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外客户愿意把软件交给印度人来做?(2)

2017年09月29日 16:38 创事记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目的型沟通

  领导并不具体告诉员工具体做事的方法,而只是告诉需要达到的目的或目标,最多给出若干个做事的可选途径,由员工自己确定做事的方法。员工可以在策划完做事方法或计划后上报领导,批准后去执行。这种沟通难度就上升很多。

  授权型沟通

  领导既不给出方法,也不给出目的或目标,而只给出工作职责范围,授权执行者自己根据职责去确定各阶段的目标及方法。目的型和授权型沟通中很难有非常严格的语义信息传递,这就要求信息接收者有越来越高的能力和理解力,同时在执行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确认和重传来保证与领导的想法一致。

  启发型沟通

  这是属于讨论问题或头脑风暴中采用的方式。它与上述沟通的最大区别是:并不一定要求信息接收者理解得与发送者高度一致,而更倾向于启发出不同的信息或理解,由此导致出创新的思路。

  沟通有多重要?

  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最后被曹操杀了。这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却没有深入思考根本原因何在。

  中国人擅长于对“言下之意”,“再言下之意”的玩味,沉湎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这当成文学艺术来玩玩可以,但如果搞到实际工作中脑袋就得搬家了。

  设想一下,如果杨修采用以下这种沟通方式,结果会如何:

  发现“一合酥”之后向领导口头沟通确认:这意思是“一人一口酥吗?”,领导回答“是的”。然后杨修写一个分酥的方案交给领导批示,曹操书面写下“同意”。然后杨修再去分。

  听到“鸡肋”的口令后,当面口头向领导请示确认:“这意思是要秘密准备撤退的行动吗?”领导说:“是的”。然后杨修马上起草撤退方案交领导审批。曹操书面批示“同意”。然后杨修再去按计划准备撤退。

  如果这样做杨修会死吗?肯定不会。知道为什么说“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说三遍”吗?就是第二遍确认,第三遍复核和获得法定认可。无需讳言,我的以上沟通方法就是从印度人那里学来的。

  所以作为真心的报答需要提醒一下各位:如果认识问题不具备系统的纯科学方法,不擅长全面的沟通技能,知道将来会怎么死吗?会像杨修一样聪明死的。

  最后,关于中印管理对比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回应

  《印度人在接管硅谷的时候,中国人在做什么》一文发表后,引起大量媒体关注与转发,直接从纯科学公众号上转发的媒体就已经达到近160个。与一般写文章的人见了反对者观点就头疼甚至愤怒不同,我向来特别喜欢与反对者交流。所以在此统一进行一下交流和回复。

  1.说印度管理很好,但印度怎么没有把本国管好?

  答:不要简单地说印度本国管理得好不好,印度现在经济发展在全球仅次于中国。也不要说印度原来的底子远比中国好,现在却不如中国。如果对印度有深入了解就知道,印度遇到的历史包袱和客观困难远比中国大得多。我研究印度是总结三个不可思议的方面:

  不可思议的印度时间。这个基本是印度重大缺陷。

  不可思议的印度价格。这个有缺陷也有优点,看怎么发挥。

  不可思议的印度管理。这个主要是优点。

  2. 美国排挤中国,但与印度是一伙的

  答:看待国际间的问题不要简单地用谁跟谁是一伙来描述。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印度真与美国是一伙的吗?当然不是,但他们为什么却搞得让人都认为他们是一伙呢?这个我们应该深思一下。人家美国是曾经提出过“中美国” (Chimerica,也叫G2)思路的。美国有很多人也知道中国越来越强大了,是一青春洋溢、艳光四射、人见人爱的“白富美”,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两家变成一伙。美国人有美国人自己的打算,我们心里明白就是了。但人家真的是很想与咱们一伙的时候怎么不利用好这个机会呢?我2012年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曾写过一篇文章系统讨论这个问题,在“美国——处于卸任过程中的现任世界总统:舆论战”中提出建议应该利用好这个机会。就算最差情况下什么实质性内容也没有,什么结果也没有,至少时不时地在大街上勾肩搭背地一起走一走,双方是在不断地谈着,让大家感觉中美是一伙的,那也好过天天和美国吵架,铁定了认为两家是对手要强很多是不是?况且中美之间可谈的东西多的是,让人认为两家表面上是一伙也不会辱没了自己的名声,有必要当时就牛气到直接表明态度拒绝去伤人家的面子吗?印度在这方面就比中国做得好得多,难道不是吗?到现在又认定中美两家不是一伙,讨厌美印两家成一伙,有必要吗?

  3. 企业中的政治问题

  答:重点是指企业内部的办公室政治。前面文中说了,建议还不死心的网友回原文中仔细再看一遍,不要聪明死了。

  4. 中国走进世界的500强的企业有117家,印度本国只有7家

  答:我的文章是讨论“管理问题”,不是讨论企业规模问题。引用一些500强企业印度高管的例子只是这些案例比较醒目,但我并未局限于500强。管理与经营两者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一致。中小企业也有管理非常好的,而大企业规模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管理问题。中国相当多的国字头企业进500强主要原因何在就不深入展开了。

  5. 对中国不放心,对印度人放心。中国人学会就跑了

  答:一定程度地同意可能有这方面原因。中国人善于学习和模仿的能力的确是有点优秀到不太让人放心地步的。不过现在越来越难模仿了,所以往后这个问题会越来越轻,因为美国人模仿中国会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反过来用同理心想问题。

  6. 中国国内机会多,印度国内机会少

  答:不完全同意。印度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国内机会同样很多,只是发展程度还比中国落后。印度很多优秀人才并没有回印度,但成功实现在美国创业,把研发部门建在印度的跨国模式。所以不要完全以是否回国来考虑问题。

  7. 印度能接受教育的都是高种姓

  答:不太同意。印度有法律规定将10%的比例留给贱民,印度自建国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否则不会有属于“吠舍”这种低种姓的莫迪当总统的可能性。我曾与一位属于贱民的总理经济顾问见过面。今年7月20日当选印度第14任总统的71岁考文德(Ram Nath Kovind)是一位贱民,而且这次两位总统候选人都是贱民。考文德已经是印度第二位贱民总统,第一位是1997年7月25日就任的纳拉亚南。印度的宪法之父Ambedkar也是贱民出身。所以,说印度能接受教育的都是高种姓是不了解印度的国情。

  8. 印度人把很多企业给管死了

  答:网上有个贴子,网名叫“鬼谷码农工”写的“硅谷毁在印度三哥手里就是个时间问题”,历数了一些印度管理的硅谷企业最后破产的案例。这些案例我没有去核实,权且认可这些案例。不过从大量统计上来看,任何族裔的人管理的企业都有活得好的也有活得不好的。在某些管理上值得学习,也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把企业管理得欣欣向荣。企业经营得好坏是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讨论的是“管理问题”,而不是企业“经营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不展开讨论。

  9. 有个说法,印度人并不是擅长管理,而是擅长让别人相信他擅长管理

  答:“擅长让别人相信”就是管理的内容之一啊。

  10. 马云不是说了吗?学MBA根本没什么用

  答:马云也说了,他对钱一点儿兴趣都没有。马云还说了,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创立了阿里巴巴。马云又说了……

  人一旦成功了,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

  11. 在美国大公司当个CEO也还是在为资本集团打工,只是比一般人更高级罢了。除非他们能够在本国创建国际一流的公司,去引导世界

  答:部分同意甚至相当地部分同意。应当有更高的志向,不过这不能完全否认印度管理。

责任编辑:阿笛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2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39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最新
新浪首页我要评论分享文章返回顶部
关闭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