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教育专递> 生活时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13岁女孩生子”引发话题--性教育课程化迫在眉睫

http://edu.sina.com.cn 2000/10/25 10:42   生活时报

  “13岁女孩生下足月婴儿” 再次引起话题--性教育课程化迫在眉睫

  日前,北京媒体披露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一名13岁女孩生下足月婴儿,而婴儿的父亲就是她的同班同学。据了解,在北京市妇产医院中期引产的病例中,未婚的女青年接近一半,其中14%左右年龄在20岁以下。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近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15.5%的高中生赞成或比较赞成婚前性行为,赞成中学阶段谈恋爱的高中生占23.8%。

  虽然社会上普遍认为性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绝大多数中学在初中时就开设了有关青春期生理健康的相关课程,但是,除个别学校以录像等方式讲述过一些外,大部分学校是一带即过。青春期保护性教育的落后,使得青少年随时面临受到伤害的危险。10月18日—10月22日,在天津召开的青少年问题教育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呼吁:性教育课程化迫在眉睫。

  阵地应当由学校占领

  广东的戴立青老师认为,性教育这块阵地应当由学校来占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弱社会上流传的不良刊物、录像对青少年的侵害。她说,与其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把孩子们同这些东西隔绝开去,不如多花点工夫给孩子们以正确的引导。现在的初中生都上过生理卫生青春期教育课,对必要的生理知识懂得不少。不过,生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上的成熟。许多性错误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生理知识的缺乏,而是源于好奇心和道德感没有形成。

  河北石家庄的李冬林老师认为,关于性,现有的信息资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而有些信息资源的制造者极不负责任,任由这些资源在网络、书籍、VCD上漫游。我们没有办法也不可能阻止十多岁的少年去接触这些信息。少年的好奇心一旦被激起,就有可能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学校的任务不只是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传授一些生理卫生知识。更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要让孩子们学会辨别是非、培养道德观念、懂得爱的真谛。一个人同异性交往时,光有生理知识和强烈的好奇心却缺乏成熟健康的心态是很可怕的。

  课程应当有完整的体系

  有专家认为,性教育课程应当有一个完整体系,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发育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

  “现在的孩子成熟得比以前早,大部分女生初潮年龄也就十一二岁,也就四、五、六年级,但很多知识若想从学校获得则要等到上初中。”来自上海的黄文老师说。她认为,人们对性教育的认识过于偏颇和片面。事实上,性别意识的形成、性别角色的确立都来源于健康的性教育。因此,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愈早愈好,甚至可以从乳幼儿期开始。接着,再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形成完整的体系。灌输孩子最正确的性观念,不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性错,更为他日后美满幸福的生活打下重要的基础。戴立青老师认为,目前中小学性教育最起码要解决两个问题,在讲授生理知识的同时,心理教育要跟得上;在灌输正确的性知识时,要培养孩子“性”的道德观。学校的性教育不仅在于解决学生时代的令人困扰的性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安全地度过即将到来的青春期至青年期这段复杂的性变化的时代。任何教育都应该从小开始。(本报记者 毛江华)




 相关链接
未婚先孕女性增多 专家呼吁加强青少年性教育 (2000/10/22 10:31)
北京初中性教育现状:半数认同“性是人的基本需求” (2000/10/21 11:40)
对孩子进行早期性教育,家长难以启齿吗? (2000/10/20 10:37)
众口评说13岁少女生子: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性教育? (2000/10/20 10:29)
性教育别再遮遮掩掩 (2000/10/18 07:48)
诱惑和误导--中国孩子在海外经历性教育 (2000/09/19 11:45)
北京一13岁女孩生下足月婴儿引起震动 (2000/10/17 06:29)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专题
新浪招聘网站
亚洲杯足球赛专题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以色列袭击巴勒斯坦专题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音像世界》第9期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