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4日开始,经济学家张维迎对外的身份变成了“原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院长职位由原副院长蔡洪滨接任,某媒体年会上对于嘉宾张维迎的介绍则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
曾经梦想“让北大光华成为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张维迎为何辞职,他并未做出回应。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一位老师评论称,“不做院长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科研”。多位商学院院长则表示: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院长一职上,但也不能不做学问。因为“根是学者”,“没有好学问的院长如何领导有能力的老师?”
张院长缺的应该不是学问,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商学院院长?
张维迎回归纯学者身份
2006年,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就职典礼上,张维迎承诺“任何情况下,如果多数人不支持我,我马上辞职;任何时候,发现有人比我做得更好,我马上辞职;任何时候有证据证明张维迎做的任何一件事是出于私心,是利用院长的职位谋求私利,我马上辞职”。
4年后,针对众人眼中的“被辞职”,张维迎一如既往地选择了保持低调,没有回应。
就张维迎的“被免职”一说,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办公室发表观点称“纯属无稽之谈,光华内部人事任免是经学校、学院和教师本人协商的结果。作为一个经济学教授,不从事院长的行政职务,反而可以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回归学术”。北京大学也回应说“人事调整是学校的日常工作,其他院系也在调整换届当中,不过都没有受到关注罢了”。
张维迎离职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他本人特立独行、敢说话、不怕得罪人的作风,也应了学生说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当被冠以“主流经济学家”的称号时,他又称自己“算什么主流经济学家”。曾经当管理学者纷纷“发炮”质疑中国MBA教育思路时,张维迎说“我们需要一颗沉静的心”。
“为人绝对自信,我从来不为讨好任何人而说话,这样的讨好,其实是愚弄。”张维迎这样评价自己。
如果原因是独立的经济学者风格太过突出,那么,中国大学制度下需要什么样的院长?
大学院长“去行政化”潮
2009年起,全国多所大学开始“全球公开招聘院长”。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说,大学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和老师。老师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培养来不及,就要到海内外招聘。
天津大学也曾全球公开招聘14个院长(学部主任)岗位,天津大学校长龚克认为,这是学校“去行政化”的一种尝试。“天津大学目前正在内部淡化"行政"级别,真正难度还在和校外打交道上。”对院长的要求,除了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以外,天津大学要求应聘人员科学道德高尚,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教学科研成就;有较强的管理及领导能力,具有带领相关学科在其前沿领域从事高水平创新性研究的能力。总而言之,院长需要有管理及领导能力,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科研成果。
大学全球聘院长,为的是“去行政化”。对此,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也持相同观点。
2011年1月14日,58岁的杨玉良履新复旦大学校长正好两周年。前不久,杨玉良宣布复旦大学正在制定《复旦大学章程》,其中一项重大的改革即学校领导和部处负责人退出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复旦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有效隔离,并设计了专门的会议制度和“召见问责”制度。校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就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单独召开会议,形成独立决议。这些意见将是学校领导执行学术决策的依据,还可以召见校领导,进行问询,甚至是问责。类似制度在耶鲁大学的实施先例被认为“其进步总是有选择和基本正确的”。
大学希望院长“去行政化”,需要院长有管理及领导能力,并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商学院又需要什么样的院长?
商学院院长的完美标准
有研究者认为,一位优秀的商学院院长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使命感、责任感;成熟、正直、坚韧、宽容;必须是教授(海外名校博士毕业)出身而且应该是被学术界相当认可的教授,属于“圈内人士”;最好是出身营销、战略、组织行为学、金融财务等学科;丰富的经验、广受同事和学生的尊重、爱戴;筹资的能力(善于与校友、企业界朋友打交道);卓越的领导能力;广泛的学术网络,熟悉国际范围内商学院的圈子。
不过,这是一个绝对理想化的完美标准。“中国现在尚未建立起职业化的商学院院长队伍。目前高校商学院院长基本是学者出身,院长工作一般是他们的兼职,一名称职的商学院院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社会活动者;二是学者;三是管理者,为学院教学科研发展进行筹资。显然,这与职业化的院长在角色上存在明显的错位,显然不利于商学院的管理和发展。”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认为。
也有院长认为,没有商学院院长职业化,就不可能有商学院品牌的持久优质化。因为院长就像CEO,首先要有战略性思考,要全身心投入,要把品牌当成毕生的事业来追求,这样品牌才能持续。
事实上,商学院院长CEO化已经进入实践阶段,但是,2010年上半年,上任两年的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院长辞职了,上任一年半的伦敦商学院新院长也不干了,欧洲工商管理的院长也任期结束后不再继任。他们都是“非学术背景”,他们的“职业化”给商学院带来了不一样的领导力变革:副院长被炒,教授被炒,全球化策略和双校园的管理变革。
与这三家学院任用纯职业化的院长不同的是,哈佛商学院坚守了自己的底线:永远不会请非学术出身的人做哈佛商学院的院长,于是一个哈佛学者上任了。
哈佛商学院访问学者、阿根廷IAE商学院前院长一直认为,商学院院长的工作处于学术界和商界的交汇点,需要应对两种不同环境的能力:学术界个人主义、内敛的并且有一种长期的关注;商界的迅速变化和响应客户需求。实际上,理解并融合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是成为一位优秀商学院院长的核心。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去年7月新任院长萨利·勃朗特则说,“无论谁当院长,聘用最好的老师,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2005年10月,钱颖一出任清华经管学院第一副院长。一年之内,他升任院长,成为继朱镕基、赵纯均、何建坤之后,清华经管学院的第四位“掌门人”。对于为什么会将重任放在他的身上,钱颖一认为,清华经管学院长期坚定不移的国际化视野是主要原因,而自己25年的海外背景与这一目标有着比较好的契合点。“如果清华不想真正地国际化,他们也就不会找我了。”
中国商学院“造星计划”
商学院院长也明白,商学院是教授的,不是院长的。如果,一名商学院院长不能得到教授的信任、推崇,无法凝聚教授团队向同一个目标前进,肯定不是一位合适的院长。“但一个院长也会左右商学院的教育,根据他的成长背景,根据他过去受教育的方式,以及对未来有不同的愿景。”中国台湾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书行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60周年院庆时表示。
事实上,各大商学院也正在努力兼容明星院长与明星教授。
2011年,清华经管学院开始实施“推大师”计划。“清华经管学院,除了钱颖一、李稻葵,还有很多会让大家惊喜甚至耳目一新的"潜在名师"。”清华经管学院工作人员说。
一位圈里的人说到长江商学院,问“长江商学院除了项兵别人还能想到哪些教授?”不可否认,长江商学院还有一批优秀的老师,但是带起长江商学院声誉的是“明星院长”项兵而不是“明星教授”。
2002年,长江商学院初创,项兵走马上任的第一件难事就是招兵买马,要说服世界顶尖管理学教授们转投尚不知名的长江效力。项兵用了5年时间才说服李乐德辞掉原来的工作,而说服郑渝生也花了他3年的时间。
既要是沉静的经济学家,也要是外向且善于交际的CEO,理论上商学院的最佳院长是一个矛盾共同体;而最理想的商学院配置,应该是明星教授外加明星院长,好比若干千里马,再加上一位本身就可以日行千里的伯乐。如何能够达到最佳,需要给商学院和院长们足够的时间来探索。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