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度观察:当病魔缠上企业家(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6日 10:52   中国企业家网
深度观察:当病魔缠上企业家(图)

  企业家,尤其是知名企业家,大多都是众星捧月般的社会明星,表面风光的他们常常让许多人羡慕不已。但如果你真正走入企业家的世界,了解他们艰辛的生存环境和奋斗历程,就会真实触摸到他们内心深处那种难以向外人言说的压力和焦虑。

  将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在实现财富梦想和自身价值以后,便功成身退,开始过上一种怡然自得的享乐生活,这无疑是诸多企业家的理想结局。但更多的企业家往往“作茧自缚”——被自己一手所创建的企业所束缚,终年如一日地劳心劳力,为各种各样的压力和事件所困扰,大多数时候处于极度焦虑和狂躁状态,以至于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都出现了严重恶化,甚至最终被拖垮。

  企业家的病,是企业的最高机密,外人难以知晓。很多中外知名企业家,都被病魔深深地折磨着:史蒂夫·乔布斯近期被爆料得了胰腺癌,安迪·格鲁夫曾被检查出了前列腺癌,泰德·特纳是躁狂性抑郁症患者,理查德·布兰逊从小有阅读障碍症,堤义明深受孤独症的侵扰,稻盛和夫和孙正义都因为肺结核差点甩了性命,柳传志被美尼尔综合症困扰多年,王石和赵本山被诊断出有血管瘤,张朝阳一度患有较重的心理疾病……

  这些事例足以表明,有着高强度工作量和心理负荷的企业家群体,深受生理与心理病痛困扰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果应对得好,企业把影响消解在最低限度之内;如果应对得不好,企业则可能附着企业领导人的身体健康一样江河日下。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家会与疾病“结缘”,而疾病又对这些企业家的生存状态和企业管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不知道《孟子·告子下》的这段文字是否能作为解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苦其心志

  2004年,当乔布斯被传出患有胰腺癌时,整个“苹果世界”都陷入了无限的恐慌。从那以后,关于乔布斯的生死存亡就成了所有“果冻们”无法回避的辛酸话题。

  “一个乔布斯的朋友告诉我他的近况:一、胰脏癌复发是比较严重的,会导致一个个内脏逐步丧失功能,历史上没有能活过60岁的病患;二、因为乔布斯曾经做过肝移植,他不能接受化疗,否则会伤害移植的肝脏;三、但是乔布斯在接受放射治疗,效果还可以,所以短期应该可以维持。”

  这是不久前李开复发布的有关乔布斯病情的微博。一时间,这短短数语迅速成为各大网媒争先转载的头条。这一点足以表明,乔布斯的身体状况确已成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的热议话题。

  从已经公开的报告看,乔布斯所患的疾病其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胰腺癌,而是胰岛细胞瘤。胰岛细胞是胰腺的内分泌部,它散在于外分泌部之间,可以分泌多种内分泌激素,调节人体代谢功能。换而言之,对乔布斯生命状态形成挑战的,主要是生理层面的内分泌失调。

  导致乔布斯患上胰岛细胞瘤的因素有很多,精神压力巨大、长年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长年积累下来的慢性疾病,肯定难逃其咎。不难看出,早年潜藏在乔布斯心中的“内分泌失调”与如今被确诊的生理内分泌失调,有着强烈的因果联系。

  很小的时候,乔布斯就知道自己是一个弃儿。被亲生母亲抛弃,让乔布斯一生都摆脱这种伤痛。“弃儿”的标签,让天资聪颖的乔布斯常常陷入难言的心理恐慌之中。为了摆脱这种恐慌,乔布斯选择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嬉皮士的着装,比如“极客”式的生活理念。特立独行的结果是,在很小的时候乔布斯就遍尝人间疾苦。

  其实,养父母对乔布斯很好。为了兑现领养乔布斯时许下的诺言,本来收入微薄的他们毅然选择把乔布斯送进了学费昂贵的理德学院,为此他们几乎花光了一生的积蓄。这种无私付出,给乔布斯带来的却不仅仅是温暖与感动,更多的反倒是愧疚与感伤。

  为了弥补心灵上的失衡,乔布斯选择了退学,而这一举动的必然结果则是开始直面惨淡的人生。从学校肄业后,乔布斯只能窝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睡觉。为了填饱肚子,乔布斯曾像流浪汉那样到处去捡可乐罐换钱,或者是每个星期天晚上走七英里路,去印度教神庙吃一星期唯一的一顿好饭。

  这种肉体与心灵的双重背弃,让还未成年的乔布斯的内心被极度扭曲。“苦其心志”的结果,一方面让乔布斯养成了“不抛弃,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另一方面也为其长期的“与天斗,与人斗”的孤立状态埋下伏笔。加之后来的高压状态,乔布斯自然难逃病魔的手掌。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这句话,在企业家生病这件事上,有点不太成立。在美国,生产iPhpone的苹果总裁乔布斯,因为长期身处高压状态而诱发重疾;在中国,生产LePhone的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也曾在公司内忧外患的成长过程中不幸种下了美尼尔综合症的病根。

  1987年,联想第一次从香港进口计算机设备。那时,整个外贸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要引进设备,不仅要找进口商人帮忙,还要有人民币兑换指标和进出口商品的批文。

  几经周折,柳传志找到了一个深圳进口商。因为介绍人说这个进口商非常可靠,所以柳传志很爽快的把从银行贷来的300万元打了过去。可没想到,钱一到账,进口商就“人间蒸发”了。为了追回公司的救命钱,柳传志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追款中,因为心理压力巨大,柳传志每到晚上一、两点钟就会从梦中惊醒。这种长期的煎熬,最终转变为美尼尔综合症。

  尽管随后,联想逐步走向正轨,公司规模不断壮大,但柳传志的病状不仅没有好转,反而随着1993年爆发的“倪柳之争”而愈演愈烈。那段时间,为了调节心态,柳传志不得不每天早上到八一湖边散步,“欣赏”老头老太太跳舞,目的是为了暂时丢开那些烦心事。

  “最少在一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使我不想倪光南问题,使我将情绪安定下来。我当时已经焦躁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柳传志曾这样说。

  

  劳其筋骨

  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也产生了一种更健康的观念:比财富更重要的是事业,比事业更迷人的是生活,比生活更关键的是健康。

  越来越多的现代病困扰着物质消费已经非常繁荣的现代人,而被现代病所困扰的不只有普通的白领,更有许多知名的企业家。

  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企业家因病英年早逝的案例不断进入公众视线,使得人们也开始对企业家这个群体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开始越来越重视起来:2001年7月,时任青岛啤酒总经理的彭作义因心脏病发作离世,时年56岁;2004年11月,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患肠癌医治无效离世,时年38岁;2005年9月,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猝死,时年38岁;2008年7月,同仁堂董事长张生瑜突发心脏病去世,时年39岁。除了身体的不健康,还有心理的不健康:2003年9月,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董事长乔金岭悬梁自缢,时年51岁;2008年8月,浙江一新制药董事长郑亚津因公司效益滑坡自缢身亡,时年51岁。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家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着实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大多数企业都由于企业竞争压力,不仅让心灵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也让身体处于高负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于过度劳累所导致的企业家猝死的案例发生率自然开始呈现出不断增长态势。

  当然,企业家的过度劳累,大多数时候都只是让企业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不至于到了让企业家一下子因病致死的程度,而且这种现状也普遍发生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身上。而实际上,大多数中高层管理者健康状态恶化,也多半与企业家本身处在不健康生活状态有很大关系。所谓上行下效,如果企业老板们如果自己拼命加班加点,下面人即使真的无所事事,也要装着忙里忙外。

  这一点,或者凌志军在畅销书《联想风云》中的描述就相当有代表性:“2004年1月的某一天,柳传志到海军医院去看病,被一个消息惊得目瞪口呆。联想在这家医院为自己的员工办理了‘医疗合同’。多年以前为柳传志医疗‘美尼尔症’的李大夫,现在开始为越来越多的联想员工看病。‘你手下的那些年轻人都不要命啦,’他对柳传志说,‘你看看,全都是一身病。’于是柳传志看到那一串名字和一串疾病: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肝功能小三阳?他深知治理一个大公司的艰难,但却怎么也没想到这才过了3年,他的年轻经理们几乎个个拖上了一身疾病,还几乎都有同一个症状:晚上失眠,好不容易睡一会儿,还做梦,梦里全是公司的事。”

  的确,在过度竞争的现代社会里,企业发展都是逆水行舟,如果不全力以赴,一旦市场下滑,都有可能对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种不容懈怠的环境下,企业家不全力以赴,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不是企业家真的一定要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心态才一定能把企业做好呢?

  事实上也不尽然。比如皇明太能能董事长黄鸣,他也深受竞争压力之苦,在一篇文章中,他曾写道:“企业家表面看上去风光无限,其实,一个人一旦选择了以企业家为业,便意味着他的一生从此将与压力、竞争、劳累、焦虑结伴而行,再也不得轻松……”正因为他看到了企业家风光背后的倍受煎熬,所以一直在寻求超脱之道,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职业团队,并建立起一套最符合自己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崇尚充分放权的他,甚至如此“警告”全体员工:事无大小,直接找管理层归口部门,不要找老板,违者轰出去。

  成为甩手老板后,黄鸣每周都有一、二次到街头找那些素不相识的小伙子踢足球。让那些愣头愣脑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常常被他们撞得鼻青脸肿的人,竟然是一位亿万富翁!

  行拂乱其所为

  生病对于企业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能够让企业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状态,能够把破坏式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实现改变世界的愿望;坏处就是有时候会让企业家由“苦其心志”转变为“乱其心志”,失去了对局势的正常判断能力。在瞬息万变的时局中迷失自我,行为发生错乱,不仅自己深受其苦,也会让整个公司掉进泥潭。

  在这方面,乔布斯的案例可谓非常经典。由于无法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乔布斯的言行举止一直处于一种让旁人无法理解与接受的乖张状态。这种乖张不仅严重影响了乔布斯的家庭生活,更让他一手创建的苹果,一度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困境。

  由于内心中对被遗弃存在很大的积怨,乔布斯在创业早,始终担心同样的事情发生,因此对所有的创业伙伴都存在严重的猜忌感,担心他们背后会做出不轨的行为,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在这种畸形心态的诱导下,乔布斯变得拥有超乎寻常的控制欲与表现欲。

  这种因为常年的心理错乱导致的自我矛盾及行为错乱,不仅乔布斯有,汽车巨人亨利·福特也有。

  晚年时期,福特被过往的荣誉冲昏了头脑,在公司内大搞一言堂,不仅独断专行,还排斥任何新想法,并极力反对公司内部引入新鲜血液。这种家长式作风的必然结果就是公司管理极度混乱。

  在福特错误思想的干扰下,福特汽车高层员工素质开始逐步降低,在公司担任高级职员的500余人中竟没有一名大学毕业生,整个公司陷入严重创新不足状态,不仅设备、厂房陈旧,更无人过问技术更新,财务报表像杂货店账本一样原始;没有预算、决算,甚至早已死亡的职工名字还列在工资单上。

  福特的病态行为,使公司产品的更新换代完全停滞,以至在T型车问世的19年里,公司几乎没有推出一个更新的车型。这让福特迅速丧失了竞争先机,自然也给竞争对手创造了追赶乃自超越的良机。1928年,福特无可奈何地让出了世界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随后,市场占有率直线下滑。1929年,福特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为31.3%。到1940年,竟跌至18.9%。

  被偏执的臆念折磨的,除了乔布斯和福特这两位泰斗,还有传媒界巨星CNN创始人泰德·特纳。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特纳时常为了维持公司正常运转而做出非常之举。在疾病的支配之下,特纳总是从抽屉里拿出一把手枪,顶着自己的头,威胁别人借钱给他。“我要开枪了,如果你不给我钱,我横竖都是一个死。”

  好在,这些不被外人理解的“行拂乱其所为”,常常在关键时刻,成为帮助企业家独领风骚的一把利器。

  曾益其所不能

  面对残酷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选择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的逃避主义生活哲学,而这些企业家却往往选择“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的斗争主义生活哲学。

  因为大多数人的逃避,所以,他们只需要被动地因应各种压力,他们只需要选择一个能够接受的公司,所提供的一个待遇还可以、工作条件也能接受的职位,只要公司不倒,他们饭碗就有保证,而他们唯一的努力方向就是守住自己的饭碗。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他们的思维越来越倾向于惰性化,越来越倾向于单一化,越来越倾向于封闭化。而他们的各项机能也在这种苟且偷安的理念中逐步退化,成为保守僵化的社会习俗的牺牲品和维护者。而他们这种懦夫哲学,往往是真正的企业家们所不喜欢的。

  那些真正的企业家们,一旦选择了一个方向,就不管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由于,他们无法为自己再找一个遮荫伞,在大风大浪来临之后,他们不仅不可以躲在别人后面,靠着别人来遮风挡雨,反而要主动站到风口浪尖,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与出类拔萃的领袖气质,指挥着更多人,告诉他们如何在风雨之中明辨方向,并带领他们共度难关。因此,他们不仅不能把本来他们该承受的生存压力转移给别人,反而要把更多人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承担的压力揽到自己身上,因此,他们往往需要承受十倍、百倍于他人的心理压力。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因为,企业家们承受的生存压力要比一般人多得多,如果他们不能建立好良好的内部与外部化解机制,他们很容易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这一点无论在乔布斯、柳传志、亨利·福特还有泰德·特纳身上都有过体现,但也正因为他们从来不向困难妥协,他们总是选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此,他们的各项潜能往往能在不间断的逆水行舟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开发。

  为了应对种种外部冲击,也为了梳理各项内部矛盾,他们慢慢学会了“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他们也正是凭借这种能力,在无数风浪中逢凶化吉,尽管他们在具备这种“处变不惊”的超凡能力之前或者之后,可能处于飞扬跋扈或者亢龙有悔的不佳状态,但不管怎么样,无数的风雨洗礼,的确改变了他们,也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了改变世界的目标。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