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教育专递> 华声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钱理群谈高考“克隆作文”现象

http://edu.sina.com.cn 2000/08/06  华声报

  华声报讯:据悉,西安读者日前在某报刊登的优秀高考作文中发现,抄袭作文得了满分。同时就在中国大陆社会各界对“抄袭作文高考得满分”争相发表看法的时候,资深教育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但更不应放弃理想。”

  钱教授认为,从考生的作文看,尽管构思一样,但它的语言文字与原文并不相同,因此说它是“模仿”更恰当一些,毕竟它与原封不动的抄袭行为有一定区别。

  钱教授以“描红”来比喻中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他说,学生平常习作经常会借鉴一些优秀文章来学习,但这种学习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完成从“模仿”到“创作”的飞越。高考实际上就是在检验学生平常学习的成果,因此考生的这种做法虽然可以理解,但是不能那么做的。这的确会影响到高考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在谈到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多看范文、多背范文的情况时,钱教授认为,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这种做法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老师更应该明确地向学生指出,这种做法只是在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和应用能力,并不能替代创意和构思的训练,更不能在考场上随意“拿来”。那种做法是一种投机取巧,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因为中学作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另外范文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灵感,如果老师能够在平时就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克隆”作文的现象也许就不会出现了。

  一位即将上高三的学生曾发表看法说,虽然她及周围的同学都觉得在考场上把别人的构思“拿来”的做法就是抄袭,但如果她正好准备了一篇与考试要求相符的范文,多半也会照用。面对这种矛盾,钱理群教授深有感触地说:“高考这一份试卷的份量太重了!”

  在中国教育选拔体制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高考对考生来说,几乎可以用“一考定终身”来形容。试卷成绩成为判定学生水平和潜力的惟一标准,这就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从不同层次、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产生矛盾。学生谁也不敢轻易在考卷上“畅所欲言”,宁愿用别人的已经获得肯定的文章保证自己在考试中没有闪失。因为这一份考卷不仅决定他是否能被录取,也许还会影响他一生的命运。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大学在录取时不仅凭考试成绩,还有平常各方面的评估,将考生的实力完全展现出来。

  钱教授还认为,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和争论就否定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积极变化。他个人是十分赞同这种变化的,这能让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我们的生活。在目前情况下,这种培养目的与选拔方式的矛盾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学生及教育行政部门都应该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努力,真正提高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对于各方“模仿”还是“抄袭”的激烈争论,钱教授认为,这实际上体现了人在认知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那些认为“克隆就是抄袭”的读者,都是从学生学习和人才培养的理想化角度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而那些认为“是模仿不是抄袭”的读者,更多地看到了教育和操作现实上的矛盾。这就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钱教授说,为国家选拔出德才兼备的跨世纪人才是中国教育的理想化目标,而“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甚至社会风气的变化都会对这个理想化目标的实现产生现实影响。这不仅仅有操作方面的影响,也有观念上的影响。那位高中学生的话就很有代表性:明明觉得这不是自己的构思和创意,但是发现自己准备的范文与考试要求相符时还是会照用。

  面对这种理想与现实“矛盾共存”的局面,钱教授说,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但更不应放弃理想。毕竟选拔的目的还是在于发现人才,尤其是那些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才。“克隆”作文,对这一目的的实现起不了多大好处。面对这一问题时,人们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些。

  在谈到“从这场争论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时,钱教授指出,这场讨论将“考场克隆作文”这个平常人们不易发觉的问题暴露出来,引发了人们对现行中学语文教育的一连串思考,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能让我们更全面、更具体、更实事求是地去审视我们的教育制度,总结出有利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经验。

  可以说,不同的人能从这场讨论中得到不同的思考。比如作文命题方,虽然这两年命题的变化得到了广泛认可,但这次“命题要求过于宽泛”的批评就很值得命题方思考。命题方如何在命题中既体现社会、时代发展的特点,又能确实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教师如何既倡导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又能使学生在考试中将这种素质发挥出来;学生如何既保持对外界的学习、借鉴精神,又能保持独到的思维和头脑,是大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关链接
8月7日起北京考生可查询高考录取结果 (2000/08/03 17:18)
高考作文题引来不同评论 (2000/08/02 13:50)
高考状元疲于应付媒体炒作 (2000/08/02 12:35)
高考分数揭晓 保健品“打盹”了 (2000/08/02 11:15)
 新浪推荐
八一建军节专辑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2000高考专栏
马明宇无缘意甲
沪深股市2000年中报
网上学电脑学上网
新浪网勤工俭学信息留言版




新闻查询帮助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