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商院关注:富士康借力麦德龙 多管齐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 16:27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全球金融海啸、13连跳、成都工厂爆炸…… 一系列突发事件曾让代工巨头富士康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富士康)内外交困。

  但,如果将富士康简单等同于代工、等同于廉价劳动力、等同于流水线,无异于盲人摸象。如果从空间、产业领域来勾勒富士康版图,就能发现,在代工流水线之外,富士康还同时在零售渠道、电子商务、物流等上下游狂飙突进,涉足太阳能、环保、生物医疗、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

  虽然郭台铭对外表态不做房地产,但富士康早已拥有地产业务平台,而且已经成为一个隐形地产巨头。伴随着“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企业主动迁徙”,富士康逐渐拥有了大陆最大体量的工业用地,这一事实长久以来并不引人注目。这些土地往往无须经过 “招拍挂”程序,低价拿下,还可以工业园项目捆绑住宅、商业地产,进行商业运作。

  一个真实的富士康,是多面的。

  借力麦德龙

  在“全城最低价”的诱人口号中,万得城在中国的首家门店于2010年11月17日在上海的淮海中路开业。

  万得城是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连锁大卖场,隶属全球第三大零售商德国麦德龙集团。此次试水中国市场,富士康向其抛出了橄榄枝。

  作为合作伙伴,麦德龙与富士康共同出资成立了合资公司,其中麦德龙及万得城母公司创始人家族共同持有75%股份,富士康持有余下股份。

  万得城中国公司的首席战略官由曾任富士康科技集团通路事业群的首席财务官杨兆伦(Alan S. Yeung)担任。富士康将作为最大的供应商之一支持万得城的销售。

  开业前的11月4日,富士康总裁郭台铭亲临上海,为之预热。“富士康与麦德龙集团的合作,是富士康适应中国由‘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而迈出的第一步。”郭台铭的话语显示,此番介入家电连锁市场,富士康并非心血来潮。

  万得城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汤旺涛对《望东方周刊》说:“与富士康之间的合作,是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富士康是中国的知名公司,了解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在建店、发展规划、人力资源、本地化及政府关系的建立上均起到了作用。”

  有参与合作谈判的知情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虽然看好中国市场,但万得城母公司对这一投资并无把握,甚至担忧:“中国的市场经济会不会走回头路?”

  万得城在华会否遭遇水土不服,业界有这样的质疑。就在万得城开业后不久,进入中国市场五年之久的百思买宣布关闭在中国所有门店。全球最大家电零售巨头的黯然退出,为新来者万得城的前途投下阴影。

  但万得城将其视作一次营销契机,宣布接手百思买的客户报修服务。“过了2月22日,他们退出了,我们给你定心丸”。这一广告迅速将百思买数年积累的客户拢至麾下。

  2011年2月26日,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成山路的万得城锦绣店正式开业。这是万得城在华开出的第二家门店。

  汤旺涛说:“目前两家门店的销售额完全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单笔消费金额出乎意料,我们对此非常满意。6月底前,第三家门店就会开业。”

  根据规划,至2012年,万得城在上海的门店数量将突破10家,之后开始向全国拓展,直至2015年,其计划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将超过100家。

  多管齐下

  在富士康一盘棋中,引入万得城只是其中一着。

  根据规划,富士康的零售渠道分为五部分:第一是与麦德龙合作的万得城,担当在一线城市与国美、苏宁对抗的重任;二是进驻大型超市的“店中店”敢创数码;第三是以赛博数码为主体在二三线城市开设的IT卖场;第四是覆盖三线以下城市的“万马奔腾”商店;此外还有电子商务网站飞虎乐购。

  可谓步步为营。

  2007年,敢创国际成立,负责富士康自有品牌产品渠道经营。富士康在大陆推出了130家敢创数码,以“店中店”的方式,在大润发、家乐福等大型卖场建立3C产品销售店。敢创数码初期主要在江浙地区布点,未来将持续向外扩建,也可能与其他大型卖场合作。

  2009年,富士康公布了雄心勃勃的万马奔腾计划,让业界为之震动。根据规划,富士康打算2011年在大陆开出1000家3C零售连锁店,到2014年开出1万家。

  万马奔腾项目分为三种类型的门店,直营店、富归店及社盟店。直营店由富士康从外部找人负责管理,富归店由老员工返乡开设,社盟店则允许品牌专卖店直接加盟。

  这张零售大网主要定位于五六线市场,与富士康目前分布在一二三线城市的另几种合资型零售连锁形成互补。

  在建立零售渠道的同时,这些小型门店也将成为富士康的维修点、物流配送点。

  2010年8月1日,富士康旗下酝酿近两年的B2C网站“飞虎乐购”正式对外上线,主营3C类产品。

  飞虎乐购网上商城原是面向富士康员工的“内部线上商城”,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正式对外公开,据称每月销售额已超过2000万元。飞虎乐购主页上称,该网站致力成为“全中国以及亚洲第一的电子商务企业”。

  在富士康接连进入新渠道的同时,已有一定市场基础的赛博数码也正酝酿转型。赛博将在台北的IT产品集散地的核心区域建设一种全新业态,从创意到设计,从研发制造到展示销售,涵盖了IT产品产业链的全过程。这种模式也将复制到大陆,从而拉开赛博成立10年来首次重大转型的序幕。为此,鸿海集团已拨出21亿元专款,支持赛博进军IT百货领域。

  至此,富士康对各个零售渠道的布点基本完成。

  而鸿海科技关联企业也将支持渠道事业的布局。2010年6月,泛鸿海体系正崴集团董事长郭台强(郭台铭弟弟)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旗下苹果专卖店StudioA已得到苹果总部核准,将在上海和江苏做第一阶段的准备,未来3年开店100家。

  屡败屡战

  因为零售业务员工数量骤增,统领零售计划的富士康通路事业群董事长胡国辉新近在上海调换了办公场地。

  富士康进军零售渠道并非始于今日,却屡屡受挫。

  早在2001年,富士康就入主赛博数码广场,并一度大规模扩张,至2003年,门店数达53家,但由于营业额跟不上,2004年,赛博为了止血,不得不大规模关店。

  此后,郭台铭挖角联强团队成立数码捷豹,欲拷贝联强模式。但到了2005年,成立仅一年的捷豹无预警宣布歇业。

  富士康内部的调研数据显示,除去电子商务,目前IT大卖场、大型电子专卖店、小型数码连锁店、超市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12%、17%、63%、8%,预计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在10%左右,五年之内布局的调整将主要出现在大型电子专卖店和小型数码连锁店身上。

  富士康预计大型电子专卖店将增长27.28%,而小型数码连锁店虽会快速扩张但因销售额较低,占比相对减少。五年之后,前述四个渠道市场占比预计分别为12%、40%、40%、8%。

  故此,万得城与“万马奔腾”成为富士康“押宝”的主要对象,扩张声势浩大,面临的质疑也最为集中。

  中国三星研究院林瑞明的研究报告集中反映了业界对富士康“万马奔腾”项目的质疑:“富士康3年开10000家店的计划,意味着平均每个月要开出278家新店。而此前中国家电及数码零售商单月开店的最高纪录由苏宁电器(002024,股吧)创造,一个月不过开出52家新店。”“富士康目前的‘百亿台币’财务计划似乎还不足以支撑这些投资。100亿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21亿元,10000家门店合每家仅得到21万元人民币投资。国美、苏宁平均每个门店的开店成本都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

  《富士康真相》的作者徐明天对“万马奔腾”项目的前景并不乐观。他对《望东方周刊》说:“这个做起来有难度。真正的老员工可能更愿意留在工厂。2000年左右,富士康为搞业务、拉订单,曾做过类似的尝试,当时做的是模具店,但没有做成。”

  供应链运营者

  多管齐下、全面开花的方式,让富士康构建渠道之路显得有些“眉毛胡子一把抓”。

  “几个渠道同时走的方式与郭台铭的战略有关,他做工厂也是大规模铺开,目的是全面撒网、重点打鱼。哪块不行了再随时撤走。” 家电行业观察家刘步尘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究竟哪种模式能做成,富士康心里没谱,它一直是代工企业,没有销售经验,进入渠道肯定有盲目性。不过,自建渠道是一定要走的步骤。”

  富士康大陆员工已超过100万,随着劳动成本的提高,其核心制造业利润空间日益收窄,这促使富士康向电子零售业发展。

  这是产业链延伸的关键部分。富士康的理想蓝图是,打通整个产业的上下游,从昔日的代工大王转型,构建一个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及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新商业帝国。

  郭台铭已向股东明确表态:“富士康从设计、制造、零组件开发及制造,还有通路(销售渠道),做一条龙。”

  从2002年开始,郭台铭即反复强调要把“制造的富士康”打造为“科技的富士康”。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富士康的科研经费仍然是上升的。

  2009年,在著名的ThomsonReuters美国专利排名中,富士康以1060件美国专利的实力,名列全球25强的第14名,为华人唯一入榜企业。

  同时,富士康将触角伸向了太阳能、环保、生物医疗、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各个领域。此外,郭台铭还投资了李开复的创新工场。

  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富士康的决策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它不是在单一的环节上做,而是成了供应链的运营者,成了整个行业的‘总承包商’,从设计、工艺、制造到销售,这可能成为制造业未来的新形态。”

  刘步尘、罗清启等专家认为,富士康要真正实现可持续转型发展,一定要走自主品牌之路,目前自建渠道的努力亦将最终导致自主品牌的生成。但有富士康内部人士透露,集团目前仍坚持只做代工、不做自主品牌的战略。

  隐形地产巨头

  与战略转移相伴随的是地理上的迁移。

  多年来,有关富士康将从深圳内迁的传闻不绝于耳,2010年的大幅加薪事件成为最后的催化剂,促成了此次“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企业主动迁徙”。

  郭台铭在一次内部高层会议上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作用下,富士康不能再走100%外销的路子,而应将外销制造业向内销科技服务业转型。

  工厂内迁不但可获取更廉价劳动力,也为打开内销市场、建设当地物流配送体系打下基础。

  对地方政府而言,富士康的到来就意味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为此各地政府均争相给予多种优惠条件以吸引富士康落户。

  在深耕大陆市场的过程中,富士康逐渐拥有了大陆最大体量的工业用地,这一事实长久以来并不引人注目。这些土地往往无须经过 “招拍挂”程序,低价拿下,还可以工业园项目捆绑住宅、商业地产,进行商业运作。

  郭台铭的对外表态始终如一:不做房地产。但富士康早已有了自己的地产业务平台总部位于深圳的香港轩盛投资有限公司,还请来前华侨城集团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张整魁掌舵轩盛投资。2006年以后,轩盛在太原、深圳、武汉、上海等多个城市拿下商住用地。

  2007年6月,在富士康与武汉高新区管委会签订投资协议的7个月后,轩盛投资控股的鑫龙地产,就以接近底价的价格拿下了距工业园5公里的两幅土地,其后建设了轩盛·湾郡别墅项目,这是富士康科技集团涉足房地产开发的第一个项目。

  与此同时,富士康在长三角地区开发了昆山的商住小区等其他项目。

  引人关注的是位于上海陆家嘴(600663,股吧)金融区核心位置的地块:富士康大厦。这一项目是上海“总部经济”招总计划的重要标的,富士康于2005年以“鸿海中国(大陆)总部”名义拿下,建成后的楼盘将以自住和出租为主。闲置5年后,该地块已升值近5倍。

  轩盛投资对外宣传称:作为一家专业的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将整合前期取得的大量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成片开发,已取得土地拟开发的项目位于深圳、上海、南京、武汉等一线城市。

  地产业务会否成为富士康新的利润增长点?《瞭望东方周刊》尝试联系富士康集团新闻发言人刘坤,但无任何回音。

  对于本刊提出的转型升级等多方面问题,刘坤与相关人士召开了专门会议。其后富士康方面回应:“目前集团不希望获得如此全方位的关注。”

  根据可供公开查询的资料统计,富士康在大陆的子公司已达到至少80家,大致分布于四大片区:一是始于1988年,以深圳为核心的华南片区,涵盖了大部分6C产品及其配件的研发、加工制造;二是始于1992年以昆山为核心的华东片区,该区域以便携式电脑及其元件的生产制造为主业;三是始于90年代末期,以烟台的环勃海城市片区,以手机等移动设备及通讯等专业设备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研发制造为主;四为始于新旧世纪交替至今,以太原、武汉为核心,辅以晋城、重庆、成都等内陆片区。

  这80家子公司的分布区域紧扣着整个大陆区域经济发展的脉动。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