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作者:程昀 这是一部沉重的小说,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无法不颤抖。与托马斯-曼、海因里希-伯尔、君特-格拉斯相比,《生死朗读》的作者本哈德-施林克在德国文学圈名声不响,写出《生死朗读》之前,不过是一个侦探小说家。但《生死朗读》改变了这一切。 严格地说,比起日本人直至今天的暖味,战后德国人的忤悔与赎罪相当严肃和彻底。《生死朗读》中有对审判纳粹罪犯经过的经致描绘,从法律角度讲,程序上无疑是公正的,然而真反人道的集团制造了滔天罪恶,参与罪行的每个渺小人物无疑应该承担其中一份责任;问题是历史的这一个个局部,具体地是怎样发生的?个人的罪责与巨大整体的罪责是否完全重合? 小说中米夏尔这样理解解汉娜的悲剧:“她宁原被绳之以法,也不愿暴露自己是文盲。她进行的斗争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好的真理、她的正义。”掩卷长思,不禁喟叹,汉娜的符号,这是她的致命之痛。不能自我认同她所尊重的那个社会,是她生命中最大的恐惧的沉重罪责,这代价未免太大。汉娜显然经历了深入灵魂的权衡,作出了选择,坦然走入深渊。一直到最后,在赎罪结束之前,谜一地放弃重返社会而自我了断。 《生死朗读》并不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文本。汉娜的悲剧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某种历史的绞轧下,作为一个个体的尊严和价值是怎么被扭曲地保存下来的?在她的罪责后面,是否有一些不易察觉的人性的复杂?作者以艺术的手法,提出了有关历史与小人物的关系这样一个哲学命题。 比起某些“现代”、“后现代”的作品,《生死朗读》的叙事方式非常传统,文字流畅凝练,毫不晦涩。作者描写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但提出问题却如刀锋直指入人的内心,把米夏尔逼到墙角,也同时把读者逼到墙角,从而形成一个不容易理清的谜。总之,作者涉入了一个全新的边缘领域,把费力的思考留给读者。面对底蕴发迷宫般复杂的作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起码地读懂,为中译本作序的那位女士,就完全未理解作品的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她所归结的“击中了衣食无忧的现代中产阶级的症结”、“对不规范爱情关系的探究”云云,实与主题无关。施林克写这部小说,本意决不在此。 可以肯定说,《生死朗读》作为一个异常复杂的话题,在中国的反响才刚刚开始。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