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院人物:中国房地产富豪发家史

2013年12月23日12:02  搜房网    

  在微博上一向意见不合的地产界“名嘴”潘石屹和任志强这次出奇地“合拍”。两人日前联合了20家地产公司,每家公司拿出5套房源,组成了中国首个房地产电子商务联盟。根据电商买卖规则,买房人可通过竞拍等一系列方式来“自行定价”,获得不高于市场价的“优惠”。

  楼市冬天让潘石屹任志强这些大佬也不得不谋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代中国房地产富豪血泪发家史。

  王石----玉米贩子

  名片:

  前万科董事长

  绰号:

  立地太岁

  史前档案:

  军人出身,1984年下海办企业,1988年企业更名万科。

  报载:

  原籍安徽,1951年出生于广西柳州。在新疆做了5年汽车兵,转业后在兰州做了1年的工人。由于其父在柳州铁路局当领导,王石得以进入兰州铁道学院 当了工农兵大学生,读给排水专业。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经贸委做经济情报研究工作。1984年左右他下海创业,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更名 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风传:

  其一、王石1980年代初期到深圳发展。令他人吃惊的是,王石的第一桶金是靠做饲料中介商,通过倒卖玉米得来的,这让他赚了300万元;其二、王石 用倒玉米赚来的钱开办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经营从日本进口的电器、仪器产品,同时还搞服装厂、手表厂、饮料厂、印刷厂、手饰厂等等。用王石的话来 说,“就是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基本万科都涉及到了。”

  出身影响:

  军人出身,为人果断,80年代初期即敢于下海,操盘万科也多次表现出敢于决断的气魄。

  点评:

  一个大老板,却过着戏剧般的人生。

  朱孟依----包工头出身

  名片:

  合生创展董事局主席

  绰号:

  入云龙

  史前档案:

  包工头出身,1992年创办合生创展集团,从此发迹。

  报载:

  朱孟依是广东丰顺县人,早在1980年代中前期,20岁出头的他就已成为镇上的一个包工头。朱孟依看到镇上很多人在开商铺,就去找镇政府,表示愿意 帮助建设商业街,回报只要业主租金分成。把开发与经营捆绑在一起进行策划,从这开始,朱孟依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原始的地产开发商,这也让他挖到了事业上的第 一桶金。朱孟依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来到香港,并顺利获得香港永久居住证,1992年他与张荣芳、陆维玑夫妇一起在香港创办了合生创展集团。

  风传:

  其一、朱孟依以低廉价格抢先在当时尚属偏僻的广州天河区购买到大批农田,令合生创展仅土地资产在此后几年即以数倍乃至10倍以上的级别增长。但也有传闻说,这得益于朱与政府的良好关系,预先获知

  广州新城未来发展的方向;其二、朱孟依做事极其低调,生活也不张扬,几乎不接受记者采访,在网络上能搜索到他的惟一照片,还是因为合生创展在香港上市必须要提供的那张董事局主席照片。

  出身影响:

  早年做包工头时,虽然很年轻,但已经具备商业房地产的操盘意识,所以后来成大业只能说是顺理成章。

  点评:

  也许哪天朱老板与我们在路上擦肩而过,我们却懵然不知。

  冯仑----牟其中第一幕僚

  名片:

  万通董事局主席

  绰号:

  神机军师

  史前档案:

  讲师出身,做过官员,担任过牟其中幕僚。1991年创建万通,从此发迹。

  报载:

  1959年生于陕西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微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获法学硕士学位。曾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从事理论研究及企业策划、经营、组织、管理工作。1991年领导创立了万通公司。

  风传:

  其一,1988年,冯仑在海口将1万台彩电批文递给某外贸公司老总这批文是国务院体改所提供给冯仑的“费用”,交换来了30万元,他用这笔钱建起了 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其二,1989年因政治原因体改所解散,冯仑也“失业”了几个月。此后,他投靠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南德集团老总牟其中,最初担任政务秘 书,月薪250元。一年后,冯仑成为牟其中的第一副手,工资也涨到850元,但冯仑很快体会到家族企业的弊端,于1991年离开牟其中。其三,1991 年,冯仑用3万元从某信托公司换来了500万元投资,紧接着从银行贷来1500万元,开始了房地产经历,很快就挖到第一桶金。其四,1992年起万通进军 北京,冯仑和潘石屹在北京保利大厦一起吃住达三年之久。后来万通系六兄弟因为在公司发展策略上意见相左而“离婚”,分家时,冯仑对潘石屹说:“我要骂你三 个月,骂完之后就说你好话。”作为补偿,冯仑允许潘石屹把万通的成功都归到自己身上。

  出身影响:

  讲师出身,精于理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点评:

  冯仑历练之丰,令人叹为观止,再加上他一直保持豁达的心态,想不成功比成功还难

  曾伟----早年银行高管

  名片:

  棕榈泉国际公寓董事长

  绰号:

  神算子

  史前档案:

  银行高层出身,1996年涉足房地产。

  报载:

  1988 年,学农业经济的曾伟时年26岁,他从四川某国家单位辞职,来到了海南。在海南,他先后在省政府、省人民银行工作过。30岁时候,曾伟已经成为了招商银行 (600036,股吧)(行情 资讯)总行行长助理,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一年后,他放弃了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决定下海,开始了他从商的生涯。刚开始曾伟做了一家投资银行,但据说他的 第一桶金却是1996年涉足房地产时赚取的。不过,直到曾伟开发了北京棕榈泉国际公寓这一高档项目,他才广为业界所知晓。

  风传:

  其一、曾伟年轻气盛时的理想是当个县委书记,但他在四川却感到无法施展抱负,也陷入一个人生的低谷,于是他去了海南;其二、他辞官下海后,在美国谈 判收购企业时认识了后来的太太妮可那时妮可已经获得了美国国籍并打算在美国长期居祝据说认识的起因是因为找洗手间,曾伟则一开始就认准了妮可是理想中难得 的伴侣。其三、曾伟一心要在公寓里打造出有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因此他每到国外高

  档酒店,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电子测量尺蹲下来测量数据,也不怕别人纳闷的目光。

  出身影响:

  在四川工作时已经表现出超前的意识,所以他下海;做房地产后,他也抢在多数人之前开发高档公寓。

  点评:

  坚持自己的信念,往往会取得成功。

  张雷----一张白纸

  名片:

  当代集团总裁

  绰号:

  铁面孔目

  史前档案:

  国家干部出身,1995年起涉足房地产。

  报载:

  张雷1962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微博](法律专业),1989年至1995年任职于某国家保密机关。1995年起先后担任北京中际 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北京当代城市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北京当代鸿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北京当代投资集团总裁等职务。近几年被列入福布斯内地百富榜。

  风传:

  或许因为下海前任职于某国家保密机关的缘故,张雷早期的传闻极少,几乎没有在各媒体上出现过,那就留下一段空白传闻史吧。

  出身影响:

  读法律专业,干保密工作,自然不习惯张扬,所以为人低调。

  点评:

  名气与个人资产实力颇不对称,为人低调沉稳。

  张力----公务员[微博]出身

  名片:

  富力集团董事长

  绰号:

  豹子头

  史前档案:

  公务员出身,1993年左右和李思廉创立富力集团,从此发迹。

  报载:

  张力1973年参加工作,从工人做起,后来在广州郊区二轻局做团委副书记。1986年,张力任花园村酒店总经理。不久又被借调去筹建白云区政府办公 楼。这段时间里,张力发现自己做生意的秉赋。于是1988年,张力决定辞去公务员工作。最初他是做装修,后来才和香港人李思廉合作创办富力集团。

  风传:

  其一、张力刚开始主要是搞装修,从接小工程起步,断断续续做了5年时间,积累了二三百万元左右;其二、1993年左右,他和李思廉一共投资2000 万元,组建了广州天力地产公司,即富力集团的前身,从此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合作。因为资金有限,他们刚开始时候主要以郊区或者城郊结合部地带的楼盘为 主,多是廉价的宅张力----公务员出身基地和市区旧厂房的拆迁地块。

  出身影响:

  在做公务员时即发现了做生意的禀赋,做地产时眼光独到。

  点评:

  纵观其经历,有点时势造英雄的味道。

  黄如论----小买卖人

  名片:

  世纪金源投资集团董事长

  绰号:

  急先锋

  史前档案:

  福建小本生意人出身,1991年起投资房地产业,从此发迹。

  报载:

  黄如论出生于福建农村,他35岁之前一直在家乡做小买卖。1986年,黄如论只身前往菲律宾淘金。1991年带着从国外赚回的第一桶金,回福建开始 投资房地产,很快发展成为福建最大的私营房地产商。1990年末,黄如论将重心转向北京市场,他开发的楼盘有个特点,就是基本都利用自有资金,极少从银行 贷款,并多采用现楼销售的方式。

  风传:

  其一、黄如论自称1991年回国前赚取第一桶金的数目不超过千万;其二、黄如论低调、生活简朴,在福州的办公室仅25平方米,没有豪华装饰;其三、 有人称黄如论才是真正的大佬,仅凭他深不见底的资金量,足以让人对他的来头、背景等方面进行天马行空的臆测。其四、据说每逢大项目开张,黄如论都会请来佛 界著名人士,举行一场旨在祈求财富、祈求顺利、祈求平安的大型佛事,所有中层以上员工必须参加活动。

  出身影响:

  出身农村,宗族观念很强。很多集团要职都交给亲属,公司股份很少分给外人,对外人主要采用福利和房子来吸引。

  点评:

  深不可测的大老板,不张扬、无负面报道。

  邓智仁----讨债先生

  绰号

  险道神

  史前档案:

  香港皇家警察出身,1984年和别人合作创办香港利达行,开始了他的房地产代理生涯。

  报载:

  1950年左右出生于香港一个公务员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香港皇家警察队伍。在多年的经商生涯中,做过进出口、服装生意,也从事过金融期货,但据说最令他玩味和自嘲的莫过于替别人讨债。

  邓智仁创办的香港利达行规范整个香港房地产代理行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房地产代理佣金制度、从业规范和管理理念。因此有人说他建立了香港房地产代理行业的游戏规则。

  邓智仁1992年底投资北京玫瑰园,开始了为期10年的个人北京发展史。这是一出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大戏,既有被玫瑰园拖垮的失败,也有代理万通新世界(行情 资讯)的巨大成功,期间夹杂着自身发展的几上几下,直到2003年他终于退出江湖,听说一度隐居于成都。

  风传:

  邓智仁曾不无凄凉地自嘲:自己是一个太有良心的人了。有人问起他怎么看待“玫瑰园”这滑铁卢之役的原因时,他斩钉截铁地说:“腐败。”

  出身影响:

  来自香港,很不适应大陆房地产市场的“潜规则”,最后败走麦城。

  点评:

  邓智仁是北京楼市的一个另类,他的特立独行和唯我独尊,让他在京城地产界显得鹤立鸡群。

  任志强----军队战士

  名片

  北京市华远集团前总裁

  绰号:

  混世魔王

  史前档案:

  军人出身,1984年进入北京华远,从此发迹。

  报载:

  山东掖县人,1951年3月出生。1969年1月到陕西省延安县冯庄公社插队,同年参军入伍,历任战士、排长、连长、参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 (含集体功)六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曾当选为西城区人大[微博]代表,现任北京市政协委员。还分别在多个社团组织、大学等机构任顾问、理事、兼职教授、副 主席等职务。

  风传:

  任志强在刚转业时,开办公司时就想着怎么赚钱,他说:“刚开始,我们早晨四点多要炸油饼,晚上11点关门后才开始算账,可那么多钱数着数着就睡着了。一个油饼六分钱,一碗糖浆才三分钱,我们收来的全是一分一分的,你得把钱摞成一摞儿,排一桌子去数。”

  出身影响:

  多年军旅生涯,养成了雷厉风行、出言直率的性格。

  点评:

  任志强说话非常坦白直率,不愧是军人出身。

  刘博----文学青年

  名片:

  北京依莲轩房地产公司董事总经理

  绰号:

  一丈青

  史前档案

  散文选刊》编辑出身。1988年投身商界。

  报载:

  刘博曾经是一个虔诚的文学女青年,担任《散文选刊》的编辑工作。她想写出有份量的作品,成为大作家,但每周只上两天班的闲适生活让她感到缺乏生活的底蕴。于是在1988年,刘博完成了近乎颠覆性的转变。

  她从郑州亚细亚商场公关部经理的职位起步,策划了名震一时的、被视为领导中国商业零售业革命的“亚细亚”现象。接着担任海南三联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海南中城房地产公司投资部部长、海南博雅旅业开发有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等职务,最后进军北京。

  风传:

  其一,1988年,刘博看到郑州亚细亚商场招聘公关部经理,便去应聘,在极其缺乏参考文章情况下,在一个星期内写下平生第一份策划文案,获得赏识, 被要求在一个星期内办好原单位的离职手续前来上班。其二,由于出现种种谣言,迫使刘博离开了亚细亚,加盟一家地产公司,以坚韧的毅力为公司完成项目,据说 赚了1亿多元,但公司没有兑付许诺的酬劳,于是她开始谋划自己创业。

  出身影响:

  由于多年“文人生涯”的影响,所以注重策划,营销大打文化牌。

  点评:

  她的思维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

  房超----电厂科长

  名片:

  北京国华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绰号:

  镇三山

  史前档案:

  国有企业负责人出身,开发“华贸中心”让他成为地产界焦点人物。

  报载:

  房超1955年生,自1979年起,历任山东莱芜发电厂科长、副厂长。曾任北京西单赛特商城董事长、山东鲁能集团公司总经理、山东电力多种产业管理 局局长、国家电力公司中兴总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他作为鲁能集团切入地产行业的先锋,开发了西单国际大厦(西单赛特),那独辟蹊径的开发模式给京城地产业 带来的启示至今余音未绝,但他真正成为业界焦点似乎应该归功于开发“华贸中心”。

  风传:

  任志强谈起当年的搭档房超时回忆:房总在跟我们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工资很低,就因为当时鲁能是按照国有企业的方法来进行管理的。他那个时候一个月只 有几百块钱,后来也就是一两千块钱,非常非常低的。我们作为股东,提议要给他们的经营成果给予奖励,实际上他们也没有敢拿这奖励的几万块钱。

  出身影响:

  国企大老总出身,办事大气,有魄力,敢于挑战国贸。

  点评:

  被称为CBD黑马,但事实上房超也算是地产界的老一辈人物了。

  张宝全----昔日木匠

  名片:

  今典集团董事长

  绰号:

  及时雨

  史前档案:

  军人出身,1990年代初期创办今典集团,从此发迹。

  报载:

  张宝全从事过很多职业,包括下过乡、当过木匠等等。1976年底,他参军入伍,1984年任战地记者随部队上过老山前线,1988年转业后考入北京 电影学院导演系,著名导演谢飞是他的班主任。1992年他来到深圳,打算在深圳发展。后又到了海南,在这里,张宝全得到某金融企业的赏识,他也因此创建了 房地产公司和海运公司,并通过海运挖到自己第一桶金。

  风传:

  其一、张宝全号称京城里书法写得最好的地产老总,是中国作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但他父亲是江轮船长,母亲是普通工人,家有兄弟姐妹6人,在他的 成长环境里,很难发现商人或文人的早期教育的影子;其二、以短发形象深入人心的张宝全在就读电影学院期间曾经留过长发;其三、1992年4月,他来到深 圳,住在没有空调的招待所里,曾计划在朋友工厂里打工,要求月薪1000元,但朋友以“你是个文人不合适”为由拒绝;其四、他在海南注册了一个公司,就他 一个人,身兼秘书、打字员、老板等多个角色,有人说这是典型的“皮包公司”。

  出身影响:

  由于多年“文人生涯”的影响,所以注重策划,在营销上大打文化牌。

  点评:

  从点点滴滴能看出他是很精明的一个人。

  沈琳----海外来客

  名片:

  泰禾(香港)集团董事副总裁

  史前档案:

  有海外生活工作背景。2004年中期操盘“运河岸上的院子”,从此广为人知。

  报载:

  沈琳有香港、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她才二十出头,就敢于在股市里大量溢价收购“原始股”并从中获利,初显商业天赋。少年得志,二十多岁便担任集团副总裁,短短几年间成功地主持开发多个项目,奠定“江湖”地位。

  风传:

  其一、沈琳像其他女人一样,会买大量漂亮的衣服,会追求时尚甚至引领时尚。她爱用“Celine”、“S-Ferragamo”这两个国际顶级名 牌;其二、沈琳喜欢研究《易经》,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深深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她也写得一手漂亮文章,听说她的随笔小散文清丽精致。

  出身影响

  既是文化人,也是精致女子,所以就有了“运河岸上的院子”这个案名和经营理念。

  点评:

  女性,而且这么年轻。

  孙宏斌----来自狱中的人

  名片:

  顺驰集团最大股东,融创集团董事长

  绰号:

  拼命三郎

  史前档案:

  1988年,山西人孙宏斌从清华[微博]大学[微博]硕士毕业后进入联想,很快成为联想企业发展部主管,分管联想北京以外的所有业务,其时,杨元庆仅是联想的一名工程师。

  报载:

  1990 年,孙宏斌被认为有从联想独立出去的企图,他也与柳传志产生了直接冲突。不久孙被拘捕入狱,1992年被法院以“挪用公款13万元”的罪名判处5年有期徒 刑。1994年3月刑满释放,不久,在联想的支持下,他创办了顺驰公司,从此走上成为一代地产枭雄的道路。2003年10月,海淀区法院撤消当年的判决, 改判孙宏斌无罪。有报道称孙宏斌评论这事情时说:“那是一段痛苦的经历,但如果没有这件事,也就没有我和顺驰的现在与未来。”

  风传:

  其一、据说柳传志在孙宏斌被拘捕前,曾给孙“改正”的机会,但孙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其二、孙宏斌在94年出狱前后,请柳传志吃饭,并向柳传志承 认自己当年思想不成熟;其三、柳传志对孙宏斌的评价是:“坐了4年牢,还没有沉沦,态度还很积极,年轻人能这样很不容易。”因此,他对孙说:“我从来不说 谁是我的朋友,但是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是我朋友。”

  出身影响:

  早在联想时就特立独行,而牢狱之灾更磨练了他的意志,所以就有了顺驰的“疯狂”。

  点评:

  青衫磊落险峰行,长风破浪会有时。

  谢强----报人出身

  名片:

  天津富力董事长

  绰号:

  圣手书生

  史前档案:

  报人出身,1995年底进入商界,被称为地产界“儒商”。

  报载:

  谢强1957年生于西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作为著名报人,曾出任过多家报刊的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要职。出版多本专著,其中散文 集《大路朝天》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谢强在下海南的日子里,曾参与创办了《证券时报》等数份报刊,全面主持过《海南日报》海外版和《海外时报》的工 作,甚至曾担任了两年海南省常务副省长的秘书。

  风传:

  其一、年轻时代的谢强立志成为一个知名作家或编辑,湖南作家韩少功是其进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介绍人之一;其二、1995年底,谢强的老父亲生病住院, 而他身上仅有5000块钱。谢强在后来描述了面对卧在病床上的父亲的心态:“我反复问自己,写小说你超不过贾平凹,当记者你赶不上范长江,不赚钱以后怎么 办呢?思前想后掂量再三,一咬牙一跺脚,我下海了。”其三、1999年,珠江老板朱孟依想请谢强帮助开拓北京市场。谢强提了三个条件:第一,做三年总经 理;第二,宣传形式必须符合北京的房地产;第三,开发必须适应北京本土化。朱老板全都答应了。

  出身影响:

  为人处世,操盘手法,都带有深深的文人“烙颖。

  点评:

  从商,对得起老板;做文,对得起自己。

  沈晓峰----餐馆老板

  名片

  金三元集团董事长

  绰号

  锦豹子

  史前档案:

  开饭店出身,2002年,投资建设了北京首家产权式度假酒店。

  报载:

  沈晓峰是湖北天门人。金色假日酒店是他开发的一家产权式酒店,位于延庆县,按照四星酒店标准建成,这也是在北京地区开发的第一家产权式酒店。

  风传:

  其一、1994年前后,沈晓峰开办了“金三元酒家”一家面积仅有300平方米的小餐馆。创办初期,经历了许多挫折,最惨淡的一天仅有10元的收入; 其二、沈晓峰和父亲经过长期的查资料研究,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发明了中国餐饮史上的第一道专利菜“扒猪脸”。紧接着,通过提高服务标准,让产品通过了 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开创了中国中餐企业通过ISO9002之先河。

  出身影响:

  怀有“餐馆情结”,进入地产界后,开发的项目依然跟餐饮有很大关系。

  点评:

  沈晓峰跨领域运作房地产,也算是一桩奇事。

  梁希森----早年讨饭

  名片:

  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

  绰号:

  菜园子

  史前档案:

  包工头出身,1999年入主北京玫瑰园,自此在地产界一炮走红。

  报载:

  梁希森幼年曾一度以讨饭为生,早年做过铁匠,并在面粉厂、装修队做过工人。1992年,他组建希森集团。1999年,梁希森以最大债权人的身份,用 3.98 亿元拍得了陷入困境的北京最大别墅工程玫瑰园拖垮邓智仁利达行的项目。传说他目不识丁,却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积累并运作着好几亿元的资产。

  风传:

  其一、梁希森童年只上过一年小学,从小受够了最刻苦铭心的磨难:曾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曾经浪迹四乡,谋求生路;为住旅馆填一张登记卡,他要求人 帮忙;办完事后需要签字,他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其二、他有一个梦想:造起楼房,让所有家乡村民住进去。拆了老房子,节约出宅基地面积,用于养殖业,再把 农民变成工人,都在这个养殖工厂上班,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出身影响:

  梁希森----早年讨饭 :早年坎坷的经历,让他怀有一颗拯救乡民的心。

  点评:

  不管他的“乌托邦梦想”结果如何,他为群众做出的努力值得尊敬。

  孟晓苏----中南海官员

  名片:

  中房集团董事长

  绰号:

  双枪将

  史前档案:

  官员出身,据说曾担任过万里委员长的秘书。1991年进入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担任总经理。

  报载:

  孟晓苏是共和国同龄人,祖籍山东,出生于苏州,长于北京。1968年中学毕业后,成为北京吉普汽车厂的普通工人。1977年参加高考[微博],考上了北京大学[微博]中文系。之后的工作历程中,他师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萧灼基,并相继取得了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2年孟晓苏大学毕业后,被选入中宣部新闻局工作,1983年进入国务院工作。1988年起,他先后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局长、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副局长等职务,1991年调往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担任总经理,从此开始了房地产开发的工作生涯。

  风传:

  孟晓苏绝大部分的论文都是从子夜2点之后开始写的,几十年如一日。他在中房集团的写作习惯的形成与中南海的工作经历极为密切,所有文件都自己动手,从不用秘书。10多年来,他撰写和主编了10本房地产业著作,发表了180多篇论文。

  出身影响:

  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到商场自然游刃有余。

  点评:

  在官场和商场都有如此成就,还能说什么呢?

  李长山----铁匠铺学徒

  名片:

  太合环球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绰号:

  扑天雕

  史前档案:

  官员出身,人生经历非常丰富。

  报载:

  李长山1951年生于河北玉田。下过乡,当过农民,做过铁匠铺学徒,当过兵,担任过新闻记者,也做过政府官员。曾任秦皇岛市城建局办公室主任、秦皇 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企业管理局局长、秦皇岛市开发区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秦皇岛市开发区科技开发总公司董事长等一系列官职。1992年弃官下海,开始涉 足房地产业。1997年加盟太合集团,主持过北京欧陆经典、时代庄园、太合嘉园、太合国际友谊村等多个大型项目的开发与经营。

  风传:

  其一、李长山18岁不到,就已经成了下乡知青,一个农民要吃的苦,他没少吃一点儿,当时铁匠的工分多,李长山就想办法当了一名铁匠的学徒;其二、 1969 年,他被送进唐山《劳动日报》举办的一个“土记者学习班”学习。机会加勤奋,使李长山参与采写的文章在《光明日报》的显著位置全文刊出,并引起唐山地区的 轰动,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出身影响:

  官场历练很丰富,让他在房地产界也如鱼得水。

  点评:

  人生有很多机会,就看能不能抓住最好的一次。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