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幽默 幽默都充满智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15:31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在中国,美学概念上“幽默”一词出现得颇晚。但屈原楚辞《九章•怀少》中之“臱兮杳杳,孔静幽默”句中却早已有之。其实古人所说的“幽默”指的是一种寂静无声的意思,更是表现了一种深邃悠远的空灵境界,与今天的“幽默”已不可同日而语。

  古汉语中类似西方“幽默”的词汇也有不少,如:诙谐、滑稽等,但却都缺少意味深长的韵味。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先生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的文章,首次将英语单词“humour”翻译为“幽默”。林先生用了中国古代既有的一个词汇解决了这一问题,又准确表达了它的意境。

  中国人是智慧的,历来不乏幽默者。苏东坡便是其一。

  幽默不同于玩笑,真正的幽默都充满智慧。这在苏轼青少年时就显露了出来,并且是在殿试时,那年苏轼才年方二十。这个少年才俊为了在试卷上使自己“慎刑免杀”的立论更有说服力,因而杜撰道:唐尧时代有个人将被判死刑,“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考官不知道这个典故,又怕别人嗤笑自己家学不渊,因而给了苏轼高分。放榜后,考官私下问苏轼这个故事的出处,苏轼说是自己的杜撰,考官大惊。苏轼却平静地说:“我想,圣君一定会这样做的,对吗?”考官听后默然,因为从逻辑上讲苏轼是对的。

  王安石是一代名相,性格偏执,做学问也不免钻“牛角尖”。《字说》是王安石关于语源学的得意之作,可惜缺乏学术基础,显得滑稽而且经不起推敲。例如,《字说》中将“坡”字释为“土之皮”。苏轼接道:“然则滑者,水之骨乎?”又,王安石问苏轼:“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东坡说:“《诗经》言:‘鸬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似九个。”

  幽默是智慧,然而更是本性的自然流露。苏轼“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浮华无物的诗文,他说那“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饱后所发者也”。据《王直方诗话》记载,大夫王祈有诗名,常自得。曾经对苏东坡说:“我有《竹诗》两句最为得意。”继而朗诵道:“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东坡曰:“好则极好,只是十条竹竿,一个叶儿也。”

  对待异性,苏东坡的态度随和不乏味,轻松不轻浮,不像当时理学派的“卫道士”们视女人为“洪水猛兽”,紧张兮兮地要“灭人欲”。一天,苏东坡和朋友还有几个歌女去山寺拜谒大通禅师,老僧见其中杂有歌女,顿生不悦。东坡见状,大笔一挥,小词立就,并让歌女用禅师常用的木鱼敲打节奏,唱道:“……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苏轼关心民生疾苦,敢于讽刺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幽默因此成了他斗争的一个武器。王安石的变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兴利除弊,但其中也有些不切实际的变法,因而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灾难。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看到一个古稀老翁爬山寻取笋蕨之物充饥,经过了解,得知老翁已经三个月没有尝过盐的味道了。苏轼据此写诗:“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幽默是对生活的大彻大悟,有时又是苦难的润滑剂。晚年的苏东坡是在流放中度过的,命运多舛,历尽磨难。好在“德不孤,必有邻”,总有家人和朋友来陪伴他。有一次,饭后踱步,苏轼突发奇想,问家人他的肚内藏些什么?大家都说他胸怀才思,满腹经纶。可聪明的侍妾朝云却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笑,深以为然。

  考量人对生活的态度是否豁达,能否做到荣辱不惊,往往得从细节入手。苏轼贬黜惠州期间在一封信里谈道:“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杀一羊。不敢与在官者争买。特嘱屠者,买其脊骨。骨间亦有微肉,……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间,如蟹螯逸味。”没钱吃大鱼大肉,只好买些粘着点肉末的羊骨头烤熟后剔着吃果腹,连牙缝都填不满,他竟然“如蟹螯逸味”,让读者觉得沉重心酸。坚持良知和超越自我,不被苦难压垮,还就得有点精神!到了这个时候,苏东坡所表现出的幽默则到了另一个境界。

  东坡的魅力,正如女人的风情,美酒的芬芳,容易感受,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分。幽默只是他的魅力成分之一罢了。只有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诚的人才能达到真正幽默的境界。苏东坡是也。(丁琪)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