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全球视野与本土问题
http://edu.sina.com.cn 2000/04/08 中华读书报
众所周知,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人文学科,在当代西方文学教育界和学术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比较文学
在西方文学教育界的百年历程和活跃状态相较,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和教育起步较晚又历经波折。自八十年代起,随着各级比
较文学学会的建立、比较文学课程的设立以及学位建设的完善,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才真正开始走上与世界学术对话的道路。
由于受社会历史因素和理论资源因素的制约,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质量还有待提高,对国际、国内学术格局的影响力还有
待加强。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世纪转折时刻,冷静地、谦逊地回顾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曲折道路,自觉地寻求取得学术突
破的理论方法和话语策略,已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必然选择。
2000年伊始,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王宁教授的两部论文集《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和《二十世纪西方文
学比较研究》,是值得中国比较文学界重视的事件。这两部著作所涉及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其所译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在国内比较文学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细心审读这两部论文集(尤其是《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既可以看见
我国比较文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所呈现的广阔前景,也可以发现我国比较文学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一书,收录了作者多年以来研究比较文学和文化批评的多篇论文,包括“比较文学研究
的新方向”、“新时期文学和文化批评”、“从现代到后近现代”、“批评与阐释”
等四部分。作者试图从跨东西方的国际背景、从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和西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这种宏阔的
视野是中国比较文学走向理论自觉的先决条件。收入本书的首篇论文《比较文学:走向超学科研究》即探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
方法论的“超学科”转向:“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已不再能满足宏观综合研究的需要,因而超越时空观念、超越学
科界限,并且超越文学自身界限的综合比较研究,已经为当代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该书
第4页)凭借自己对西方最新学术动态的迅速把握能力,作者看到了国内比较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如一味
追逐新潮理论、停留于印象式的直观的文学评价等),希望能通过增强比较文学研究理论的自觉性,方法的科学性,以努力把
中国的文学及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外去,以此来争得中国比较文学在国际研究格局中的相应地位。由此,作者倡导文学批评和文
化批评的“学术化”和“国际化”,主张一种学院派批评,即“文学批评学术化,文学理论科学化,文学研究理论化。”(第
383页)这些提法和主张,对于中国比较文学走向世界不无借鉴意义。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当今的世界,已经促使比较文学学者从全球视角出发在一个跨传统的、跨文化的、跨国界和民
族界限的和跨语言界限的文化多元主义语境中来考察文学。……多元性、差异性、他性均构成了可用来描述我们这个领域里的
事件的关键性语词。”(第49页)正因为具备了多元化的、全球化的理论视野,比较文学研究者更应该认真深入探讨差异性
和本土性问题。所谓“本土问题”是相对于全球化而言的,经济一体化使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日益凸现,本土问题并不专指
国别或民族文化问题,而是指与全球化问题密切相关、并能引发全球性文化思考的问题背景。从本土文化着眼,任何外来文化
都只是一个“他者”,用“他者”的眼光来反观自身的文化,有利于自身民族文化的反省;另一方面,从本土文化问题入手去
思考世界性的“他者”问题,可能会扩展到更为深广的思维范围和新型问题,从而为全球性的文化问题做出自己独到的贡献。
本书中大多数论文所进行的努力,是从“他者”反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现象,在中国新文学中寻求西方文艺思潮
的表现、移置或变体,尤其对后现代主义和先锋派着力最多。这些努力为理解和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现象提供了一条富有国际
交流潜力的新线索,对国内文学研究和创作界也不无启示意义。值得重视的是,本书作者开始关注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并对西方学术界正在盛行的文化研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对于比较文学研究来说,有关文化身份的探讨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
意义。在笔者看来,文化身份意味着在全球视野中对本土问题如何定位的理论问题,文化身份不只是一个文化身份特征的认定
问题,更是一个争取和建构新的对话身份的实践问题。对于在世界学术格局中身处弱势处境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来说,文化身
份的争取恐怕不单单是“送出”国学或提高外语能力的问题,而是一个民族能否靠自己的创造性思想和实践、为人类共同面临
的重大难题提供独到的解决思路的重大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期待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除了从西方理论视角透视中国文学
现象以外,在发掘百年以来的中国革命和改革实践给全球带来的深刻影响方面有所突破。(孟登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