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今商业环境快速多变,企业为了在竞争越发白热化的市场中占得先机,不断变革创新。培育商业精英的商学院亦是如此,同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经济与管理学院便在酝酿着这样一场变革。
--任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IACMR咨询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技术与创新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2016年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2012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2005年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被选为陕西省“三五”人才;199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996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自2006年以来,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或接受发表的英文论文(SSCI/SCI论文)60余篇(不重复计算),发表中文CSSCI论文100余篇。主编《技术管理》和《管理学》统编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作为首席专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
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创业管理
主要开设课程:
《战略管理》、《技术变革与创新管理》、《企业家与创业管理》
“同济经管未来的重点是构建一个学院、企业、市场和政府相互推动、相互受益的生态系统,让与我们相关的合作方感到物有所值。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按适合其发展的模式来培育人才并打造课程。同济经管的使命就是与企业和社会同舟共济,”2017年3月新到任并全面负责同济经管学院工作的李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同济经管正在筹备一次整体性的提升,涉及教授选拔招聘、课程设计、企业合作、学生服务等方方面面。”
李垣教授在商学院耕耘多年,无论在学术和学院管理上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他对全球商学院的发展方向颇有洞察,并且深知商学院与企业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所以,他对有关同济经管的发展愿景已了然于心。
有关中国商学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更好地吸引优秀师资?如何整合院校和企业资源,突出同济特色?如何用最新最好的技术为教学服务?对于这些问题,李垣教授已胸有成竹。
商学院是培植企业创新的基地
Q:在市场环境如此多变的情况下,当今的中国商学院,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李垣院长:
每个学院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的是结合当地行业的特点,有的则是从国外引进他自认为比较合适的做法。总体来说,中国商学院都在探索,探索怎么样在中国开发出适合本土企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引进海外教材案例进行汉化,更包括开发自己的案例和教学方案。
Q:您觉得创新思维真的可以通过商学院的培养模式从而锻炼出来吗?
李垣院长:
答案是肯定的,毋庸置疑。我认为首先是认知层面的提升,这与知识交流有关。商学院是一个包容各种异质性知识的广阔交流平台,它能够启发学员的创新性思维。所以这是商学院的一个独特的优势。他比单纯的家族好,也比单纯的企业好。
第二点,特别是在工科大学里,商学院与产业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知识的多方面整合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企业越来越开放,大学作为企业知识重要的一个来源,它不仅仅提供着基础性的学科知识和经验,它已经可以通过改变一批企业家,从而改变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
进一步说,生产经营生态的改变又能够诱发企业的许多创新。所以学生来到商学院学习,毫无疑问能够提升创新能力。当然,商学院仍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但不能因为现有教学手段上的不足,而否认商学院给予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体验。
构建产业、学界和政府相互融合的生态系统
Q:同济经管学院的MBA项目,今后打算如何通过整合同济大学和同济经管学院的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呢?
李垣院长:
同济的精神就是同舟共济。因此,我们在设计MBA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时,要充分考虑怎样把同济经管和企业融为一体,利用我们的优势学科、人才资源,与企业一起来打造适合于企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我们的优势资源:
首先是一批优秀的教师,其次是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团队,其中就有许多同济的优秀校友。另外,我们还有一批优秀的海外师资团队。我们把他们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为学科项目服务。
第二,我们要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把学院的科研成果,与项目开发、人才培养过程结合起来。我们的科研成果才能更快地转化进课堂教学、教材内容和整个培养过程之中。
第三,经管学院的学科门类比较多,涉及面也比较宽,我们需要把这些学科,乃至同济大学其他学院相关的学科整合起来。这样,我们便整合了整个同济大学的资源来为企业服务。
第四,我们鼓励教师和同学一起参与企业具体的发展规划,可能是项目设计,也可能是产品创新方案的策划,还可以一起完成商业模式开发。我们希望学院在与企业的多维度互动中实现多赢。
除此之外,同济经管还有教如何与政府打交道的学科。我们去了解企业的诉求,再通过研究,转化为对政府的建议。同时,我们也希望把政府的一些政策,通过研究,转化为对企业的指导。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把政府、市场、学校资源和企业协同起来。
教学创新:让教授扮演起导演的角色
Q:商学院整体缺师资,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布局?
李垣院长:
商学院的师资缺是缺,但最缺乏的是优质师资。优质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在下一步规划师资建设的时候,需要把师资的能力分解一下:有些老师上课不错,有些老师指导论文不错,有些老师与学生互动得不错。我们应该发挥每一位老师最有价值的那部分能力,人尽其才,而不是去强求面面俱到,这样才能整体提高师资的效率。
第二,我们要整合外部资源,通过制度的迭代,培养过程的优化,来吸引更多外部优质资源进入学院,让企业家、高层职业经理人有更多机会走进同济经管,走上MBA的讲台。他们可以选择我们的项目进行教学,也可以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一个好的商学院项目,不仅仅成就学生,同时还能成就老师。谁能帮助这些老师成长、成才,他们当然会优先选择谁。
另外,我们的一门课程可能会让多位教授参与讲课,甚至在课堂中,由学生来讲。这样的安排下,我们的教授所扮演的就是导演的角色,甚至要让教授组成导演组,策划整个培养过程。什么时候是老师讲?什么时候该由学生讲?老师讲到什么程度?校外高管分享到什么程度?学生如何参与?问题必须提到什么程度?什么时机到了,应该走进企业?如果暂时去不了现场,调研如何进行?数据如何获取?怎样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讨论、去学习,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整体考虑的。“导演”才是未来领先商学院教授的角色。
用工业定制的思维打造课程
Q:未来,同济经管希望把整个MBA项目的定位,在同城乃至全国范围内,再拉高一个台阶。在这提升的过程中,如何与其他院校差异化竞争,突出同济MBA的市场吸引力?
李垣院长:
从价格定位上来说,我们现在略低了点,我们要逐步赶上去,缩小与同城竞争对手的差距。
但缩小差距不是简单地从价格上提上来那么简单。我们希望有一个整体的提升。从专业角度考量,同济经管的师资与同城两家顶级院校的差距没那么大,甚至还有一些未发挥出来的独特优势:
首先,我们的专业更多样化。
其次,我们在某些特殊领域,例如城市管理、汽车工程和建筑等,在这一类的企业眼中,我们的综合优势很强。
第三,实际上各个学校的理念并不同。正如我反复强调的,我们要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这涉及到许多具体的做法:比如,运用大数据技术来优化培养过程。我们不是读完一本教科书就结束一门课程的,学生的成长历程也需要用数据来支撑。
设想,在不远的将来,一个老师的一门课程,最多就讲七八个小时。一个老师最精华的内容,就那么些,要把自己的精华都拿出来,再将这些精华穿插到不同的情景下去讨论、应用。这样的安排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工作量并未减少,但工作的维度增加了,需要的能力也提高了。这有利于师资发挥各自的长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尽量发挥每位师资的长处,从而提高学院整体教学的运作效率,让他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用各种方法贡献到各个地方去。
Q: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对整体的课程实施一个定制化改造?
李垣院长:
对,类似工业化定制。规模不变,但更集约,选择也更多。当然这不只是单纯的课程定制的问题,我们还是要把它放在一个生态语境下,就是学生和企业需要怎么样成长,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土壤,什么样的施肥环境,让双方都感到物有所值。同济同济,同舟共济,就是要让同济经管与相关的企业、社会同舟共济。
责任编辑:张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