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名人辞典”
http://edu.sina.com.cn 2000/04/08 中华读书报
老友某公是位名人,不久前因为给“名人辞典”编辑部寄回信,在雪地里摔了一跤;痛定思痛,对“名人辞典”
殊无好感。
某公说道:“目前在编的‘名人辞典’名目繁多,有综合的,有分类的;有标为‘信息库’的,有标为‘人才库
’的。总数不知有多少,大约已达到两位数了吧?每种辞典又有许多编辑室,各编辑室往往重复要你撰写关于你本人的辞条,
多数情况是已经写就了辞条‘初稿’,要你‘校改’。‘校改’之后还要到单位盖上公章,证明职称或职务属实,然后寄回。
真令人不胜其烦。”
我为了对某公有所劝解,说了以下三点意思:第一,编印“名人辞典”乃盛世胜事,是对人才的尊重与揄扬。若
不是彻底批判“文化大革命”,想编也编不了。第二,各类“名人辞典”请你“免费入典”,说明你确是名人,故而众望所归
。有人想入还入不了呢。第三,你若真对“名人辞典”不感兴趣,大可不予理睬;何必要认认真真修改之后再盖章寄还呢?
某公对我所说的前两点无可置辩,对第三点却说“不行”。他说:“人家叫我自己动手撰写辞条,我当然可以不
理。我不写,他不登,也就罢了。但大多数情况是人家寄了‘辞条初稿’来,其中的错误往往令人可笑乃至可惊,你不修改寄
还,他若照此刊出,岂不要贻笑大方,甚至令人无地自容了吗?”
我问是些什么样的错误,某公答道:“有些辞条写得不通顺,不得体。还有,把你的著作名称写错,甚至错得不
再像个书名,这些还只是可笑而已。但如果你是个‘委员’,他却写成了‘常委’,乃至于‘主任’,这就不免招致议论,认
为你招摇撞骗;你从来没参加某个学会,他却把你写成该学会的‘理事’,那就叫人无地自容了。诸如此类的错误,不改如何
能行?”
某公最后还说,他所收到的“辞条初稿”已有许多,从来没有一条是完全正确的。“更为可怕的是,头一次寄来
的辞条有错误,修改后寄回;第二次寄来,错误依旧,再修改寄回;到第三次寄来时,竟是换了一稿,错得比前两次更厉害。
这就使人大为担心,无论你多么认真修改,最终登出来可能仍然有错误。这已成为我的沉重思想负担。”
我觉得某公这个人因为是名人,却又不是那种活得潇洒的名人,故而格外谨小慎微,乃至自寻烦恼。其实“名人
辞典”决不会强人所难,你不把“辞条初稿”寄回去,你的大名也就不会“入典”,也不至于在雪地里摔跤了。然而某公却认
为“电脑可能出差错,仍然把有错误的辞条印出来”。这实在思虑太过,也可见当个名人未免太累。
不过,各类“名人辞典”在编的确实太多了,而且听说还有新的项目在策划之中。难怪某公要说这是一种“怪现
象”,“怪就怪在这种辞典用的人不多,用处也不大;而且总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抄袭已经出版的同类书籍,将来不免有种种
纠纷。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一窝蜂’齐上?真使人难以理解。”
其实,真想理解却也不难。编“名人辞典”无论有多么高尚的目的和深远的意义,恐怕优先考虑的还是经济效益
。所以任何编辑室每寄一次征稿信,都要附一张辞典的“征订单”。主其事者有他的盘算,认为至少被邀“入典”的人有兴趣
购置一本,那印数就相当可观;有的“入典”者也许会多买几本,以分送上级或友人,那就印数更多而大有经济效益了。然而
,这种盘算未免一厢情愿。“征订单”的回收率究竟如何,其实是很难预计的;倘若印数不多,无利可图,恐怕就难以开印了
。
这种“猫头鹰夜啼”式的估计倘若竟不幸而言中,那么造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就非常之可惜了。特别是那
么多工作人员“为他人作嫁衣裳”,消磨了青春年华,到头来白费心血,岂不冤哉!所以我认为,至少是尚在策划中的“名人
辞典”可以休矣。(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