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用户注册| 网站地图
内容中心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传统文学>你评我弹>中国青年报>新闻报报




中青报再评金庸:八风吹不动?

http://edu.sina.com.cn 2000/04/11  中国青年报

  王朔引火烧身,定有不少“金庸迷”对其烟熏火燎。读了何东的《看看金庸是怎么对付王朔的》,很有同感,觉得是 对“金庸迷”们下的一服清醒剂,使人清清火,醒醒神儿,恢复一下理智,整理一下审美意识,想想倚天剑、屠龙刀把艺术殿 堂扫荡成了什么样子。文艺作品不管作者有意无意,都会造就一批有相应审美趣味的人。琼瑶的情恋和金庸的剑侠风靡中国文 坛近二十年了,情人的泪水加剑侠的血水把中国文艺淹得奄奄一息了--听了这话要大骂的,请暂息雷霆之怒,想想近二十年 来的文艺潮流,真正能塑造国人优美灵魂的“两为”文艺还有多少?

  金庸说“我当然做不到”佛家教导的“八风吹不动”。何东说“其实他‘做’得还是很‘到’的”。我以为何东说的 有理,补充一点理由。

  “八风吹不动”原是唐朝诗僧寒山子的一句话,后来被喜欢玩“文字禅”的苏轼袭用了。东坡被贬居黄州,笑对逆境 ,一日豪兴大发,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把诗封好,差家僮过江送给佛印 禅师。佛印拆开看了,心里明白,东坡表面上是赞美他所居西山寺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像,实际上是“夫子自道”。于是题 了评语,交家僮带回。东坡以为定有好评,拆开一看,诗后竟是“放屁”二字。东坡沉不住气了,自言自语:“岂有此理,竟 用这样的秽词来评价!”立刻过江,直奔西山寺,却见禅堂禁闭,门上贴一张纸条,写的是“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金 庸用这个典故,是用苏轼的那首诗呢,还是用“一屁打过江”?我实在不敢猜度。不过实话实说,金庸小说和据此改编的电视 剧,的的确确是“毫光照大千”了,中央电视台不是又要精拍《笑傲江湖》吗?金庸面对严厉批评,也够得上“端坐紫金莲” ,只笑回了一手绵沙掌。

  写小说的愿写,看小说的愿看,是两相情愿。小说改编成电影,改的愿改,看的愿看,还是两相情愿。小说改编的影 视剧在电视台播放,却是播的愿播,而不愿看的也得看了,除非学法国人给电视机举行葬礼。电视机一开,不是刀光剑影,血 肉横飞,就是三女同舟,七女共被,从渔樵耕读拨到琴棋书画,从江南七怪拨到桃谷四仙(小说是六仙),从无恨的杨过记恨 拨到无仇的胡斐报仇,从男不男女不女拨到人不人鬼不鬼,拨来拨去都是这路货色。电视艺术有强迫性,打的愿打,挨打的却 未必愿挨。当然,这责任未必要由金大侠来负。

  “金庸风”二十年来时起时落。开放之初侠风大起,不久风落,作品滞销。卖剩的金庸小说还尘封土染,《二十世纪 小说选》又出了金庸精选本,教授“说查”又起大风,直刮得还珠格格也向韦小宝偷格律。五十年大庆期间剑风暂敛,荧屏上 有了刚劲清新的生活气息,但韦小宝还在摇辫子。

  我每看一部电视剧,就相应地租读一部金庸小说,选读一两部,耳目一新,不愧是集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大成的佼佼 者。但总体一归纳,作者却钻了他自己编织的套子。希望有出息的文艺家到生活中去,不要再钻别人钻烂的套子。从个人好恶 出发推波助澜不利于文艺发展,读者、作家和评论家倒是应该多想想,中国文学艺术的路该怎样向前开拓?赵廷鹏


相关专题:争鸣:金庸与他的小说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传统文学>你评我弹>中国青年报>新闻报报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