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增加有效的金融供给

聚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增加有效的金融供给
2019年02月26日 11:03 澎湃新闻

  [编者按]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虽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此前已有学者提出,但上升到政治局会议层面还是首次。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重要?将对金融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澎湃新闻将就相关议题推出多篇报道,力图对认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些助益。

  供给侧结构矛盾,主要指的是供给的结构和需求的结构不相一致,从金融的角度来说,相对于实体经济的需要而言,金融的有效供给不足。那么,这一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有哪些解决方法?

  金融供给侧存在什么结构性问题

  习近平在2月22日的讲话中指出,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改革的核心就是减少无效、低效的金融供给,通过产品创新、理念转变、市场结构调整,改善供需结构,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满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求的能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向澎湃新闻表示。

  曾刚认为,我国的金融供给,看起来总量很高,杠杆率非常高,但是这些总量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流到实体经济当中去,或者是没有支持实体经济当中的薄弱环节,而是在金融体系空转,一方面形成了风险,造成了资产价格的上涨、扭曲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的这些薄弱环节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

  “现在的金融市场结构是以资本市场、债券融资等为主的直接融资占比较低,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比较高。企业的中长期资金和股权资金没法得到充分的满足,不得不去依靠债务来筹措中长期发展的资金。企业的债务,要不就是股本,要不就是借款,如果股本上不去的话,那么杠杆率自然会很高。所以我们原来的宏观杠杆率高的重要原因是直接融资发展是不够的,所以优化金融结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融资结构的优化,加快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曾刚说。

  中国社科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表示,从总量、总体水平和速度上,中国的金融业已经是撑起了金融大国的这样一个地位,在世界上都是处于前列的。过去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都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而且是以大中型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结构。

  “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同,他们会体现在不同的市场上,资本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等等,甚至包括当地的区域性股权中心,目前居民、企业的金融的可得性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存在着差异,需要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何海峰表示。

  曾刚认为,供给不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到个性化和差异化,导致银行提供的产品根本不适合个案。“所以要真正意义上解决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那就只能以客户为中心去分析,每个客户的资金需求的特征、风险的特征,开发与他相适应的产品,当然这个产品的开发也是要基于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供给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曾刚说。

  为什么会出现金融结构失衡

  中国金融供给侧的结构失衡问题可以先从中国金融的发展历史背景中去找原因。

  中央财经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高储蓄国家,银行吸收负债的能力较强,居民喜欢储蓄用来防老防病。这种现象一方面和社保和医保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有关,另一方面这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结果。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后才逐步出现资本市场,而此前都是大中型银行按照国家命令去配置各种信贷资源,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全。

  此外,金融行业也可能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马太效应”导致结构失衡。

  曾刚分析,通过金融行业的市场竞争,区域集中度会不断提高,规模效应会让大机构越来越强,小机构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劣势,如果放任市场的这种竞争,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机构越来越抢手,小机构越来越弱势甚至退出市场,那么它对小客户的服务就是不足的,所以优化的第二个含义应该就是机构层面上,加快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引导中小机构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让他们专注自己的主业。

  “金融机构经常为了短期的收益,对长期的关注不足,这种情况下,银行和企业或者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可能就不会是一种长期的合作的关系。有可能会出现,企业好的时候,大家都给你提供贷款导致过度融资,不好的时候大家都来抽贷,断贷,提前收贷,造成短期的失血,导致企业资金紧张,或者说放大了风险。”曾刚说。

  曾刚表示,在银行的金融体系内部,要推动多层次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应当让大中小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银行均衡发展,尤其是扶持中小机构的发展。从金融机构体系来讲,促进和鼓励中小机构发展实际上是促成一种平衡。“大银行服务大客户,小银行不在它的能力范围之内,或者成本会很高,小机构呢更适合去做小的服务,小的客户,为了满足不同层级的客户的需要。”

  改革的抓手

  何海峰认为,改革要做到在产品、服务、工具和手段方面的“三精”,即精细化、精确化、精准化。针对不同的主体,满足其最具体的需求。“我们和国际金融同业的差距在两个方面非常明显,一是数据的管理和应用能力,二是风险防控方面。供给侧改革,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缩小和国际的差距。“何海峰说。

  何海峰提出,从机构体系来考虑,要以现代化,理念、手段、治理结构、风控,相关的信息管理,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从去年到今年年初中美贸易摩擦下更看出开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种开放既包括对外的双向的高水平的开放,也包括适时对民间的民营资本在行业准入、服务提供方面的开放。

  郭田勇认为,现有的银行业供给不足和开放不是很彻底,竞争不是很充分有关。在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是能够有效满足需求的。现有的银行体系需要精细化管理,提升普惠性。金融业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就是供给侧,只有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企业、居民的需要,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而金融的供给侧改革,未来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不能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水平较低的落后机构将会被能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的机构替代。

  “对于银行等机构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应该从监管角度去引导他们,逐步把经营理念放的更长远一些,不要只关心短期的财务上的收益,更关注和企业之间长期的共赢,优化银行的考核激励机制,把更多的人财物资源用到支持薄弱环节。”郭田勇表示。

  郭田勇提出,供给侧改革,就是在结构上建立融资结构、市场结构、产品体系三者之间的适配体系。

  曾刚认为,除了结构上优化,政策上引导,还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方法克服风险成本和运营成本的障碍,尤其是金融科技的应用,举例来说,借助电子互联网的平台,可以降低开展业务的单位成本,基于大数据,可以对客户的风险有更精准的分析和评估,这些都会提升银行的供给能力。

  “科技让部分银行不能够服务的客户或者不愿意服务的客户在商业上可持续,在信贷技术流程方面根据客户需求特征的创新,这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们金融服务覆盖范围的扩大,未来这方面的创新还可以继续深入。”曾刚表示。(澎湃新闻记者 郭钰)

  责任编辑:闫国杏

想让娃出国留学,国际学校怎么选?新浪国际学校择校巡展了解一下!3月-5月,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多地联动!国内百所国际学校的盛宴,众多顶尖海外名校鼎力加盟!一对一现场咨询、面试!还等什么?快来扫码报名吧!

择校展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