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访谈: 英中戏剧交流之旅

古月

古月:中国戏剧未来一定会繁荣起来

英国有深厚的戏剧传统,也有一批在这个领域顶尖的高校,吸引众多华人学生前来深造的同时,两国大学在戏剧方面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中国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古月刚刚随团来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旗下的温布尔登艺术学院(Wimbledon College of Arts)访问交流近一个月的时间。

古月曾经在今年8月带领一批中戏表演系学生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演出中国经典剧目《日出》、《家》、《阮玲玉》片段,受到一定关注。

她在接受我专访时谈到此次来英国的目的、具体内容以及心得体会。

子川:您这次随中央戏剧学院教师代表团来英国主要做些什么?

古月:我们主要来做学术交流,观摩温布尔登艺术学院的教学,学校还为我们安排了很多看戏的机会。

子川:此类项目经常有吗?

古月:我们学校有一些这种面向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每年会派出一部分人到世界各地的戏剧院校展开交流和学习活动。

去年也是到温布尔登艺术学院,来了10位老师。今年我们这个团来了13人,分别来自表演系、戏文系、舞美系、影视艺术系等院系。

子川:伦敦艺术大学旗下有好几家学院,为什么选择这一家?

古月:温布尔登学院参加过我们学校组织的国际戏剧节活动,因此建立了一些联系。这个学校在中国的宣传以及与我们的交流比较频繁,人也比较热情。

而且该校的舞美专业跟我们也有相关。我们这次访问英国期间,这家学校的院长和几位老师正在中戏参加国际舞美节的活动。

子川:这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有什么意义?

古月:我觉得这种活动非常好。我们看到了英国的戏剧学院怎么运作、教学方法跟我们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异同以及可以借鉴的地方。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点是,这边的戏剧教学比较灵活自由,学生自主学习可选择的度非常大—很多科目都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好自己的方向之后,老师再重点根据每个人喜欢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灵活度很大。

我们这次刚好赶上新学期开学,看到他们如何把所有的学生组织到一起,老师先带领学生熟悉环境,参加一些活动,再开始细致地进行教学,非常有意思,收获很大。

同时,我们这次在英国将近一个月,一共看了20多部戏,收获非常大。这些戏有的是对方学校为我们安排的,也有我们自己买票去看的,包括音乐剧,话剧,木偶剧等等。

子川: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戏?

古月:最喜欢的是《舞动人生》(Billy Elliot),喜剧中最喜欢《摩门经》(Book of Mormon)和《三十九级台阶》(The 39 Steps)。

我看《舞动人生》时,意识到自己落泪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了。看到英国人在1980年代衰落的艰难情况下还在支持小孩子发展艺术天赋,那种对天才的保护令我深受感动。

子川:最近几年英中之间戏剧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多,在伦敦西区常演不衰的音乐剧《猫》(Cats)和《妈妈咪呀》(Mamma Mia)的中文版已经在中国演过,英国名剧《战马》(War Horse)中文版也将于明年上演。两国戏剧在哪些方面可以互相学习?

古月:我这次来英国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触,就是在这里看戏非常被观众感动。这里已经建立了看戏的传统和习惯,剧场的整体氛围都非常好。

比如,如果有观众不小心发出很小的声音马上就会有其他观众善意地提醒。这些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西方的一些戏在国外演的时候有很大商演效益的,但在中国可能会比较难。我觉得对观众的培养是个问题—如何能把观众吸引到剧场看戏,让他们喜欢上戏剧,并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子川:除了几大一线城市,戏剧对广大中国观众来说仍然不够普及。

古月:对,还是了解得少,中国观众的观剧习惯还远远没有养成。这需要时间来培养,要让他们更多地去了解。我们学校也一直都在这方面努力。

子川:近年来有越来越多中戏毕业生来英国深造?

古月:对,有很多。我们这次来英国,团里的老师就经常被在这里的学生接待,大家觉得能在异乡再聚特别开心。

子川:来这边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中国戏剧未来发展还是很光明的?

古月:绝对是这样。现在来看,我们需要向英国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包括制作、表演、导演等很多领域。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门的进一步开放,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多,我相信在未来戏剧这个领域肯定会繁荣起来。

(责编: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