惊讶之外,更多了几分感动和自豪。

  我又想起初来美国时帮助我学习英语的老师玛丽安。玛丽安是历史系的退休教授,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去中国湖北做志愿者教英语,一待就是四五年,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在中国结识了她的先生,一位当时正在中国援建的澳大利亚工程师,成就了30多年的跨国姻缘。也因为如此,她对中国有份特殊的感情,时常向我回忆起她年轻时在中国的经历。

  在玛丽安和美国学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一条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纽带。30多年前,年轻的玛丽安们将西方文化带到中国,同时也在中国大地上潜移默化地感知着古老深邃的中华文化;如今,美国的大学生们主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中华文化漂洋过海,与西方文化在美国大地上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些不同时代的年轻人也许并未做出什么壮举,然而正是这种细水长流,搭建起东西文化对话的稳固桥梁,让中华文化在域外更广泛地生根发芽。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淡然而超脱的桂花,不正是历久弥新、香远益清的中华文化之写照吗?异国的秋,虽然没有心心念念的桂香,但中华文化的芬芳却拥有跨越太平洋的力量,将中美两国人民的心意连在一起。这对于无数漂泊在异乡秋色里的中国心,应是温暖而有力的安慰吧!

  (作者简介:孙亚男,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现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访问学者。)

  实习编辑:王楠  责任编辑:赵润琰

校园文化课程

想了解2020国际学校招生动态?新浪2019国际学校冬季择校展不容错过!12月1日,北京饭店国际会展中心,百所名校等你来挑!招生官现场咨询面试,还等什么,快扫码报名!

择校展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