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稿:十六个教师节没白过
http://edu.sina.com.cn 2000/09/10 北京青年报
16年前,教师节刚刚动议建立的时候,许多人,包括教师,都不免将她看作一个精神安慰性的务虚之举。当时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其社会地位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中严重错位,一方面人们依然承认教师作为为人师表者的崇高,另一方面却又因其经济地位的劣势而对他们缺少真正的敬重之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与教师社会地位及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中国的教育事业,确实面临严峻考验。教师节在这样特定的时刻建立,自然成为社会颁给教师的又一份荣誉。但对当时的教师而言,缺少的可能并不是荣誉,而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提高工资、解决住房、改善劳动条件等等。一个节日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恐怕谁都没有真正的信心。
16年过去了,教师节已经不再像当初那般大张旗鼓,也走出了那种半天休假、一张奖状、两百块钱的尴尬模式,教师节作为教师的节日,确实已经有了可以开心庆贺一下的实质内容:教师待遇逐步得到提高;教师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逐渐为部分求职者所向往;教师的住房条件、劳动条件正在改善,一幢幢教师公寓正在建设;一部分优秀的高校教师已经成为社会上的高收入人群……这一切的变化当然都不是16年前那个教师节所直接带来的,但却无不与其有着间接的关系———教师节在16年前的建立,表明了社会对待教师的重视,而决策者的重视,是一项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中国就尤其如此。
但即使在16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坦然地说中国的教育事业、教师问题已经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国的教师队伍能否真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还有艰难的路程。尤其明显的是,对教师问题的重视,及因重视而得以改变了地位和待遇的教师,仍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集中在大学、重点中学等教育部门的“重点”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普通小学、普通中学这样的基础教育领域里,教师们的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恐怕依然不能令人乐观。无论地域和人口都占有绝大比例的农村和城镇,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小学、中学,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这恐怕是一种常识。而基础与“重点”的关系,应该也是常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极度贫弱的基础上力求飞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对“重点”的重视和倾斜可能是不得已的必然选择。但基础就是基础,中国需要一支合格、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和完整的农村教育结构,以使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必要的教育;中国也需要一支优秀的、地位崇高的中学、小学乃至幼儿教师队伍,以使每一个孩子从走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能得到健康的、合理的、美好的教育。为此,我们也许还得努力16年、32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