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作狂人养成记:从懒散大学生到超级工作狂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29日 16:30   《好运money+》

  如果告诉他的下属,23岁前的王志荣读大学时基本是“上不上课随便你,基本没人管你”,拍拍拖, 也会经常参加派对,并且和一堆老外朋友混在一起四处游玩的状态,大概所有人都不会相信。

  因为现在的他,不管是同事、下属甚至是……他的老板都会经常拍拍他的肩膀跟他说:“别工作啦, 别那么拼,多休息一点。”

  王志荣2012年的工作从1月3日结束元旦假期后, 从香港飞回北京开始。

  在他的工作安排时间表上,1月4日全天有7个会议。1月5日全天,有8个。这张表上的每一项安排都以半小时为单位来计算,其中还不包括午餐和晚餐,以及参加的客户及朋友聚会的时间。当然,这个时间表也不是绝对固定的,因为经常会有临时性的事件需要王志荣抽出时间来处理。

  同事们私下称他为“Workaholic”,王志荣知道这件事,但他更倾向于将这个词理解为不带负面意思的“工作狂热”,“我对工作狂热,精力很充沛。”

  即便出生和成长在香港,王志荣也需要在中学阶段没日没夜地看书学习,花十分的努力去走过高考的独木桥。但随后,他就像每一个突然进入了宽阔世界的大学男生一样,过起了悠闲的大学生活,忙着享受眼前的青春,从不会想得太多和太远。直到大学毕业,王志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没有什么规划,本科学习统计及电子计算的他抱着“有一份工作就去做” 的心态,进入了鹏歌富达(PKF)会计事务所,从事咨询业务。

  轻度症状工作性质激活了工作狂的基因

  在会计事务所的日子可比在大学时候的难混多了,除了必须要考CPA(注册会计师)执照之外,工作内容也让王志荣略感吃力。很多时候,那些事情他只懂得一些皮毛,而客户又有各种不同的问题随时抛过来咨询,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想出最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且那些问题还是非定向性、没有规律的,不是今天解决了这个,明天就可以套用到另一个问题上的那种解决方案。没多久,这种半懂半不懂的状态就让王志荣开始觉得工作起来底气不足,“很(心)虚,就像自己是一粒小沙,掉到大海里面,完全不够分量,但只能拼命去抵抗。”

  有些人的生活状态可能一辈子都是“9点上班、5 点下班,把手机关掉,回到家有自己的天下”,但第一份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王志荣的工作和生活不可能是这样一个模式。他不去解决问题,不用比较快的速度解决掉问题,问题就会像傍晚海边见涨的潮水般一浪接着一浪地涌来,让他焦虑不已。

  从那时起,王志荣就意识到,想要在这个领域顺畅地工作,他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曾经热爱参加派对,喜欢四处游荡的王志荣像变了个人,或者说,他的基因里原本就蕴藏着的一些能量开始爆发了。他决定先系统地去学习两个CPA课程。也就是从那时起, 他开始了后来每天只睡4至5个小时的生活,至今已经长达20年。他说:“这让我比常人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学习。在咨询行业工作,我的知识总是不那么够。”

  有时候,不知道是行业的工作性质和模式激发了更多人变成工作狂人,还是工作狂人们发现这个行业最适合他们的工作模式,并从中找到挑战和刺激。反正王志荣在第一份工作中逐渐养成的工作、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也将他留在咨询行业,越走越远。

  自那以后,他就拥有了传说中的那种“开了外挂”的人生。每过三四年,王志荣都会为了让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新,满足咨询工作的需要,而去攻读一个新的学位或是考出新的资质证书:为了从事会计事务方面的咨询,他取得了两个CPA的证书;为了晋升到商务管理的职位,他去读了MBA课程;2000年, 电子商贸是当时最红的专业,他也认为自己有必要去学一下;最后,终于是博士学位了,因为他需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咨询业务─在这个阶段,王志荣不惜辞职,花了一年半时间里的总共约4000个小时写完了一本10万字的论文。

  现在,王志荣每封邮件的签名都将自己的全部证书名字缩写附在下面,而自己的署名不论在聊天软件或是简历中都会加上“Dr。”(博士的英文缩写)的前缀。这是他引以为豪的东西,所以他觉得当时暂停手头的工作,为了这个更高的目标冲刺是一件十分值得、性价比很高的事情。

  “毕竟这个世界上拿到Doctor学位的人不多,我在这部分花了很多的力气,当然会对这个事情格外关注。”现在,尽管办公室里同事都喊他的英文名字Lawrence,但他显然更喜欢Dr.Wong或是Dr. Lawrence 这样的称呼。“大家叫我Lawrence显得很亲切。当然,能叫我Doctor Lawrence会更特别一些。有些人喜欢叫王总,我不喜欢,现在一个小经理都叫‘总’,叫Doctor就很特别,毕竟这个世界上博士还是很少人能拿得到。”

  中度症状: 工作狂程度加深给下属带来压力

  “我是一个目标清晰的人,就是喜欢设定好目标,然后尽自己的一切所能解决问题。”王志荣的这些目标不仅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还需要依靠周围人、策动他们和自己一起前进、协助一并完成一个目标。

  所以他的下属们也不得不被纳入他的工作模式中。王志荣是一个推崇多任务工作的人,除掉他为了全力完成博士论文才暂停工作的一年半时间,其他的一切学习在他看来都是穿插在工作之中就能解决掉的目标,不值得停下来。对于现在十分流行的Career Break或是Gap Year(职场间隔年),他也十分不赞成,觉得对个人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要停三个月?三个月你可以继续念书啊,没必要停下。一个硕士学位一边工作一边念书的话,两三年就能获得,我觉得这太容易了。明明可以一手做三个事情为什么要一手只做一个呢?浪费时间。”

  当他的一个下属顺利完成1、2、3、4的任务之后, 王志荣就会立刻给他增加5、6、7的部分。同时,他还会为员工设置安排各种培训的环节,甚至是团队建设活动─打保龄球,唱K或者是吃饭─这样的活动如果被安排在一天满满的工作结束之后,而且必须参加,会是什么感觉?但这些都是王志荣将工作上的一些大目标打碎融合到每天工作中去的小目标,很多时候,员工被推动着向前去完成这些目标,这让他们感到非常疲惫。

  现任埃森哲咨询GTIN全球咨询业务中国区主管的王志荣对自己之后的规划是希望公司的咨询队伍能在接下去的四年内扩展到1000个人以上,并且能在大中华区真正组成一个国际化的咨询队伍。这些任务被分摊到每一年的过程就像是细胞的有丝分裂,一个大目标被不断地细化成小的目标,一个接一个。

  在自己直接领导5个下属作为Team Leader的工作过程中,王志荣还会接着跟踪工作流程:跟谁合作,要找哪方面的人才,去哪里的市场找。任何一个部分要是少了关键的人,他都会亲自去处理。甚至细化到一个会议,他都会亲自设定好目标:和谁开,开会要解决的问题和讨论的主题分别是什么。总之,目标清晰地摆在眼前,即使一时间感觉到疲惫,想到目标就在那里只要去解决掉它们就可以了。

  但是,除了眼前这一小时的目标、这一阶段的目标,每个目标之后还紧跟着细分下来背后更多的小目标─要完成整个大任务需要坚持这种状态长达四年,这对其他人并没有那么容易,王志荣可能忽略了这些。

  如果查看他一天的全部日程,除了要见客户、见候选人和面试者、开各式各样的会,王志荣还要出席同事的培训会。这是他引进到公司里的一个制度:在某方面有专长的员工需要对另一些员工进行指导和补习。这整个制度的实现是他的另一个长远期目标,他时常需要去那些培训课程转一圈鼓励那些愿意付出额外时间的“员工导师”─这是除了公司的常规工作之外,员工们需要多付出时间和精力的部分。

  相比较这些工作安排,他的员工可能更害怕每天听到自己邮箱的“新邮件提醒”的声音。他的合作伙伴或是员工常常会在半夜2点的时候收到他的一封邮件,上面列出了关于进行中的项目的十几个问题。不久之后,邮箱又响了,还是来自于他—他已经自己思考或者是查证,解决了其中的一半。而早上起来, 他们的邮箱里常常会有十多封来自这位工作狂老板的邮件,因为王志荣通常6点半就起床了。

  王志荣每天至少要阅读100多封邮件,回复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些,此外,写50到80封出去。从事全球咨询业务,考虑到不同工作对象都处在全球不同的时区,不管在哪里,他起床的第一个习惯总是躺在床上先用iPhone刷一下邮件,睡前也是。他说:“如果是要我做决策,或是别人来咨询我意见的邮件,我一定马上会回。因为这就能尽快、早一点推动这件事情往前走那么一步。”

  重度症状试图把身边所有人传染成工作狂

  尽管公司的制度规定是9点上班,但遇上加班或是特殊情况,员工在9点半或10点到公司也不算迟到。但王志荣不管前一晚工作到几点,第二天早上9点前必定已经坐在办公室里了。作为老板,他觉得自己必须这么做。

  晚上,王志荣通常都要到11点左右才离开办公室。以前在香港工作的时候,他还会赶在晚上7、8点左右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饭,然后在家里继续处理一些工作。但这几年他长期在上海或是北京工作,与家人分居两地,所以他过了下班时间也宁可待在办公室继续处理工作,按他自己的话说:“办公环境还相对好一些。”

  所以这样算下来,王志荣现在每天平均有12到15 个小时花在工作上,要是有各种预约或是会议,这个时间还会拉得更长一些。此外他还需要经常出差飞往中国区四个办公室的所在地上海、北京、深圳和成都。因为亚洲区的另一个决策中心在印度,他也常坐跨国航班,而在机场候机的时间,都被他都用来处理邮件,或是看书学习。以前,飞机上的那些碎片时间也是王志荣不愿意浪费的,不过这位“铁人”最近发觉自己每一次长途飞行之后常常有一段时间状态不佳, 加上航班飞行时机组人员经常要求乘客关闭电子设备,让他无法处理邮件,所以王志荣现在终于“舍得” 在坐飞机的时候休息一会了。

  由于他很希望周围的同事、手下的员工都拥有跟他一样的工作状态,因此对员工,王志荣也有强烈的偏好。他喜欢的员工一定要聪明,能够独立思考和做事,并且有板有眼、有规律可循。如果没有规矩或是规律可以让他掌握,他就难以信赖对方,宁可自己做一半,另一半派给对方。“否则你今天前进,明天后退, 没有规律可循,我没法把握啦。”这种有板有眼的性格还会体现在一个项目的时间安排上,甚至是手下员工当天佩戴的领带和西装的配色问题。总之,得要有规律,否则,他一天会和员工说三次“你的领带和你的西装不太配”。

  其实王志荣也并不愿意长期保持现在这样疯狂的工作状态,他看来其实不算一个“控制欲”过强的老板,也希望能有可以帮他分担的下属,让他从细节的过度掌控中解脱出来,而把时间更多地花在规划公司未来和任务分配上。“能多找到几个我就更好啦! 但一个公司的员工总是有分A、B、C三种的,不可能每个人都很好,都是A。会有30%的人是在被赶着往前走,也总得有10%的人是要去拼命的,比方我。”

  他不觉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有任何问题:每两周从内地飞回香港一次和家人朋友相聚;每半年全家人去一个地方旅行一周左右,当然,这期间他也仍然会收发邮件和打工作电话;剩下的时间,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工作上─他说,这就是他向往的生活。

  关于工作狂的辩论会

  正方 工作狂是积极的

  法国鲁昂商学院(Rouen Business School)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工作狂─其界定因素包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被强迫工作的感觉以及工作所带来的快感─实际上是积极的。许多工作狂人在生活中还是感到了平衡,只不过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比例与多数人不同。在某些方面,工作狂和巧克力狂一样,经常吃点巧克力对健康有益,可以提供能量和满足感。工作对工作狂人也是一样,工作给了他们活力,成功地完成一个任务让他们感觉良好。除非巧克力狂或工作狂损坏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否则就应该让他们自在地吃或工作。

  反方工作狂是心理疾病

  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教授指出,“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后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 也不会懊恼不已。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工作狂自我测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西超指出,压力成瘾症最突出的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你也可以借此判断自己的“压力瘾”究竟有多重多深。

  1、无工作不亢奋:工作时有使不完的劲儿,回家后却提不起精神玩乐,也无法忍受脱离工作过于休闲。

  2、对加班加点习以为常:认为只有玩命地工作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加班加点永远值得。

  3、忙碌过后感到空虚:一项工作完成后茫然不知所措,唯有借下一段忙碌来寻找“存在感”。

  4、一定要把工作带回家:始终无法割舍未完成的工作,致使在家“加班”成为一种习惯。

  5、时间永远不够用: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没有时间与朋友约会,到最后甚至发展到没有时间吃饭和睡觉,于你而言,工作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工作狂 加班 心理疾病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