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 对外EMBA名师大讲堂在科研楼举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分会首任会长岳晓东为大家带来一场主题为“幸福在我心”的精彩讲座。
岳晓东表示,宽恕是最大的自我保护,理解是最大的自我解脱,幸福就是要有一颗真实的心。他表示,经济增长和幸福感不是一码事,有钱了不等于幸福了,我们要培养乐观心态,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幽默品质,培养感恩的心。活的最高境界就是活明白了,活的开心,有的事情认真,有的不认真,就会幸福。
岳晓东还阐述了幸福的理念:幸福没有标准,没有定义,幸福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幸福来源于生活的轻松与满足,以及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幸福是一种信念,健全未必是幸福,残疾未必不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常人无法理解和去实践的醒悟。
思考幸福:快乐的四种方法
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哪个国家最幸福,哪个国家最不幸福?07年就有人在做这个研究。分析结果是越南人最幸福,美国人最不幸福,中国排在第二位。而很多人认为最幸福的新加坡排在倒数第二,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要从怎样才幸福开始探究。幸福的根源是快乐。你快乐吗?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多少人细细的品味过?世上的快乐可以分为四种:穷乐、傻乐、快乐、苦乐。
穷乐:穷则寡欲,没有了欲望,没有了追求,也就没有了烦恼。
傻乐:傻则无欲,人没有思想,就没有各种杂念,也就没有了欲望。
快乐:活在当下,一种及时行乐,不求永久,但求此刻的心态。
苦乐:苦中做乐,烦但不闲着,痛并快乐着,也是大多数人的状态。
为此,不难解释越南幸福指数最高。还有一点要讲,人民穷,但每个人都充满了憧憬,有憧憬就是有理想有梦想,心就会相对丰满,也就相对幸福。中国也是这样走过来的。看看中国各个年代的关键词:70年代说四化、80年代说改革、90年代说小康、00年代说和谐,到了10年代,大家开始谈核心问题——幸福。
说到中国,就要分析以下建国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人民的幸福历程。其实,作为中国人真的很幸福,尤其在几个特定的年代,人民充满了憧憬。50年代,中国解放,一切都是新的,人民当家做主,一种自我把握命运的幸福,没有金钱差异,只有权力差异。80年代,改革开放,大搞经济建设,高速发展,迅速不如小康生活。10年代,中国崛起,以经济大国姿态步入世界舞台,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让人民感到幸福。
所以说,有憧憬,有希望,内心充满了,就会感到幸福。
幸福的拐点:经济增长与幸福感的关系
科技日新月异,经济也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幸福感也会随之相应增加吗?答案是否定的。美国有这样一个调查,从56年到98年人均年收入从6千涨到2万,翻了3倍,开心指数基本没动。小康了就开心了?发达了就幸福了?有了钱未必让你绝对开心,这个当中有拐点:8千美元。
一个经济学家在分析91年人均国民收入和幸福感的统计时发现,当人均收入超过8千美元,与幸福感的相关性就不大了。而人权、平等等指标的影响开始明显增大。还发现,在贫穷的国家里,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比较大。
从世界背景回到中国:社科院调查表示,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统计,2006年78.8%的人认为和10年前收入增加了,然而85.3%的人感到自己生活负担比10年前更重了;零点调查公司表示,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十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
为什么国人活的这么累?太看重位子、总想着票子、倒腾着房子、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所以大家活得累,每天都如同战场。政府高官更麻烦,政府高官可能是高危行业,没有体会是因为你没到那个位置,没有人算计你。你一旦到这个位置,你挡着别人道,总有人会把你拉下来。
说到这里,什么是幸福,为什么讲幸福在我心?幸福没有标准,没有定义,幸福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幸福来源于生活的轻松与满足,以及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幸福是一种信念,健全未必是幸福,残疾未必不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常人无法理解和去实践的醒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活明白,活的开心,有的事情认真,有的不认真。股市大家都懂,低买高卖,你一旦猜错三次就赔光了。穷乐、傻乐、苦乐、快乐如何选?其实有的时候是穷乐,有的时候傻乐、有的时候苦乐,所以有的时候需要快乐。
积极心理学的正面情绪:主观幸福感
具体如何实现幸福?这是个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一开始研究的是消极情绪,诸如:抑郁、攻击、焦虑、愤怒、嫉妒、憎恨、怨恨、悲观,我们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修修补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心理学必须转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通过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学来实现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得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和米哈依·西克赞米哈依在2000年1月发表得《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力求用一种开放、欣赏得眼光去看待人类得潜能、动机和能力等,主要研究健康、幸福、仁爱、激情、爱情、欣喜、幽默、乐观等情绪。
我们谈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是什么?我们要明白:人是积极主动的,是能够自我选择、自我负责、自我决定、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倾听你内心深处的声音:你想要什么?在内心深处做一个勇敢者,为自己做选择,并承担责任。要幸福,就要提倡用主动、乐观、开放、欣赏的心态看待事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从主观层面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从个体层面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是从群体层面培养公民美德、社会责任感、利他主义、职业道德等等。
由积极心理学引出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可以拓展个人的思维、行动能力,也会强化个人在智力、体能、社交和心理等方面的活动资源。这包括智力资源,如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掌握新信息等;体能资源,如提高协调能力、提高体质和心血管健康等;社会资源,如加强社会联系、建立新关系等;及心理资源,如心理对高压状态的承受能力、提高自我确认与生活目标等。
美国心理学家Diener提出,积极的心态是主观幸福感最强有力和最可靠的预测因素,美国心理学家Keyes提出心灵旺盛与心灵枯萎的概念。心灵旺盛(flourishing)泛指个人有能力创造或维持主观幸福感。心灵旺盛高之人会在任何情况下都对生活感到满意,都会感到生活有目标、有意义,都会感到自己有能力战胜压力,都会悦纳自己的一切。心灵枯萎(languishing)指个人没有或欠缺能力创造或维持主观幸福感。心灵枯竭之人通常没有精神疾患或抑郁症状,但他们的情感、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很差,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空虚感和学习无助感。显而易见,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选择何种心态去面对。
幸福感研究:出发角度与修女长寿
深入研究幸福,问题不在于怎样获得幸福,而是如何看待幸福。
首先,分享一段关于生命的长度和宽度的语录: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可以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由此可见,幸福归根结底是一个角度问题。在遇到问题,尤其是意外事件的时候,情绪管理和出发角度相当重要。多方了解情况,努力争取转变;努力不成,也不怨天尤人;接受现实,积极应对;多想感恩的事情;多做转移焦虑的事情。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体验幸福,走出自我束缚。
美国肯塔基大学神经学教授大卫·斯诺登是从1986年开始对圣母修女学院的678位修女进行跟踪研究,这些修女每年定期做体检,并同意死后将她们的大脑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年轻时比较乐观的修女,到了年老后更不容易患老年痴呆症。而经常焦虑、动怒的人岁数大后更容易中风和患心脏病。
几年前,斯诺登又研究了180位修女在20多岁时写的自传,发现对生活乐观向上的修女会在自传中多用“幸福”、“快乐”、“爱”、“满意”和“充满希望”等字句,而且她们要比悲观的人平均多活10年。
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乐观的修女这样记述生活:上帝给了我一个美好的开端,让我得到了他的教诲和钟爱⋯⋯去年我在圣母修道院作为预备修女呆了一年,而这一年对来讲是非常幸福的一年,现在我急切地希望开始得到圣母的慈爱,开始我与神圣上帝在一起的美好生命。而另外一位修女这样写的:我生于1909年9月26日,我是家里的老大,我们家共有5个女孩2个男孩⋯⋯去年我在圣母修道院呆了一年,主要是在圣母学院教化学和二年级学生的拉丁语。在上帝的关爱下,我一定会为我的上帝勤奋工作,为了传播福音和超度我自己,来为上帝服务。在加入修道院后,她们的生活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同样的饮食,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生活节奏和规律。但是他们的寿命却很不相同,前者98岁,后者69岁!
肥肥——沈殿霞,台湾的开心果。她的感情经历想必大家都比较熟识,但有一个事件是需要点出的。几年前,沈殿霞主持无线电视台的一个谈话节目,有一期的嘉宾就请来了郑少秋,节目快结束时沈殿霞飞快问了一句:“有一个问题想问你很久了,想借这个机会问问你,你只用答Yes或No就行!究竟十几年前,你有没有真真正正地爱过我?”郑少秋听到这话呆住了,然后笑着说:“很爱你。”当场,沈殿霞泪流满面。之所以要点出这件事,是想要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看事物的出发角度和积极心理学的用意,可做如下总结:宽恕是最大的自我保护,理解是最大的自我解脱,幸福就是要有一颗真实的心。
三国人物心理分析与启示
讲述与研究了半天幸福和心理,我们用三国人物做个简单的分析。谁是三国人物中心理素质最强的人?谁是三国人物中自信心最强的人?谁是三国人物中最操劳的人?谁是三国人物中最省心的人?谁是三国人物中最成功的人?谁是三国人物中最好的员工?
曹操为什么会笑傲江湖?原因:高度自信,乐观向前,告别往事,相信明天。总结:问题不在于压力本身,问题在于对压力的态度。刘备为什么会脱颖而出?原因:自我期盼,礼贤下士,择善固执,坚忍不拔。总结:不相信自己的人,怎么会让别人相信你。诸葛亮为什么能北伐失败?原因:不自量力,追求完美,劳民伤财,欲速不达。总结:自己越是不放手,别人就越是不敢动。
从三个主要任务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主管越是工作狂,手下就越是懒人多。在职业生涯中,感到力不从心,是因为把一次的成功锁定为永久的追求,过于完美。走出一个误区,明白一个道理: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是害人;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是害己。
再继续分享几个人物的心理性格分析:孙权为什么会延年益寿?原因:善于分摊压力,敢于用新人,乐于与属下同乐,愿意接受批评。总结:领导艺术,就是分摊艺术。司马懿为什么会取胜诸葛亮?原因:坚不出战,拖死蜀军,接受女装,寻求外援。总结:什么是择善固执,就是把想清楚的事情做到底。
另一个要着重分析的是魏延,他为什么不得善终?第一,魏延每次北伐,都请兵一万,会师于潼关,诸葛亮兵少将寡,不敢玩这个危险游戏。魏延为此常与他人议论诸葛亮的胆怯。第二,诸葛亮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那种口出妄言之人。魏延的狂言,难免会使诸葛亮对他产生偏见和隔阂。第三,杨仪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善于筹算粮饷,魏延毫不遮掩他对杨仪的厌恶,经常公开羞辱他。
管理者要在权力交替中警惕“魏延现象”。魏延的悲剧很容易发生在现代企业的老功臣身上,其具体表现为:他们借着自己的功勋和威名而不服继任者的管理,非要争风出头,最终落得个自取灭亡的下场;他们的位高权重让人产生错觉,好像论资排位该轮到自己了,其实他们正可能是主管首先要淘汰出局的人。换位思考,作为老功臣应该怎样注意自己的言行就不赘述了。
和魏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云,赵云为什么是个好员工?进退自如,感恩图报,不计得失,不喜张扬。
三国给我门什么样的警示?作为主管:打造好赵云式的好员工,处理好魏延式的旧员工,看管好关羽式的老下属,使用好许攸式的是非精,培养好安世式的接班人。作为员工:扮演好郭嘉式的好参谋,运用好子瑜式的沟通术,处理好贾诩式的两难题,发挥好鲁肃式的愚胜法,觉察好张辽式的挺进方。
回归到幸福的主题,有两句话,一句是:“有一种境界叫舍得”,另一句是:“执着就是成功”。不知道大家认同哪句?其实,正如我们今天的主题所讲,幸福在我心,进退有据,进退自如,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