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高峰期。提醒我这一点的不是越走越高的温度计,而是BP机上越来越频繁的呼叫信息———“某大学某系暑期社会实践,求登文稿,盼回电!” 在电话里,学生们很有礼貌地询问,“我们是某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学生,正在社区开展一项暑期社会实践,能不能请您来采访一下?”有的用E-mail发来项目策划书:“我们正准备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一次暑期社会调查,希望贵报能宣传一下,我们会把调查活动和调查结果继续电邮过来。”还有几拨学生远在外地的某个城市或乡镇实践,便通过手机或长途电话找到上海的记者,坚持每天用传真发来简报,告知他们在当地的行程和活动安排。 面对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听着一句句略带稚嫩和怯意的邀请,令记者感慨不已:如今是个“酒香也要勤吆喝”的时代,谁都在积极寻求展示自我的机会,大学生社会实践从过去的“只做不说”到如今“边做边说”,无疑是一种观念的变革。 然而,经观察,一些与记者联系的学生还只是刚刚读了一年大学的新生,是第一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有些学生在与媒体联系时,其实践项目还没有付诸实施;还有少数的实践项目得到了社会资助,因而也不排除学生希望借助媒体报道对资助方作隐性回报的意思。这不由令人生出一丝疑问:在暑期实践中,学生究竟该放多少精力在对外宣传上,该做得多还是说得多? 毕竟,暑期社会实践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寻找真知。至于媒体的宣传报道、实践项目能否评奖、实践活动能否引起社会反响,只能是附加物。所以,建议广大学生能在社会实践的“做”与“说”之间分清本末、掂出轻重,把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实干”上,因为这才是根本,是对他们最有益的。本报记者金耘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