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教育专递> 华声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综述:中国教育硕士学位缘何知名度不高

http://edu.sina.com.cn 2000/08/04  华声报

  华声报讯: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曾被有关专家认为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然而,中国首批教育硕士的毕业,并没有引起社会传媒的广泛关注;更让人不解的是,尽管教育硕士已问世3年,但在许多中小学的知名度并不高。同为专业硕士学位的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等,其一举一动往往会成为社会传媒的热点,为什么教育硕士却受到如此的冷遇?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有关人士认为,存在三方面原因: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教育硕士教育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据了解,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正式批准在中国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98年9月,第一批不到200名学员开始入学;到1999年,当年就读教育硕士的学员就已超过2000人,培养院校也由开始时的16所发展到29所。短短3年的时间里,教育硕士学位教育向前跨了一大步。

  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认为,目前教育硕士不为社会所了解,甚至连许多中学教师对此也了解不多,与宣传力度不够很有关系。单就招生宣传而言,每年招生旺季,MBA的招生广告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而教育硕士的招生广告却很少见诸媒体。

  许多师范院校寄希望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宣传和支持,有的师范院校将招生广告径直寄往中学,但据记者了解,通过上述途径,中学教师能否获得这一信息很难预料。在缺少教育行政部门支持的许多地方,中学教师对教育硕士知之甚少,对报考条件更不甚明了。于是,教育硕士的生源出现了危机。

  二是预期收益不高。读专业硕士学位,许多人都怀有“丑小鸭变为美天鹅”的梦想,但据记者了解,教育硕士的梦却现实得多。

  目前的教育硕士都属于定向培养性质,学员们毕业后必须回原中学任教,“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教育硕士毕业后,能否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能否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与其所在学校的关系极大。并且,由于目前教师自由流动仍受到诸多限制,许多教师似乎只能是“从一而终”,很难有什么想法。

  教育硕士3年的学费在8000元至19000元之间,比MBA的学费要少得多,但大多数中学教师还是觉得有些“不值得”。据调查,MBA学员普遍认为毕业后工作性质和待遇等方面会得到较大的改善,而教育硕士学员却少有这样的自信,个中缘由颇耐人寻味。

  三是没有形成品牌。据了解,有许多教师不愿考教育硕士,却对师范院校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班情有独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据一位知情者介绍,许多学校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班得到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课程班毕业后可享受硕士待遇,与教育硕士差不多。上研究生课程班不需要考试,费用较低,学习时间也短,很合某些中学教师的胃口;许多中学出于工作上的考虑,也很支持这种“费时短、见效快”的培养方式。但无论是在学员本身素质上,还是在学校的培养要求上,教育硕士与研究生课程班都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另据了解,标着“可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课程班,其实想申请到硕士学位是很难的。但受各种各样的利益驱使,许多中学和教师本人并不在乎这其中质的区别。

  和教育硕士遭到“冷遇”相反,研究生课程班这几年却办得红红火火。据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明介绍,西南师大目前在读的研究生课程班学员达2000人左右,而去年150人的教育硕士招生名额却没有招满,只完成了60%左右。在其他一些师范院校,记者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可以说,目前教育硕士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教育界的许多人士都认为,虽然目前教育硕士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专业学位教育,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教育硕士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价值,不久就会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






 相关链接
中国首批教育硕士“出炉” (2000/06/25 10:37)
教育硕士招生要扩军 (2000/05/19 11:34)
四川首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2000/03/10 10:21)
 新浪推荐
八一建军节专辑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2000高考专栏
马明宇无缘意甲
沪深股市2000年中报
网上学电脑学上网
新浪网勤工俭学信息留言版




新闻查询帮助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