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一个班40多名“学生官”--“官本位”过敏
http://edu.sina.com.cn 2000/12/02 04:12 中国青年报
据多家媒体近日报道,成都二十中初二年级“创新实验班”59名学生中,有官衔的学生达40多名,该班还提出了“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官当”的口号。这一创新实验在教育界人士和学生家长中引起热烈讨论,有的老师认为这种做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大有帮助,有的专家以及家长则在肯定这一创意的同时,也表示了某种疑虑,担忧“人人有官当”易使“官本位”思想植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对成长未必有利。
“官本位”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说法,可惜尚未见工具书诠释其确切含义。顾名思义,大概是以官为本位吧。一个社会如果是以官为本位的,那么官员大概处于社会的中心,在各行各业中待遇最好,地位最高,最令人羡慕,最被人看重,当官就会成为人们择业的首选———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必然形成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官本位”意识大概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念。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本位”?从一些社会调查的结果来看,当官似乎没有明显的优势。在不同的人心目中,似乎有着不同的“本位”,比如对于追星族来说,是不是应该叫做“星本位”?
这样说,并不是否认“官本位”意识的存在。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要做官,舍此似乎没有别的出路,那时确乎是以官为本位的。从打倒皇帝到现在还不到一百年,我们承认新社会中有旧社会的残余和痕迹,当然也承认旧的意识和观念依然存在。然而,学生官与“官本位”意识是否有必然联系?这种担忧是否有点神经过敏?在我们周围包括我们自己,有不少人有过当学生官(学生干部)的经历,有人甚至从小学一直当到大学,他们的“官本位”意识是否比别人严重?他们搞起官僚主义来,是否比别人厉害?经验告诉我们,不见得。
在未成年学生中也不是没有“官本位”意识。比如在有些中小学校园兴起的学生名片,有些名片上除了个人头衔,还印有父母职务。据老师反映,家长当处长的孩子往往趾高气扬,家长是科长的孩子则觉得略逊一筹,而家长是下岗工人的孩子就觉得抬不起头来———这才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令我们担忧的“官本位”意识。况且,未成年学生的意识中除了“官本位”,也有别的“本位”,比如“商本位”。老师出一道《下个世纪回母校》的作文题,就有学生发挥出“四子登科”(带票子开车子携女子摆架子)回母校的想象。同在成都,最近少数小学中还流行着出钱当“经理”,即当“经理”的同学出钱,聘请没钱的同学做“秘书”、“保镖”———这才会助长学生的不平等意识和金钱至上观念。从这些现象看来,社会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学校里来,学生难免会受到陈腐观念和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官当”的创新实验,对上述不良现象倒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引导。
现代社会尊重人的身分和体面,以激发人的上进心,比如管火葬场工人叫“殡葬指挥”,管屠户叫“肉类工艺学家”。“创新实验班”所谓“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官当”,让同学们在班上的广告公司、财务公司、报社担任职务,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生办公司、办报,本来就像过家家,学生官本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何况“人人有官当”实际上把官等同于普通人,不是强化了“官念”,而是淡化了“官念”,不是陈腐的“官本位”意识,而是倡导一种新的“官念”。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有点政治抱负,想当人民公仆,又有什么不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也需要管理和领导人才,社会主义民主也需要有人建设。问题不在于想不想当官,而在于为什么当官和当什么样的官。韩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