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脂粉文字与口无遮拦
http://edu.sina.com.cn 2000/04/11 中国青年报
王朔一不留神,竟为文学批评家捉刀。王朔直言;金庸大度。我们终于没有见到因批评而引发“龃龉”甚至“对骂”
。且不论“刺儿头王”评论之中肯与否口气软硬,单就文学批评而言,这一炮倒给文学批评家们提了个醒。
文学批评的失音已非一日,致使文坛混乱惨不忍睹:长篇小说每年以至少百部的速度出版,诗集以数千本的规模印刷
,各类散文、报告文学等不同文学题材的书籍摆上书店堪称汗牛充栋。这其中,水平参差,鱼龙混杂,良莠难辨,谁人梳理?
逢千年之交,各种名目的小说百强、作家百优、诗歌百绝等盛事不断。而此时鲜有开诚布公、严谨认真、掷地有声的批评和文
论面世,即使有也属凤毛麟角。随意浏览报纸杂志,文化评论洋洋洒洒,百分之九十都是甜得“鼻句”嗓、酸得倒牙的脂粉文
字。一方面是文学状况寂寞,一方面作品研讨会红火,无论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有钱就可以张罗、吆喝,请出一大溜儿名人捧
场。如此情形下,终于斜刺里杀出个目不识相、口无遮拦、了无忌讳的王朔来。
弱化或失去批评机制的文坛与文化界,势必减损或失去自省与自律的功能。没有观念的冲突、思想的对峙、见解的不
同、观点的抵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社会、任何范畴,包括文化和学术领域,都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也是值得悲哀
的。单就文学范畴而言,疑义与异议的存在,永远是理性和智慧存在的前提,也是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谁
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或哪一部作品真正有价值,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一个批评的权利和全力的批评。
批评需要良好的宽松环境,但更主要的是人们要确立一种关于批评的理念。即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真理探索的过
程中没有权威,在思想与研究的范畴不该有禁忌。
中外文学史上不乏文学大师与大家,然而,对他们本人和其作品来说,都有许多尖刻的微词与质询。无论莎士比亚、
歌德,还是托尔斯泰、海明威,包括我国的鲁迅与林语堂,正是这些不留情面的批评,使得文学本身不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
“我没有王权,但我有一支笔。”这是谁说的?是伏尔泰。要使“人类的知性产生真理之光,”要“使人们作好准备
,去进行一切有理智的头脑应该进行的探索”,就必须健全批评的体系,行使批评的职能,培养批评的精神。为此,至少我们
需要两类人:其中一类人目光如炬、畅所欲言;另一类人虚怀若谷、有容乃大。从这个角度说,王朔和金庸倒是不可多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批评’源头活水来”。彭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