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院案例:如何挖掘组织能力发展的深层力量

2014年10月17日22:10  《清华管理评论》     收藏本文     

  在组织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因所用语言的不同,企业理解现实与挑战的思维、心理及采取的管理形式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组织能力也是不同的。理解语言促进组织能力发展的机理,掌握组织语言的实践策略,有助于组织能力发展进入有意识的积极状态。

  杰克·韦尔奇是最受推崇的管理者之一,然而他自己却不喜欢“管理者”(manager)这个词,也有意识地拒绝使用。彼得·德鲁克作为最受尊敬的管理学家之一,也对管理者这个词感到失望,转而使用“执行者”(executive)一词。一个词语而已,值得如此重视吗?

  不同的企业中,往往形成一些个性化的热词,比如腾讯的“小步快跑”、谷歌的“不作恶”、IBM的“THINK”……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企业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拿“正确”这个词来说,在我所调研过的企业中,有一家企业认为领导者说的是对的、专家说的是对的、有数据支撑的是对的。腾讯则不是这样,关于某个问题的讨论会上,领导者可能是说话最少的人,无论谁抛出一个观点,都可能遭到质疑,所谓正确的结论是在七嘴八舌、唇枪舌战中形成的。张小龙就强调过:“我们提倡争论,在工作中通过辩理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非为了团队利益或者人际关系放弃思辨能力甚至思辨习惯。进步来自思辨。”应该如何理解组织中的这些语言现象,这些语言会对组织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事实上,语言与组织能力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组织能力发展的深层力量。语言虽不易于察觉,但却会影响组织能力的强弱,就像空气会影响人的健康状况。恰当使用语言,有利于企业形成一种隐性的、整体的组织能力与竞争力;反之,则可能使组织能力的发展处于无意识的低效率随机状态,或者处于默认状态,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能力陷入适应不良而难以变革。

  所以,作为管理者,对于语言不能言而不察、用而不思,为语言所左右和操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理解语言在组织能力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机理与力量;另一个是学习与修炼驾驭语言力量的实践策略,使组织能力的发展处于有意识的积极状态。由此使语言隐藏的现实与表现的形象一致,使语言潜含的力量与实际的力量一致。

  力量:组织能力发展的深层机理

  组织语言是如何发展组织能力的?整体上说,语言建构人的思维与心理,从而引导、塑造组织的管理形式,即那些决定组织能力的要素,包括愿景、定位、规划等方向性的要素和文化、结构、系统等状态性的要素,最终形成一种隐性的、整体的组织能力。拆解来看,这其中包括四种机理与力量,依次是:建构力、引导力、隐性力与重构力。

  建构力:组织如何面对挑战

  现实中的刺激与挑战是组织能力发展的熔炉。组织使用不同的语言,面对刺激、挑战的思维与心理是不同的。语言,建构着组织中人员的思维与心理。具体要从语言的功能谈起。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将观念和需求转化为声音的编码系统,还是一种塑造力量,通过常用的表达惯例,预先安排人们以某种方式看世界,因而引导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沃尔夫说:“思维只不过是脱去了外衣的语言。” 简单说,就是语言塑造思维。

  我们通过语言,或者说通过某个词、概念来理解世界。拿丰田来说,在丰田公司,不用“停止”这个词,而用“停掉”。因为如果以“生产线停止了”来表述的话,就体现不出人的主观意志和智慧。而当判断出“应该把生产线停掉”之后,就积极地“停掉”了生产线。这其中体现出了“发生异常状况后就停掉生产线”的明确意志和“只有停掉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这一能动的想法。“停掉”反映了丰田面对问题时的思维特征。

  彼得·圣吉讲解“系统思考”这项修炼时强调,“语言塑造了认知观念”,难以进行系统的思考,是因为西方语言倾向于直线性思维。他认为,直线性语言所塑造出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导致了我们观点的支离破碎。因此,他呼吁一种新的圆周组织的语言。

  除了影响思维,语言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比如“黑客”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对一些人来说,恐怕会是一种邪恶的力量,“黑”本身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但在Facebook可不是这样,在Facebook“黑客”代表的是一种不断改进和创新的态度和激情。扎克伯格说:“黑客们认为,有些事情始终可以变得更好,没有事情是完整的。他们必须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因为他们常常面对的人对现状感到不满意。”

  在Facebook每隔几个月就会举行一次“黑客马拉松”,让人们依照他们的新创意开发产品模型。最后,整个团队会一同分析和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Facebook最为成功的一些产品就来自于这种比赛,例如时间线、聊天、视频、移动开发架构,以及HipHop等最为重要的基础架构。

  可见,语言可以建构人们的思维和心理模式。当我们使用某些语言诠释挑战时,相应的管理思维与心理状态也就激活了。

  引导力:组织如何采取行动

  不同的思维、心理与诠释模式,将引导组织人员采取不同的价值判断与行动策略,体现在决定组织能力的各种管理形式上。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类推一下,可以说:“想象一种组织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管理形式。”

  当想象“机器”“齿轮”“螺丝钉”“科学”“军队”等词语时,就可能设计出层级分明、统一指挥、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的机械式管理形式;而当想象“生命”“生命周期”“基因”“生态系统”等词语时,就可能设计出鼓励创新、内部创业、阿米巴等有机式的管理形式。

  前面所提到的韦尔奇不愿意使用管理者这个词,就是因为这个词会引导人想象控制型的管理思维,产生官僚行为。管理之中存在不少带给人以错误想象的词汇。比如“战略”,源于军队,带给人的想象是军事统帅掌控大局、制定计划,是你死我活、非赢即输;与之相对的“战术”则被想象为一些不重要的细节;“战略规划”带给人的想象是通过一系列理性、分析的方法形成战略。而事实上,战略是在思考与行动中不断地碰撞、试错、学习而形成的,过程中的所谓战术,可能演变成战略,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发挥战略家的作用。再比如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带给人的错误想象是可以像对待物体一样对待员工,而不是把每位员工看做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体和人。管理仍需要我们重新想象与思考。

  具体来说,以美国戈尔联合公司为例,看一看语言是如何塑造管理形式并孕育组织能力的。

  戈尔的创始人比尔·戈尔早年在杜邦公司工作,但无法忍受杜邦的权力斗争、无休止的预算、无聊的决策和对创意的冷漠等官僚主义做派,于是离开并创建了戈尔公司。

  戈尔在着力于创建一种新的管理与组织模式时,抛弃了传统管理的那套语言体系。在戈尔公司,不会听到类似“老板”“总裁”“管理人员”“副总裁”这样的字眼。员工被称为“合伙人”,其职位名称包括“人力资源合伙人”“产品合伙人”和“销售合伙人”,而不是什么“经理”或“主管”,他们没有“老板”帮助新的合伙人,但是会“赞助”能够指导新人的“师傅”。

  戈尔是没有头衔、等级的,当同事们认为某个“合伙人”能成为领导时,他就成为了领导。领导的影响力来自于他展现出的做事能力、团队建设能力。一位戈尔员工这样说,“如果你召开一个会议,人们出现了,那么你就是领导” , “我们用脚投票!”这就是戈尔的“自然领导”。

  在戈尔,“所有的委派都是自我委派”。“合伙人”可以与同事们协商工作安排和责任。任务不是被安排的,而只能是被接受的,就像戈尔人说的,“在这里,如果你告诉某个人做什么,他就不会再为你工作。”

  通过“自然领导”与“自我委派”的方式,戈尔组成自发的项目团队。戈尔所生产的最为畅销的吉他弦就是产生于这样的团队。

  戈尔在吉他弦业务开展前,并没有涉足任何乐器产业。当时,医药部门一位参与开发心脏植入装置的工程师受到启发,猜想登山车闸线上防磨的涂层用于吉他弦可能比较理想,决定用自娱时间来开发吉他弦。很快他就建立了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项目团队。经过三年连续不断的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保持音调时间比原用琴弦长三倍的吉他弦。

上一页123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英语管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