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眼下,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在各地展开,今年将有204万人进入大学深造。与此同时,还有18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大学教育,成为人们常说的“高考落榜生”。 高考落榜是一些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挫折。但是,人们将目光从高考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便会发现,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高考已从人才成长的独木桥演变为一个人生的驿站。 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校实行“统一招生,免费入学,统一分配”政策,能考上大学对农村孩子来说大有一步登天的感觉,是得到干部身份,进入机关工作的“介绍信”,考上大学便获得了干部的“身份证”。 1988年广东省所属院校实施收费上学,毕业后推荐就业、择优录取的办法。次年,国家教委正式提出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到1997年,改变了由国家“包分配”、“包学费”的局面,从一定范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到逐步实行建立人才市场、毕业自主择业。今年1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力争在一两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尽快建立“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新机制,并将毕业生派遣报到证改为就业报到证。 这些改革措施的推出,加上高校扩大招生,使落榜生的数量逐步减少,如四川省1997年文理两科的录取比分别为4∶1和6∶1,而今年的平均录取比例达到2∶1。在上海、北京等地,今年的高考录取比例都已超过70%。高考落榜生的队伍越来越小。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在逐步改变。 在现代社会,拥有专业知识和文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过分强调文凭和毕业证这类外在的东西,则会出现另一种倾向,即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和体育的全面发展,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健全人格的再造。比如每逢假期,各地少年宫前排起长队,学音乐、练舞蹈、学书法的很多,但自发开展义务劳动、帮老助幼的很少。 教育专家指出,高考落榜只是失去了一次受教育的机会,而不是丧失成才的机会。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已经从“惟文凭是举”逐步向“看能力用人”发展,我们的教育产业也在提供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因此,成才之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