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院人物:跨界设计艺术家李成锐

2013年12月20日14:15  和讯网    
跨界设计艺术家李成锐跨界设计艺术家李成锐

  他说自己“是个不好玩的人”,这似乎颠覆了创意设计师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他很平凡,每次登台领奖都没有设计师们标榜的行头,只有一袭黑风衣衬托着略显瘦高的身材,似乎还隐藏着艺术家的那点敏锐气质。他甚至说自己是个无趣的人,创作中没有疯狂的音乐,也没有高雅的舞剧,甚至对电影的关心也寥寥无几。

  他很忙,他的工作经历很丰富,甚至这些工作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做过教师,办过行业网站,做过箱包批发,出版过专著。他就是知名设计艺术家李成锐先生,无法具体归类的一位当代大家,他是桀骜不驯的商界新星,他参与创立并兼任设计师的珠宝品牌在著名的巴塞尔展上艳压群芳,成为当下国际时

  尚轻奢概念风靡中国的典型;他曾多次荣获全国美展大奖,30年间画心不辍,作品曾在中华艺术宫(原世博会中国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展览并被收藏;他也是广告界的顶尖专家,金奖等身,著作颇丰;他是专栏作家,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提出多个备受瞩目的观点,还是各大学术论坛的常客;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多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近几年时尚圈也流淌着跨界的风潮,演艺明星做上了服装设计师,设计总监们玩起了营销创新,CEO又做上了代言人,然而隔行如隔山,多数人只是玩票的性质,博取眼球,获得广告效应而已。李成锐先生却在不同业界均取得耀眼成就,我们对他的经历的确颇有兴趣。几经联系,在一个海边机场的咖啡厅里终于见到了他。

  (独立设计获得中国国际广告节金奖)  (独立设计获得中国国际广告节金奖)

  以下记录为访谈节选:

  记者:为什么体验过这么多行业?跨界设计的感受怎么样?

  成锐:不是刻意去体验,是人成长过程中的校正自己位置的必然步骤,就像小孩学步中的稚拙,碰到的麻烦越多,触及的界限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我是师范毕业的,读师范是冲着便宜的学费去的。后来的主业还是广告设计,但还是在加班的业余时间里左冲右突,干了很多“不正经”的事,也算有点收货。我个人觉得人不应该固定在一个狭小的专业范围里,玩着只有少数人懂的游戏,那是自娱自乐。说是跨界也好,说艺术是相通的也好,在有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后,了解的范围越广,站在圈外观察的次数越多,你才能更透彻的理解自己的工作,所谓旁观者清吧。要经常把自己的灵魂从自己的行为中抽离出来,客观的去评价自己和所在圈子,或许更能做到自省,古人说要“三省其身’嘛。

  记者:您提出的ICP整合创意系统,可以介绍一下吗?可是这跟社会化的专业细分是对立的?而且我们更关注一个企业是否有个什么专利或发明,而你倡导的创新系统却是看不见的。

  成锐:很简单,你看看,中国人喜欢看面子吧?——送礼不看礼,看包装,看广告大话。政策喜欢脚疼医脚?……不好的现象很多,什么原因?有点认识的人都认为是“制度”的阻碍,是制度导致了政治意识,并形成了文化思维,民族价值观。可是制度是看不见的,它重要吗?所以很多人又认为不重要,他们认为做好一件事最重要,所以我们拿了很多奥运金牌,发射了很多卫星,可是群众身体依然没有锻炼,科技仍然没有普及。

  由此得知,看不见的非常重要,非常值得花时间去规划,去建设。它是一种好的精神,一种好的思维习惯,好的价值取向,一旦建成会自动运转,自动促进现实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行为是表象吗?是,一定是态度和需求的结果,那什么影响态度?是观点,是思维,那什么影响观点?是你成长的环境,你经历的世事,你受的教育,而这个环境你满意吗?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吗?回答是否定的。

  而我们正在操作的项目就是采用了这只的看不见的手,直接与工厂进行合作,已经不再是设计公司,或者广告咨询公司的身份,从产品开发、到包装系统、到品牌传播、到终端零售展示都是一个整体的创意,这样可以最大化的降低成本,最大化的强化企业品牌的独有价值。但这样的操作模式确实有很大的挑战,需要具备多能的人才,整合能力强的跨界人才,这需要有跳出框框看框框的才能。

  记者:为什么中国人需要特别的提升创新力?

  成锐:建议大家看看介绍朝鲜现状的记录片,你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为什么你不敢染发?为什么你认为的成功之路和周围人一样?

  创新气氛的形成需要多元化的思维,需要多元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需要的是个性培养,而在我们的意识里习惯于整齐划一,为了管理的方便。我认为跟教育的关系太大——听话的孩子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不听话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被取消了资格——厌学,辍学,我觉得非常心痛。当其余的长大一点之后,有真的听话,还有强迫自己听话的,将来的出路各不同。

  记者:如何成为有创意的人?优秀的设计师怎样炼成?

  成锐:创意是突破,是跟以往不一样的,这里我提出“逆商”的概念:高智商让你高效的学习、记忆现有的知识,让你继承现有的文明。“逆商”,才会让你突破束缚,以非逻辑的方式去创造事物间的新关系,让你以旁观者身份看待世界,让你创造新文明,让你成为发明家,成为创造者。

  关于创意的训练,我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如何成为创意人》,粗浅的讲过一些关于广告创意的思维方法。其实创意首先不要谈方法,要谈启发;不要谈理论,要谈案例;不要谈考试,要谈实践;不要谈背诵,要谈想象。业内有个方法叫头脑风暴,但很多团队都将这个引进的方法走了样,只是希望能在笑话中就产生好的创意,这真是个笑话,如今的团队头脑风暴已经变成了侃大山的群聊。我更主张个人的观察、体悟、冥思苦想,然后你终究会柳暗花明,然后再团队评鉴。

  成为有秀的设计师当然需要先成为理想青年,而我认为理想就是积累力量去撞墙,不破墙者被讥笑为傻瓜,破墙者被颂扬为成功者。还有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人才,就要主动去表达,寻找机会去展示,怀了才的人不要指望别人为你接生,你必须自己生,自己养,它长大了才会孝敬你。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记者:当前的中国企业设计抄袭盛行,那未来的设计师还有前途吗?

  成锐:是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是现实会逼着中国政府和企业重视创新设计,重视自己的专利,中国目前工人成本的上升已经迫使代工厂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世界工厂的帽子会慢慢摘掉,转向中国智造,重视知识产权在新一届政府的三中全会上也作为重点提出来了。

  而且从米兰家具展上可以看出,中国企业一直以来面临的是技术专利垄断,而如今又开始面临设计专利垄断,以前是人家用的技术,你就不能用,如今是人家用过的设计创意,你就不能用,即使你是闭门造车做出来的。期望中国企业在国际技术专利被封闭的无奈现实下,趁着设计出路没有完全被封闭而冲破封锁。

  记者:中国企业建立品牌,说易行难。您参与创立的珠宝品牌成功进入巴塞尔展,那艺术创意怎么样才能对企业品牌的打造发挥强大作用?

  成锐:物质泛滥的时代,购物成为瞬间欲望的释放,回家后大包小包扔一边,毫无新鲜感,借口是逛街真累,实际是绝大部分商品都已成为欲望的快消品,尤其是低价低质策略的盛行。完全不懂拒绝的商品是没有感情的。给产品注入感情,有感情流淌的产品才能拥有长久魅力,

  才让人爱不释手。感情就是故事,就是独有的个性气质,就是想象空间。

  做品牌和做产品是不一样的,做品牌要研究动态的消费心理,做产品要研究静态的材料技术。它们都可以各自分类研究,并了解不同类别的概念性征,加以应对和处理。

  记忆是品牌的初级阶段,信任是品牌的中级阶段,为顾客造梦才是高级阶段。研发部是造物主,品牌部是造梦师。品牌营销就是进行“偏见植入”,想方设法制造梦境,并为顾客适当设置找到偏见的线索,最后让它们自我植入偏见。

  实际上做品牌有点像搞艺术,是一个积累的长期过程,虽然成名前没有什么收获,但成名后会却身价疯长。确实不是每个企业都该去做的,没有长远理想的企业家是耗不起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按照正确的方法去累积品牌资产,终有一天会有大成就。但好在做品牌不需要天赋。

  记者:现在各级政府都在提文化创意产业,各地都建了很多的产业园,您能谈谈自己的观点吗?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

  成锐:建设创新国家是被逼的。国家需要创新,城市需要创新,企业需要创新,每个人都需要创新。创新并不神秘,就是要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首先要学习共产党,30年代他们在简陋的环境下一样可以获得迅速发展,与国民党比靠的不单是硬件建设,更多的是良好的制度建设,精神力量建设,是软实力的比拼,具体的办法就是彻底的市场化,扶持和圈养是培养不出老虎的。所以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一个人的创新力建设,是不需要先去造些房子,买些机器,并且给一批人发上个证件什么的,这不是创意建设。创意不是搞规模,搞很多看的见的复制品。

  目前国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三大软肋:1、文化自信心,2、审美修养度,3、多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有了多元价值观,才会有多元的表现,才有了存在的环境,才有了市场的繁荣,才有了被国际消费者接纳的可能。国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二大硬肋:一是知识产权法能贯彻实施,二是需要兼具艺术与商业背景的产业链经营人才。知识产权法是个放大镜,好比股票发行,是将才华的经济价值最大化的杠杆工具。没有知识产权法,就没有创意产业。

  记者:您常说这个年代的中国人特别需要提升审美,是什么原因?

  成锐:先看看鲁迅的设计,闻一多的绘画,以及古代中国官员的绘画,再看看他们成长的环境。再看看我们50-70年代出生人的成长环境,意识形态的单一导致文化的单一,闭塞30年(无论原因如何,但结果如此)。可以断言这期间的艺术作品将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高深点叫做文化断层,因为都是样板画,为同一个目的服务,几乎没有表现人性的。而对传统的彻底否定(文革),导致没有继承也没有发扬,而且目前的各行各业做决策的领导们的关键成长经历就处于这个时期。除了保留一手好书法(相对于电脑时代的年轻人)到处题字的好习惯外,几乎没有审美的熏陶和培养。而80后则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上可以跟上世界的潮流节拍。

  审美是有境界的,也是需要培养的。说一个东西叫盘子,是前辈人教你的,说它美,也是前辈人教你的,所以说美需要继承,但时代也是变化发展的,还跟你的生活有关,当遇到困难并解决了,满足了人性的欲望或缺陷,你会觉得舒坦开心,你也认为这件事是美的,而困扰你不得安宁的人或事,那它就给你带来不美的感受。如果让多数人感到开心,那就符合了大众的审美标准,在创作设计中,既要满足大众审美,也要具有审美的引领性,这种引领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担当,才能在将来的一段时间保证作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比如古代发明汉字的人就认为有大的羊吃就是很开心的事,所以就是美的事物,所以中华文化中的关于美就有了一个原则:大才会美,讲究大气、大规模、大方、大家、大师。实际上大和小是没有褒贬之意的,但用到“美”上就有了情感区别。而南北朝时期政治的动荡,导致人们渴望归隐,清淡平凡安宁的生活,所以那就是美,但有些是不变的美,那就是美的起源,这个话题就大了,打住。

  在与成锐先生交流的整个过程中,他很健谈,内容量很大,却又总能点到为止,访谈结束是时却又回复了平静和低调。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是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予了他丰富的灵感创意,给予了他体悟人性需求的设计洞察力,让他找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公约数。从乡间小伙到光芒四射的顶尖设计艺术家,没有时髦的家世渊源,没有都市的文艺熏陶。他的经历颠覆了世俗的观念,冲击了禁锢的思维,原来艺术创意不一定都需要华丽,质朴可能更接近本质。

  成锐先生简介

  本名李成锐,生于湖北荆门,知名的设计艺术家,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创始会员。独立设计获得法国戛纳创意节、纽约广告奖、中国广告节、台湾亚太广告奖等国内外著名创意奖项的金、银奖,出版专著《如何成为创意人》。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