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关注:靠什么屏蔽掉考试作弊的电波

2014年01月14日10:25  京华时报 微博   

  治理招考舞弊的顽疾,治本之策还在于监督和制约背后存在的教育权力,给公职人员参与舞弊行为套上法律紧箍咒,让招考过程在阳光下运行。

  本报特约评论员陆文江

  考试舞弊案,本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哈尔滨理工大学MBA[微博]考试中作弊事件暴露出来的专业化、组织化舞弊,还是令人多少吃了一惊。据报道,北京一家名为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的考试培训机构,提供了一条龙的作弊服务。考前有“秘训”,发放无线电作弊器材;考中把频点混在广播电视信号中传送答案;考后还有“提分机制”,确保考生“通过”。当然,“保过”的价格也不菲,培训机构报出了4.8万元的高价。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考场舞弊,需求来自于一些急功近利、希望用钱铺平求学路的考生;而满足这种不良需求的,除了那些挖空心思升级作弊技术、赚取舞弊红利的培训机构,高校存在的招生腐败更是为其提供了捷径。

  目前,相关工作组已进驻哈尔滨理工大学,初步调查,确定该校在作弊事件中存在违规与社会机构发生业务联系、违规到外地确认考生资格、存在监管漏洞等三项违规行为。据披露,通过北京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报考该校MBA的考生共有105人,光“培训费”就达数百万元。利益流一旦涌动起来,在报名、考试、提分等不少流程都需要花钱来“操作”的潜规则之下,到底暗藏哪些猫腻?高校有关人员在看似滴水不漏的舞弊闹剧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该承担什么责任?相比取消作弊考生所有科目成绩的处理,公众更加关心作弊案背后的深层问题,尤其是深挖串起社会机构、高校人员乃至其他方面的非法利益链条,给社会一个交代。

  考试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面镜子,招生领域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哈理工这次舞弊事件在内的类似事件,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弊案的最大症结,不在于考场检查不严格,也不在于无线电屏蔽技术有盲区,而在于教育腐败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一些人上下其手、内外勾结,通过各种方式把招生指标商品化,把考场变成了买卖上学名额的“商场”,从中寻租牟利,也养肥了越来越畸形的作弊产业。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治理招考舞弊的顽疾,固然需要技术升级、检查更细、惩处更严厉,但治本之策还在于监督和制约背后存在的教育权力,给公职人员参与舞弊行为套上法律紧箍咒,让招考过程在阳光下运行。

 

分享到: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