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当年我在学习反垄断法时,我的教授举了一个形象的类比来解释信用卡市场是如何运作的。和单身酒吧的运作一样。男士支付服务费入场,而女士则免费入场。酒吧里是一个繁荣的市场,其中男女混杂,把酒言欢,末了甚至可能一起回家。
这个市场有它的成本——酒吧有雇员还需缴付电费——但成本并非均摊在每位顾客头上。相反,它落在最有支付动力的人群头上。在单身酒吧这个案例中,这个群体是男人们。女人不会去酒吧除非免费入场,男人不会去酒吧除非里面有女人。所以男人愿意付入场费以接近免费入场的女人。(干洗是以另一种方式运作的双重标准市场:女人洗衣服付的钱比男人多,因为干洗店很久以前悟出一个道理,男人们像狗一样邋遢,如果干洗价格太贵他们宁可穿脏衣服出门。)
维萨卡(Visa)在上周五晚间宣布的那60亿美元和解费应验了这个类比。多年来,商户扮演了单身酒吧中的男人的角色,为一个带给他们巨大利益的无处不在的电子网络支付了大多数成本(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需要用现金或支票支付,零售额数字会是怎样)。但他们接着开始思考:为什么女人不付钱?我们怎么就沦为买单者?于是就有了一系列反垄断诉讼,最近的一例诉讼于13日达成和解。
Facebook帮助抓捕信用卡诈骗犯支付行业的诱人前景:信用卡智能平台?解构理财产品 当心16个陷阱按照和解协议,维萨、万事达卡(Mastercard)和包括巴克莱银行(Barclays)、大通银行(Chase)、第一资本银行(Capital One)和富国银行(Wells Fargo)在内的多家银行将向众商家支付60亿美元的现金并在今后八个月内将 “刷卡费”(“interchange fees”)调低10个基点。他们还要摒弃与商户所签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允许商户向用信用卡支付的顾客收取额外费用。
以沃尔玛(“天天低价”)为首的众多商家每月眼见大笔的钱流入信用卡公司,不禁想,如果那些钱是我的该多好?于是他们与Robbins Geller、Berger &Montague和Robins Kaplan等公司法律事务所联手,发起了一项集体诉讼,指控信用卡公司串通在一起,抬高刷卡手续费。
我不打算分析提交的证据,也许他们的确以某种方式进行了合谋,尽管即将支付41亿美元的维萨卡坚持它没有任何过错。但很难使这个案子对消费者有所帮助。他们已经得益于无处不在的信用卡网络,可以走进任何一家有维萨卡或万事达卡标志的商店,刷一下卡就可以按标价买下商品,无需进一步讨价还价。与航空旅行和租赁汽车不一样,信用卡消费不含大量的附加费和隐形费用。
商家也从这一系统中受益巨大。尽管无数的高薪经济学家试图将这个受益量化,但很难做到,而简单的直觉告诉我们很多销售是靠顾客口袋里有一张信用卡才得以完成。零售商们盯着向上付给信用卡公司的手续费却没有问过自己:这难道比根本没有生意做还糟糕吗?
这项和解协议规定,零售商将能够根据如下简单的公式按照每年调整的上限额度收取“附加费”:
这个总额等于整个信用卡支付系统内,美国国内实际的维萨信用卡平均刷卡费,加上平均的联网费(包对收单机构,或与交易流程相关或接受该网络品牌的商家收取的联网费用)之和,自初步批准日起或在进行相应调整后开始实施。
这样更好!
他们会施行吗?和解协议还允许商家与维萨和万事达就无额外收费条款进行协商,大概会进行一些利益交换,只要是跟信用卡公司单独谈,而且设定好期限。据我猜测,很少会有商家借此机会向消费者收取更多费用,尽管加油站和其他一些看重现金交易的零售商的确是这样做。
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理查德·施马兰西(Richard Schmalensee)撰写的这篇论文中发现顾客并没有普遍从2003年澳大利亚强制下调刷卡费的举措中受益。
总而言之,在刷卡费调降后的短时间内,貌似对零售商和一部分顾客(尤其是那些喜欢用现金支付的顾客)有利,对信用卡公司和其他人(尤其是那些使用有奖励计划信用卡的消费者)不利。
2010年美联储为透支费设置了新限制,银行威胁要增加支票账户收费以弥补这方面的收入损失,许多消费者对此表示震惊。如此一来,为这个支付网络买单的就不再是那些透支过度的人,而变成了由所有人共同分担。
对于建设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支付系统,恐怕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但是单身酒吧也运作得很好。与间接支付由零售商转嫁在商品中的更高价格相比,消费者能通过直接为信用卡网络的运营付费而获得更多益处吗?很难说,但是我们知道一件事情:付现金的消费者将成为赢家,而输家则是那些试图享受丰厚的刷卡奖利和现金返利的消费者。
还有一组获胜者:代表原告方谈拢和解方案的律师们。上周五递交的初步协议中没有明确律师费,但这个费用很可能高达数亿美元。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