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 |
|
|
对话背景:7月10日,《新快报》转载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的报道,指出:“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第四大题18分的阅读题,其文章曾出现在北京海淀区6月份的二模试题中,而且设题分值基本相同,令人大惑不解。”同日,FM365网站发表一名网友的文章,也谈到这个问题,并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大降低了高考的威信。”这两篇报道引起了读者的质疑,纷纷打电话向本报反映此事。 对话人: 陈天敏(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以下简称陈) 崔老师(北京某中学高中语文老师,以下简称崔) 李同学(北京海淀区交大附中高三应届毕业生,以下简称李) 张婕娜(本报实习生,以下简称记) 记:最近一些媒体报道了关于高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文章与北京海淀区二模试卷中的一篇文章一模一样,是这样吗? 崔:文章确实一样,分值也一样,但根据文章所出的试题完全不一样。相比之下,海淀区二模试卷中出的题比较粗糙,不够精巧。例如,21题是“开头一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22题是“根据第4段的内容,参照第7段的表达方式,补写出文章的第5段”等等。这些问题立意很浅,均不如高考试题出得深刻。 记:这样的问题在往年高考试题中有没有出现过? 崔:以前在高考试卷的小题上有过与练习题相似的情况,但像这种大分值(该文章四个小题共18分)的阅读题与练习题相似,在北京几十年来还是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巧合,好的文章当然会被人选用;当然,也不排除二三月份在各区派人集中为高考出题时,其他老师根据出题老师所带材料来猜题、压题。但像一些报道中所说的“这是命题者有意而为,因为他们不可能不去考虑在全国影响巨大的北京六大区一模、二模试题,而且是在6月份刚考完的二模题”,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各区进行二模之前,高考题就已经确定了。 记:高考试卷到底是在什么时候确定的呢? 陈:本来我不想再谈这件事了,但有些问题我想还是有必要解释清楚。高考试卷确实是在各区进行二模前就确定了的,但漏题的可能性是没有的,因为3月份确定了高考各科命题之后,马上会被送到国家保密局,一旦泄露,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其次,说到选材相同,也是很正常的。虽然文章很多,但适合作为考题的还是有限的。不仅阅读题会出现重复,连作文题也会有雷同,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为《尝试》,这种命题在平时的练习中很容易碰到。而且,像这次这种情况———文章相同而题目不同,对考生来说既有好处,又有难处。好处就在于,学生看过这篇文章,对其内容比较熟悉;难处在于,由于出的题目不同,而以前做题时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做新题时,很难跳出这个框框。记:你在高考前就看过《长城》这篇文章,在高考时,有没有觉得有帮助? 李:还是有帮助的,因为以前看过,所以节省了看文章的时间。但以前做题时,老师在分析试卷时,并没有特别对这篇文章加以解释,只是将二模卷子上的题进行了解答,所以在答题时,还是要动一些脑筋的。 记:有媒体报道,《长城》一文作者的夫人亚方女士介绍,她在四川的三位亲戚高兴地从四川打来长途说,姨公保佑他们在语文考试中得了好分,因为在考前他们也复习了《长城》一文。连四川的学生都复习到了这篇文章,是不是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全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还没有谁敢不做北京各大区的试题,都知道里面有高考的信息,如今终于得到如此完美的证实。” 陈:看过这篇文章的人多是很正常的。北京各校的老师每年都会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对高考的考试说明理解得比较透彻,因此出的一些考试练习题比较符合高考要求。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历年来外地许多学校都会让应届考生做北京海淀区、西城区和东城区的模拟试题。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相关部门,但这些部门或联系不上或拒绝采访。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