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切换为树状
打印

德国没有命题作文-颠覆高考之八

该帖被浏览 112 次,回复 1 次

德国没有命题作文-颠覆高考之八

德国没有命题作文-颠覆高考之八

曾写过一篇“德国没有高考“的博文,再写这篇“德国没有命题作文”不是为了凑数,而是又有了冲动。原因是周一开始的国内高考。语文首当其冲,各省作文试题业已公布,我拜读后深感晕眩。我是文革前的高中生,是“吃命题作文的奶”长大的。虽然文科见长,但历来不喜欢命题作文,不过当时的命题作文比较务实,还没有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但看看今天高考的语文试题,什么“你我为邻”,什么“早”,什么“我的生活世界”,什么“绿色感受”,什么“由点到平面到立体”之类,我觉得自己好象不小心跑进了抽象艺术馆。出题的已黔驴技穷,应试的只能抓耳挠腮,可怜诸位学子读了12年的圣贤书,到时却一点都用不上。


就在中国考生对着这些命题发呆前一个月,德国也是高中生毕业会考的季节。德国没有高考,凭中学毕业成绩就可以进大学,这场考试的重要,并不亚于中国的高考。考试中自然也有德语,相当于中国的“语文”。下面是本人所居北威州今年的德语考题:(四题中选择一题,很人性)


1.分析德国著名文学理论家 Klemperer在一本研究纳粹语言的作品中的一段话,并和

当代相应的某些词汇做比较;
(Klemperer 1881-1960 晓注)

2.对Barock类型的诗进行比较和分析;(巴洛克文体是欧洲1600-1720年间的一种文学表

达形式-晓注)

3.分析一段给定的文学作品并和席勒的剧作“Don-Carlos的场景进行比较;

4.分析德国著名作家Fontane的小说“Effi Briest“中的一个章节。

Fontane-德国著名作家,1819-1898 -晓注)


我不知道列位感觉如何,但如果我是考生的话,我是宁可做德国人的,这并非是“数典忘祖,卖国求荣”,仅仅是因为德国的试题好做,选择性大,没有跑题吃鸭蛋的危险,而且可以自由发挥,发表创见而不需看考官的脸色。而且说句同胞可能不中听的话,德国试题显然含金量更高,更有品位,更接近普通人的思维。因为儿子去年刚刚经历了中学毕业会考,德语也是其中之一,我对他的备考过程知道一些。德国德语考试的形式基本上是不变的,主要就是分析经典作品的某一章节或段落。这些作家和书目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读过,范围都是事先给定的。学生不需要去背诵各种范文,只要老老实实去读这些大部头经典,备考的过程,就是学习和充实自己的过程。顺便说一句,我的两个孩子在德国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从来没有做过命题作文。低年级的时候,作文的对象是根据图画设计故事,长大了主要就是学写各种分析文章。这个制度教育孩子的核心就是:用自己的眼光来分析这个世界。因此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独立的人格,所以也就有了自信。如同在国内,喜欢质疑的学生绝对评不上“三好”一样,在这里,只能复述老师教案或背诵“范文”的也绝对不会受到老师青睐。


我为什么不喜欢命题作文,特别是不喜欢这种正常人的思维看不大懂的试题?这是因为:



命题作文培养的恰恰不是分析的能力而是揣摩意识,出题人已经预设了结果,就看

你是否拎得清,是否能迎合。揣摩得不好就是跑题,对考生来讲是灭顶之灾;而揣

摩和迎合意识只能是一种奴才意识;



命题作文是预设立场,如果你不同意这个立场,你就倒霉了。比如说“找回童


年”,预设的立场是童年应该很愉快,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童年那份愉快了,于

是可以对社会大发一通牢骚。但如果赵本山去考,他的童年很不 幸,现在很幸福,

那问题就严重了,是找回他自己的童年呢,还是找回邻居家小孩的?



由于命题的并不一定受考生的认同,但命题本身又是不可挑战的。于是考生只有一

路可走,那就是讲违心话,讲假话,讲套 话,讲八面玲珑的话,尽管令人不

齿,却不会被扣分。命题作文教唆讲假话,我们都是过来人,可以证明;



很多试题很虚,很造作,于是作文也必须要无病呻吟,大发廉价感慨,小题大做,

牵强引伸和拔高,它引导的是一种矫揉造作的文风;


作文考高分的好像成为著名文学工作者的不多,但被淘汰而成功者则大有人在,足

见这种考试方法实际效果的荒诞。


总之命题作文训练的不是人们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文字能力,它更像是一种文字游戏,象猜字谜,像皇帝老子出了上联,臣子必须对出下联一样。虽然因此产生了很多精美的对联,但它毕竟只是一幅对联,是不能用来治国平天下的。何况对对联是有章可循的,你只要掌握对仗的技巧,具有足够多的词汇,掌故和一些智慧。而我们的考生在怀着狂跳的心打开试卷时可没有那么潇洒,他们其实更像坐在考棚里战战兢兢等着皇上昨晚入寝前随意点题的那帮举人。


命题作文是中国的国粹,它产生和发达于中国的科举制度。但现代考生实际上比古代的秀才举人还要惨。因为当时的科举虽然迂腐,但考题都出自于四书五经中的一句或一段话,范围是有限的。你只要熟读经书,又善于八股,加上善于发挥,又知道当今皇上的口味,就不至于考得太差。但今天的考题,全在出卷人的脑子里,他要是脑子进了水,考生就只能跟着倒霉,很多文笔很好的学生作文往往考砸,不是没有道理。文革中有“考教授”的事,那是亵渎文化的闹剧,但现在我们不妨请作协的作家们都来“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里做做这些“规定”的命题作文,被考得灰头土脸的一定不是少数。


如果还要往深处讲,那么这种以命题作文来取人的方式,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语文教学问题,它实际上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缩影。为什么会有命题作文,因为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决定的。千百年来,普通中国人,过去叫“布衣”现在称“草根”,是不能有自己的思想的。有思想的,能命题的只有皇帝。文人的全部任务就是阐述和解释这些思想,即所谓“述而不作”,否则就只能象陶渊明那样回家去种菊花。这种政治文化,实际上到了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创建理论和提出命题的权力都集中在权力中心,而老百姓所能做的无非是看看某会以后会有什么新“提法”,这些新提法释放了什么新概念,然后设法揣摩这些新提法,新概念的背景,然后再想一想我们说话做事怎样才能跟上上面的意图。其实这些所谓“新提法”也无非是一些御用文人煞费苦心的文字游戏而已。现在的事我不好说,但至少在三十四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只有一个人可以有思想的国家,这个唯一可以有思想的人不断地提出种种命题,比如“党的基本路线“,比如”阶级斗争为纲“,比如”资产阶级就在党内“云云,而我们按照他的命题,足足做了27年的作文,把一张白纸画得一塌糊涂。全国人民大写命题作文的结果就是全民学会了揣摩和迎合,而独立思考和提出疑问的能力因风险太大而全体退化。一个只会做命题作文的民族,是很难问鼎我们所鄙视的诺贝尔奖文学的。巴金,曹禺,老舍的不朽作品,都产生在那个他们还不需要做命题作文的时代,一旦他们要也做这种功课时,他们在文学上就开始死亡。


我并不一概地反对命题写作,比如为报社杂志社写稿,买文的那一方总要预设一点立场。,因此也要学会写一些应景文字,除非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作为大写的“人”,所需要的是独立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和能力,而命题作文所教给我们的只是怎样更好地做“回声“。


我注意到一些省市的高考题目已开始引进这种分析性质的考试方式,只是选题还不够大胆。中国不乏文学巨匠,什么时候中国的语文考试开始让考生分析鲁迅,分析老舍,分析巴金,分析闻一多,分析现代中国文学,甚至分析托尔斯泰,分析雨果,分析莫泊桑,到那时,我们才可以说,中国语文教育才真正出了“围城“。


享受博客世界吧!因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彻底告别命题作文。



转发此文至微博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新浪智投广告
发新话题 切换为树状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选项

[完成后可按 Ctrl+Enter 发布]  预览帖子  恢复数据  清空内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