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北大--评《老北大的故事》
http://edu.sina.com.cn 2000/06/19 博库网
作者:若木
北大的精神是怎样传承的,恐怕有很多渠道,但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与擅长。但要说为人津津乐道的,还要算是那些校园了广为流传的轶事。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一些轶事,就如同一些名士没有些风流韵事一样,人物的性情总是在那些风流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而恰恰是这些最撩人心弦,最令人心向往之。幸好,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大学,北大有着许许多多经历了风霜洗涤的旧事珍闻,如同百年陈酿散发醉人的醇香。
据说,新生入学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聆听老生讲学校的掌故,谈教授的雅事以及其他,另一个大学就在这谈笑之间生长。正如陈平原先生在《老北大的故事》中所说:正是在这些广泛流传而又无法实证的逸事中,蕴涵着老北大的“真精神”,很可能经不起考据学家的再三推敲,但既然活在一代代北大人口中,又何必追求进入“正史”?因此,可以说在口耳相传之间,存在着另一个更为活生生的北大,或许,反而就是这另一个北大更能说明一种脉脉相系的传统。
《老北大的故事》里,陈平原先生是一种关照、理解甚至可以说是推崇的心境来看待那些“故事”的,从中,他看出了北大的“尊重个性”,因此,“沙滩或者马神庙,多的是怪人与轶事。”比如:钱玄同只管传道授业而拒绝为学生阅卷,比如:陈汉章不当教授当学生。从中,他看出了“北大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因此,有了将“神情”与“韵味”置于“事实”之上的做法,比如: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新式散文“漫说红楼”,比如:张中行的“负喧琐话”以及“负喧琐忆”。
以前,所有的“故事”都也就止于故事,在民间悄悄流传,如同丁香在夜间默默的散发幽香。到了陈平原先生那里,就成了一件大事,这么有意思的东西是应该做成一种大学问的。这就是他别出心裁的学术史观察的另一个角度。古人说:“礼失求诸野”,以散落在民间
“校园里的真精神”可以说是书中最切题的一章,而“校史杂说”是最专注的一章,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其他的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但可以说对“老北大”,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另一个北大而言是点到为止的。一种宽阔的视野在放大影象的同时,可能也会模糊主题,我的担忧只是这些东西会冲淡先生原本关注的东西,另一个北大的相关论述并不多见,也并不成系统,如果先生就止于点到为止,或许有“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风雅与大度,但在我辈想来未免可惜。
陈先生笔下的北大与正史的风味是不太相当的,但在我想来决不是对立的,还是那个比较庸俗的比方:民间流传的文人墨客的风流韵事或者偶尔一次的偷鸡摸狗肯定是真假难辨的,姑妄听之的心态是最好不过的,这样闲适的心境下那些似乎是小毛病的东西反而见出一种人性特有的光辉。
岁月依旧流转,故事依旧流转,不说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