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教育专递>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长篇报道:一个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外国人(附图)

http://edu.sina.com.cn 2000/09/08  北京青年报


卢安克

  近年,教育改革遍及全球,我国大陆的素质教育,我国台湾、香港的学制改革、英国的德育改革,美国的家庭教育运动等等,改革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习惯说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灵魂,那么,对人的灵性的培养是否教育的本质之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一个以人类灵魂和灵性为本的全人教育(HOLISTICEDUCATION)体系实践于50多个国家,700多所学校,1000多所幼儿园,60多所教师培训机构,它就是起源于德国的华德福教育。华德福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爱为本,顺应人的生理和思想意识的发展,培养人对生活,对自我的观察力、判断力,给予自我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寻找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接受华德福教育的人在学校的成绩不一定好,但走出学校后,无论他身在何处,适应环境快,生存能力强,奉献精神佳。

  卢安克(ECKARTLOEWE),德国人,华德福学校毕业,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在中国广西阳朔中学和阳朔县大坪子八一初中教英语。一年华德福教育实践,他感受很多很多……9月2日,在新千年第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他对记者谈在中国的经历和感受。他的感受尽管有偏颇之处,但兼听则明,并可能提供给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一个新视角。

  认定自己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分子,尽管无人聘请

  卢安克13岁那年想自杀,因为同学常欺负他,欺负他的原因是他不懂得反抗,越不反抗越受欺负,卢安克精神濒于崩溃。时年45岁,做建筑师的卢安克父亲改行学教育,为救儿子,成了华德福小学教师。在华德福学校里,卢安克得到一个任务,负责礼堂灯光调试,这个任务使他找回自信。今年31岁的卢安克说父亲:“他很伟大。”卢安克成人后从事的所有工作--帮助残疾人或孤儿这一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以助人为乐。

  1999年3月,卢安克第二次到广西,想在他熟悉的地区尝试华德福教育。“因为很多重要的国家都有了华德福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没有华德福,是个遗憾。”卢安克试图填补缺憾。此前,卢安克来广西阳朔旅游,阳朔风光和民风留住了他,他在阳朔高田乡北沟村居住劳动。按他的解释:“我喜欢农村,爱干农活。”华德福教育注重手工,卢安克谦逊地说自己头脑不太好,手还算巧。他设计的新型谷机,使农民受益。谁家缺劳力,其责任田里必有卢安克的身影。他的无私勤劳,助人克己,北沟村村民把记忆中的名字改造后送给他:“洋雷锋”。卢安克喜欢这称呼,以此激励自己的行为之一是常穿迷彩服,“雷锋是军人嘛。”他说。谁嘲笑雷锋,他便与人理论,挖出此人变质的内心世界。村民曾提议穿迷彩服的洋雷锋当村长。在卢安克填写的简历表内“特殊才能”一栏下,他这样写道:“我曾经在广西农村朋友家住过6个月,所以我觉得什么苦都能吃。”

  他旁听小学课程,感慨:“应试教育是残酷摧毁人的灵性的教育体制。学生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与生俱来的灵性被强迫压制了,孩子天才的创造力可能永远被野蛮剥夺了。”卢安克提建议改革,没人听。家长教会他一个词--望子成龙。于是他给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的子弟办学习班,教他们建筑、设计和英文。他想为农村培养技术人才,但他的学生不感兴趣,他们热衷外出打工挣钱。家长又教他一个词--跳出农门。卢安克跟家长讲:“农村问题是教育跟不上,教育导致经济落后,你们的孩子学了本事,改造家乡不好吗?”家长学生都听不进,并笑他愚痴,不懂中国国情。卢安克见每天有人背着铺盖奔向城市,学习班只得散伙。签证到期时,他回了德国。在德国,他一边为再来中国打工赚生活费,一边把华德福教育书籍译成中文和写书《孩子的教育和改革》。他认定自己是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分子,尽管无人聘请。

  在中国学了十几年英文的人很多,为什么张不开口

  1999年3月,卢安克再到广西,他向官员请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官员问为什么不选择好学校?卢安克不理解:“好学校已经有了好老师,我为什么还要去呢?不好的学校更需要我。”卢安克被分配到阳朔县中学,他教初一、初二年级两个班的英语。学校免费提供食宿,没有工资。卢安克珍惜此机会,希望华德福教育唤醒孩子的灵性,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

  卢安克用中文记录了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在两所学校任教的300个课时的点滴感受和思考。记者摘录如下--

  开学了,一摞课本发下来,学生知道了要学的内容,这样他就没有好奇心了。学生上完课了,以为就掌握了课本知识,其实不然。我发现课本上的问题他们都会,误使老师跟学生以为学到的东西都掌握了。如果老师不念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就没有能力回答,这不算真学会了。生活中的语言是活的,它不可能根据课本定下来。如果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只用于课本,不能活用于生活,我宁可不用,课本有让想象力、创造力萎缩的作用。华德福学校的老师是自己制定上课内容。内容必须跟发挥学生创造力有关,所以老师一定要下功夫备课。老师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永远学不会。学校还在用课本的原因,我想,用课本管理学生学习,老师方便些。

  英文初中课本竟是我在幼儿园学习时的内容。课本上的图画有什么用呢?图画代替、破坏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果学生自己在课本上画画,这是一个给他创造的机会,自己在课本上的涂抹,能把接受的知识联系起来,为什么要给学生讲语法分析呢?对于12岁的孩子,就是模仿、记忆,理论是无效的。

  要学生从四句英文句子中找出三个错句子有什么用?表达意思首先是语言感觉,是模仿,不是经过一番智力上的翻译思考才张口。中国的考试是考一个人犯多少个错误,不是看他的才能或者表达能力,结果是,华德福教育出来的德国人说英文时虽然会犯错误,可是他能表达自己,中国人虽然能帮德国人改正错误,可是不能表达自己。更可怕的是,因为中国人重视的是错误,不是才能,他不会对英文有真正的兴趣。他们在老师挑错误的压力下怕犯错误,于是不敢说不敢写,很多学生不敢念课本,他们在自信念得好的时候才敢说,结果是,他们失去了练习的可能。在中国学了十几年英文,仍然张不开口的人很多,教学方法上的弊病要改。

  选择填空题影响学生说话的能力,使学生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被动机械地做着必须完成的题目。

  从来没上过这么好玩的课

  如果学生能造这样的句子:“Run like the kite,(雨像风筝)“Ican fly a bike(我能像自行车那样飞),这是多么有想象力的句子。可是根据中国考试,这样的句子是错的。因为没有这样的标准答案。其实,学英文是为了英文,不应该为了标准化。学生不是产品,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像电脑一样把知识储存下来,而是把学生的灵性、创造力跟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创造性是不能教育的,更不能计划。老师的作用是给学生发挥创造性的环境跟榜样。比如这样的句子:“How many apples can you see?”(你能看见多少苹果)不如改成“How many apples can you eat?”(你能吃多少苹果)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第一步。感觉是在13岁之前培养的。为了想象力我不得不改造课本。比如:“I can’t___my pen.”学生要选find还是carry,选find平庸,不能发挥想象力,选carry想象上可以得到发挥。华德福学校推崇、珍视每一个孩童的与众不同,用各种创造性方法组成丰富的教程,最大可能挖掘出儿童的天分。我认为学生根据标准写的作业没有一点价值,所以我不留作业不考试,可是学校要求我考试,以达到教学管理目标,我没办法。每一节课,我准备两小时,我不按“teacher sbook”教学,而是按我自己的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把学生在课外的兴趣引导到课堂上来,给他们留出最大自由发挥的空间。我鼓励学生尽量运用学过的词汇、语法讲自己的事,不限长短。通过介绍,学生第一次知道身边同学的特长和爱好。我讲的内容都是能在外国环境中运用自如的语言。我还让中德同龄人用英文互相通信。通过此方式,练习了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又开阔了眼界,最重要的是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每天这么说,下课铃响的时候,他们说不要休息。学生跟我说:“从来没上过这么好玩的课”,“你不批评人”。他们跟我找到了没有压力的感觉,模仿我的语言表情动作。以前老师讲到哪了,他们都不知道,这真可怕!

  如果学生为了满足标准而学习,会让学生的兴趣萎缩。反过来,学生要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生活有关系,这是办不到的,因为学校要执行上面制定的教学任务。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像金子一样宝贵,但是高级技术在使孩子的创造力萎缩。技术越简单,越能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多媒体在使学生的实际经验减少,因为有了多媒体就不需要自己动手,自己是多媒体时代的被动接收者。阳朔中学花很多钱实现了有电脑支撑的“高级课程”,他们以为,多媒体越完整,学生接受得越多。其实这样让学生接受的都是没有活力的,脱离人间的死的知识。多媒体课程越完整,学生创造力越少。孩子们常常处于各种运转的机器当中。许多过程因为太快,学生视线跟不上,孩子的认识感觉被复杂的电子部件代替了。手是延伸到外边的大脑,人类最初的体验是手指触及到的东西才算是真正被掌握了的东西。闲置的手等于失去创造力的大脑。中国人喜欢看VCD,看别人的东西,德国没有VCD,而录像机普遍,他们喜欢看跟自己有关的东西。德国儿童受的教育是自己亲手缝制的娃娃比商店的娃娃好。创造和创造力在将来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将来的工作机会不是老板给的,而是人家要自己开发的。另一个例子,学校手工课被砍掉的理由是没钱,实际上,校门外的黄泥可以捏出任何东西,这样的手工课并不需要钱。钱是搞好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没有钱办不好教育,这是没有责任感的人的借口。

  华德福教育的全部课程以让孩子感到生命的欢乐为宗旨。到大学阶段,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对学习有极大的热情。这些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和改革者的精神,当他们下决心做某一件事时,似有改变地球的勇气和信心。

  “你既像小孩也像大人”

  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是为了让子女将来扮演社会成功人士的角色。所以,逼迫孩子学习各种所谓本事。其实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不需要这个角色,当他们感到自己是为父母而学时,逆反心理极容易使父母的希望破灭。一个人的生存,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他永远不可能找到自我,华德福教育使我找到了自我。一个12岁的小孩跟我说:“我觉得你既像小孩也像大人。”他说得对。一个成年人说我“不成熟”,我理解他说的成熟,可能是对理想的放弃,这个我反对。

  某种教育方法必须是老师自己感兴趣的才会有效。华德福教育不是换个课本或者学会技术上的操作后就能运用它。华德福学校的老师需要非凡的爱心和献身精神。我曾看见一个音乐老师在门口抽烟,他让学生听磁带,我问他为什么不给学生弹吉他?他说农村孩子学音乐没什么用。华德福教育是“把每一个儿童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天使难倒还有城乡之别?我任教的学校有50%的老师想调动工作,他们首先考虑房子、工资待遇,而不是我能为这个学校做什么。一个老师想调城里的理由是城里的厕所干净。谁都抱怨学校厕所脏,但就是没人打扫。这样的老师怎么会批评一个折断蝴蝶翅膀后又踩碎蝴蝶的学生?

  中国的考试题目不管学生的想法和感情。如果要让学生发挥创造力的话,必须废止标准考试。老师要考虑怎么能让学生的想法跟课题有关,这样的话,老师会发现,原来看起来很笨的学生实际上有特殊才能,他的才能只是处于冬眠而已,复苏才能是老师的责任。考试带来的恐惧对于未满14岁的小孩的身体有很大伤害,考试会影响心理和身体发育。为什么有些成人的梦境总是失败的考试?没有考试的话,学生会自信得多。如果毕业等于考试完了,有学生希望在考试之后放弃和脱离学到的知识。表现形式之一是他们燃烧课本。可是学习不应是这样的结果,不应是为了完成任务就强迫忘掉,学习是为了好好生活。

  学生成绩不能说明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只能说明一个人能否适应考试方法和标准。学生成绩不可能超过标准。如果学生的才能超过标准(创造方面),他应该得到比100分高的成绩,可是中国教育不承认超过计划的才能。实践证明,标准的学生,其才能在离开学校之后特别容易萎缩。我当学生时经常有机会偷偷地把考试内容抄下来。可是我感兴趣的不是成绩,而是做一个老实人。中国有回报老实人的作法吗?

  某些中国人智力很高,他们什么都知道,可是缺少感觉和动作,也没有改变的意志。比如说学雷锋,人人嘴上有,可在名利面前,做雷锋的人就少了。五讲四美的目的不是讲而是做。中国人从小的教育是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献身,为人民服务,一些成人的所作所为有悖于他所受的教育。农村子弟上了大学,基本不会重返家乡,其实他家乡正需要他的知识,毕业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设国家,正是他受教育的结果。相反的是,他首选国家最富裕的地方。还有出国不归,特别是公派出国不归的知识分子。从小到大接受的理想主义教育与成人后的选择分裂,岂不是说归说,做归做?腐败分子的智力更高,他在一边搞腐败,一边教育别人无私奉献。

  很多人跟我说,在中国实行华德福教育不可能。他们说得对,华德福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我接触的老师不可能全身心奉献学生。教书之外还追求其他享受的老师不会全身心投入。以我的经验,上课完了,人很疲劳。看电视、玩电脑、交女朋友、喝酒、赚钱是不可能的。还有很多人经常说服我,我应该接受学校愿意发给我的500元工资。“你不能不要钱”,他们说。按照中国法律,我不能要钱,更重要的是我要做一个老实人,不诚实的人怎么能做老师?我追求我的理想,如果放弃理想就是成熟,那我不愿意成熟,我愿活在理想里———中国的素质教育和华德福教育不矛盾,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我。

  “前面的路我不管,只管做好眼下能做的一切”

  卢安克在阳朔中学教书一学期后,“他们没再让我教第二个学期”,他说。“尽管你教得很有趣,也受学生欢迎,但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们有升学率,有考试制度,有标准……”卢安克反问:“小学升初中已不考试,为什么还要大考小考不断。”学校的一句“没办法”,卢安克无言以对。之后,他去了他想去的“最艰苦的地方”--大坪子八一初中。该校没自来水、电话、不通公路,食堂每天只有一个青菜。周六周日,卢安克帮人干农活。半学期后,他被八一初中以相同理由婉拒。离开广西后,卢安克惦记学生,写信询问情况。学生回信:“洋雷锋:好玩的课没有了,现在的课死板,没意思……”

  现卢安克滞留京城,写书,寻找继续实验华德福的机会。卢安克离开广西前,以德国RUDOLFSTEINER教育友好协会中国办事处的名义给中小学发了100封信:“如果你想了解华德福教育,我愿意去咨询,你们学校越偏僻,我越愿意去。”并免费赠送华德福教育资料。

  现卢安克注册了只有他一个人的办事处,“为的是工作起来方便些,虽然是一个人,但是个组织,不是个人行为了。”在旁人视卢安克行为“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还管别人,不现实”的声音中,留学美国的黄晓星硕士认为卢安克现实,“他抓到的是一根清晰的线--致力于华德福教育;舍弃的是虚无缥缈的烟--从众追名逐利,按他的性格和志向,若从众,肯定是睁着眼瞎追。于是他放弃了,现在的路是他必然的选择。为理想坚定不移,这是华德福教育的成功。卢安克的成功不是人们俗常见的成功;卢安克的实际是清楚自己要抓住什么和能抓住什么。

  能否抓住?卢安克答:“前面的路我不管,只管做好眼下能做的一切。”(李彦春)




 相关链接
广东省加快教育改革 目标逼近教育强省 (2000/08/24 12:26)
香港教育改革最后阶段谘询文件出炉 (2000/05/09 11:20)
图文:政协委员游清泉就科技教育改革问题发言 (2000/03/08 22:33)
从娃娃抓起和终身教育--美国教育改革探秘(中) (2000/02/24 10:31)
自身落后曾警醒美利坚--美国教育改革探秘(上) (2000/02/23 10:40)
教育专家:“减负”根本在教育改革 (2000/02/21 12:58)
分析:今年中国全方位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2000/01/15 13:42)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星光无限俱乐部
新浪网推出奥运短信息手机点播服务
《音像世界》杂志第8期
2000高考专栏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