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浅谈想家
留学在外的学子每次结识新的朋友或者见到相熟的叔叔阿姨总逃不过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想家吗?
而这个问题好像怎么答都是不对的。你要是答想,对方就会用一种怜悯又同情的目光望着你,好像留学是一件多么委屈的事情;你若是答不想,对方又露出不相信的表情,好像你不想家就是大逆不道一样。
都说留学生容易思念父母,思乡情切,这思的到底是什么呢?每年到了放假的时候,一大波留学生总是第一时间飞回家。但是回家以后却把房门一关,自己窝在房间里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物理上的距离是近了,可心理上的距离还是隔着千山万水。我不禁有些怀疑,有时候我们想家的时候感动自己的,是不是只是离家万里时强说的愁滋味,或是一人孤独时的顾影自怜呢?
我的这些困惑,在我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中得到了解答。它说的是留学生应该如何与父母谈一场远距离的恋爱,而里面让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恐惧的,不过就是距离父母遥远,不能看着彼此成长。其实留学并不是一个人的成长,我们与父母,各自作为单独的个体都在这段时间里成长着。我慢慢找到一个人生活的小幸福,父母也慢慢开始享受我不在身边时能够得到的小快乐,双方的成长都是让人欣喜的,而留学生活最让我难过的,是他们无法亲身莅临我的这段成长,不能感受到我有多么为自己的改变而自豪;同时,我也错过了他们找回独立生活的节奏和快乐。这大概构成我们想家的情绪,但是这些难过和缺憾却并非无法弥补,因此我想分享一个对我帮助极大的想法,这想法让我觉得离家从不遥远。
我们在以前的旅途中,大多有父母的陪伴,有父母作为强大的后盾支持,所以在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中,我们一直处于弱势的,总是被照顾那一方。而在异国他乡,当我们得不到这些照顾和体谅时,我们就会想家,又或者说,我们就会想念这种温暖,也正是这种心理,让我们在与父母关系之间依然处在弱势。这种本质不会仅仅因为我们离家远近而有所改变。因此我们总觉得留学是一个人孤独的战斗,这是个充满悲壮色彩的比喻,好像我们在这段征途上始终孑然一身,即使我们如何想家,父母都无法设身处地地给予我们安慰和帮助。但其实换个角度想,这份孤独并非无所收获。
在我看来,留学更像是一种体验,我选择体验独立生活,一个人做决定,一个人应对困难,而这些体验都是一级又一级的阶梯,让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慢慢变得平等。父母不再是单方面地保护和照顾我们,因为我们与父母在这些独立生活中产生了共鸣,从而在这段关系里慢慢变得势均力敌,交流起来也格外精彩。现在,我和父母可以像真正的朋友一样聊天,交流我们从各自的体验中得到的收获,并由衷地对彼此的收获感到喜悦,也对未来的道路更加坚定。
不是有句俗话说,棋逢对手,才能精彩持久。这句话套用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并无不妥,每次跟父母见面,我都因为别离久而更惺惺相惜,因为我又成长了一些,有更多的东西跟你们分享,而我很高兴你们也是。
(责编:路西)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或向《留学日记》联系投稿,请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