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教育专递> 中国青年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呼唤中国教育现代化--2000年中青报教育报道回顾

http://edu.sina.com.cn 2001/01/01 10:15   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新世纪的朝阳已经冉冉升起。

  中国现代教育已走过了百年路程,其间虽历经很多迂回曲折,但始终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上探索、前进。

  作为年轻人的报纸,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一直关注教育,力图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尽绵薄之力。今天,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对20世纪最后一年本报的教育报道进行梳理,只是想借此反映世纪之交中国教育的面貌,通过回顾来展望未来,并表达我们的愿望:企盼中国教育早日实现现代化。

  实施素质教育是人心所向,但是,素质教育要真正推行起来却是困难多多,因为实施素质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仿效,只能在探索中找规律。本报把目光投向了国内一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和国外的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及其蕴涵的新的教育观念。

  -桓台实验小学素质教育纪事

  在全国高考竞争最激烈的省份之一山东,一个县城里的小学已经走了12年的素质教育之路。

  这里的孩子早就没有了课业负担:“普通学校一节课是45分钟,实验小学只有40分钟。在这40分钟内,老师讲课、辅导学生练习占30分钟,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占10分钟。”

  这里的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们不大受一些思维定势的影响,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捍卫自己的见解,经常有各种奇思妙想。课堂纪律不是太好,他们喜欢大呼小叫。”

  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尊重,考试不排名次,没有好孩子、坏孩子的区别,在老师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

  这里的孩子课上课下都玩疯了,不仅玩出了名堂,提高了全面素质,而且考试成绩还比其他学校高,升入中学后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4月25日,本报介绍这所小学的报道《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桓台县实验小学素质教育采访实录》在头版头条刊出,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关于素质教育的可贵启示》,在当天以及27日的教科文版上,又以上下篇的形式刊登了长篇报道《桓台实验小学素质教育纪事》,进一步追踪这所县城小学的素质教育之路和他们的教育思想:

  “其实,学生知识上达到的水平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其自信心的树立、学习主动意识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开发。”

  “要先做人再做事,好孩子的标准,必须是面向未来的、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一个完整的人。”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不仅仅是蹦蹦跳跳,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成教师教育教学的日常行为。”

  关于桓台实验小学的报道也打消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一些担心和误解,正如评论员文章中所说:

  “有人认为,推行素质教育,目前还只有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才具备条件,甚至只有北京、上海这样升学率高、考试压力小的大都市才能搞。而桓台实验小学,就座落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镇,素质教育的实践搞得有声有色。他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全国绝大多数的城镇学校也是可以做到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

  4月5日、12日、19日,本报《冰点》连续刊登了3篇文章:《创造性能不能教》、《孩子能不能搞研究》和《孩子毕竟是孩子吗》,文中很多关于美国教育的事例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譬如: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开始自己做研究了,有模有样地泡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

  美国学校的绘画班老师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讲布局,不管结构,画完老师就说“好”。

  文章作者的儿子在一次数学期中考试中,做完了有关对数方程的题后,在试卷上画了一只善于咬原木的河狸,手中拿着一块木头,说:“Logs are fun!(“木头”真有趣味!在英语中,log可以是数学中的对数,也可以是原木、木材的意思。)考完试,老师给数学考卷打了100分,又给试卷上的画“原木和河狸”加了0.2分,一共是100.2分,表示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形象思维和自信心的充分肯定。

  文中的很多观点也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比如:

  “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正是在该把孩子当孩子的时候,没有把孩子看成是孩子;而在不该把孩子看成孩子时,又把孩子当成孩子。”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都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糟糕的是,人们以为孩子是个空桶,给什么,装什么。孩子是张白纸,画什么,显什么。我们往往忘了,孩子还是一个有个性、有思考、有追求的主体。他们的个性、思考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追求的欲望和能力,就如你我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不仅仅是孩子,他们还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人和社会人。”

  这3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自同一本书,书名叫《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是留美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

  黄全愈在中国的学校读过书,教过书;也在美国的大学里读过书,教过书,专业研究的是教育理论;他自己的孩子从3岁起就在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文化背景里成长,这样的经历使他对中美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以及文化的差异有着更切身的体会。

  上述3篇文章对当前的中国教育改革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这3篇文章一经见报,便引起了强烈反响:

  《素质教育在美国》最初只计划印1万册,最后印了20万册;身在美国的黄全愈“被迫”回国到各地讲学4个多月;很多学校都把这3篇文章做了剪报,组织老师们学习讨论。

  这说明,我们的教师、家长都在发自内心地呼唤素质教育,都希望看到新的经验,新的做法。本报还刊登了多篇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如4月20日5版刊登的《“GLOBE”:地球的绿飘带———一种新颖的教育思想,一种自由的教学方式》,“冰点”从11月30日起连续3期刊登了在美就读的中国女学生高歌“反刍”美国教育的方方面面的文章《我的美国老师》和其父母结合高歌的成长历程所写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育,是一方净土。然而,近年来,这方净土也滋生着一些病毒,吞噬着教育的公平与纯洁。2000年,中国青年报一如既往地尽最大努力维护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利益。

  -电白、嘉禾高考舞弊案

  2000年,广东电白、湖南嘉禾爆出的高考舞弊案令举国关注。

  对于两个舞弊案本报专门派记者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湖南嘉禾一中的高考考场被电视记者拍下,镜头内可清楚看出部

  分考生交头接耳、传递纸条、相互抄袭等舞弊现象。本报驻湖南记者在7月10日发回了报道。

  与此同时,广东电白考场的舞弊也东窗事发,少数师生串通,利用BP机传递考题答案。7月10日,本报驻广东记者对电白舞弊的方式进行了详细报道,也发回了广东省副省长要求彻查的指示和当天调查的进展。

  7月11日,北京的记者报道了教育部发出的紧急通知--《严查高考违纪舞弊案件确保招生工作良好秩序》。同日本报及时报道了电白县的高考舞弊案被警方侦破。初步查清涉嫌作弊学生共计39人,15名涉案人员已被公安机关传讯、留置,另有3名涉嫌此案的教师在逃。14日,本报刊发了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对此案的看法:这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极其恶劣的舞弊事件,涉及面之广、影响之坏是广东恢复高考以来前所未有的。15日,本报又报道了电白县委县政府对涉嫌高考舞弊有关教师和学校负责人立案查处的决定。12月2日本报追踪了该舞弊案的查处情况,有关责任人受到严厉查处。

  湖南嘉禾高考舞弊事件本报记者也一直在跟踪。7月13日,本报刊发了湖南省招生考试中心对嘉禾县高考舞弊事件发出的第一份通报:10名考生因高考舞弊被取消今年的高考资格,对11名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7月15日,报道了取消已经查实的203名舞弊考生今年的高考资格的决定。从当时初步查实的情况看,该考点考场秩序混乱,试卷大面积雷同,舞弊考生203人。7月18日,本报又刊出了湖南省郴州市纪检监察部门作出的决定,对相关人员给予了处理。

  -保送生制度讨论

  6月29日的1版上,本报记者通过对一封来自山东泰安一中的学生来信的调查,写出的《保送生?特权生?》竟成了中国青年报2000年历时几个月的关于保送生制度是否应该继续下去的大讨论的引子。信中说:在班里成绩属下游的A,其父是市级领导,被保送到北京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学;会考都未过关的B,也因其父是大官而被保送;甚至连考试成绩居全班倒数第一的C,也被保送到北京一所名牌大学。

  而真正触发保送生制度大讨论的文章,是8月16日在1版刊登的本报调查《10多名不合格的学生竟被保送上大学隆回一中,黑!》。在隆回一中的13名保送生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有5名1门课不及格,两名两门课不及格,1名3门课不及格。

  8月18日一版的《隆回一中:黑!引起强烈反响湖南省和邵阳市展开调查部分保送生家长扬言要给举报者颜色看》,反映出该新闻事件在当地引起的反响。8月19日的报道追踪中,及时向读者通报了隆回一中保送生事件查处工作的新进展:该校正副校长被停职。

  在本报8月21日的报道中,将部分师生家长要求废除保送生制度的要求提了出来。题目是《保送保送多少权钱为你而动湖南部分师生家长强烈要求取消保送生制度》。

  8月22日刊发《中南大学等4所高校表示坚决清退不合格保送生》,讨论的冲击波已经波及到了被涉及的4所高校,他们都表示:对隆回一中的不合格保送生,坚决予以清退。

  其他媒体转发了本报的报道后,在各大新闻网站和教育网站的讨论区跟帖的网民源源不断。8月22日本报的《网民众口一词抨击保送生制度》摘录了部分网民的留言。

  8月26日,调查有了初步结果--《14个保送生13个有假》,这13名保送生中有两人分别是隆回一中正、副校长的儿子,另外11名均属县及县属单位的干部子弟,他们的平时成绩不好且多门功课不及格,但均如愿进入了保送圈。

  8月30日对此事长时间的关注终于有了结果:《隆回一中13名保送生被退》。9月2日报道了该事件的结局--《湖南严肃查处隆回一中事件正副校长被开除党籍、撤销行政职务》,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

  4月10日刊登的《清水教育之怪现状》的作用也较明显,5月4日,报道追踪《清水积极整改教育怪现状》刊出,也做到了前有问题后有答复。5月26日本报发表了河南省夏邑县的高中学生的一封信并作答复《高考报名收费岂能乱来》,6月8日本报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这起乱收费的事件上,刊登了《信誓旦旦有错就改出尔反尔还是收钱》。本报连续报道

  了一些地方借高考报名之机搭车收费的事件后,引起当地政府部门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6月16日刊登《知错就改好》,问题基本解决。

  中国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条件下仅靠政府的投入不可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于是,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报始终如一地关注着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为民办教育的发展鼓与呼。

  -中国民办高校考察报告

  连续两年高校大扩招,使民办高校生源锐减。民办高校如何应对这一新的挑战?民办高校的现状到底怎样?发展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程赴北京、西安、郑州、杭州、南昌等地深入采访,于是,3篇客观、全面、集中地展示中国民办高校现状的考察报告:《怎样,到底怎样?》、《发展,如何发展?》和《明天你到哪里上大学?》分别于11月9日、10日、11日在本报推出。

  《怎样,到底怎样?》用大量事实和数据展示了中国民办高校的形象:中国民办高校正在蓬勃发展,它不仅仅满足了广大高考落榜生的求学渴望,改变着众多有志青年的命运,其自身也在紧紧追赶着教育改革的脚步,适应着教育市场的需求,获得了超常规的长足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一块产业。

  《发展,如何发展?》揭示了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所面对的瓶颈: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压力;没有文凭授予权;性质不清,按照现行的教育法规,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而不以营利为目的,吸引社会资金就很困难;在不少方面没有享受到和公立大学一样的权利。

  《明天你到哪里上大学?》则探讨了民办高校的特色和长处,如开设专业灵活、师资选择上的优势、“宽进严出”的办学方针等等。民办高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政府办学共同承担起科教兴国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大责任。

  此组报道推出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家长等纷纷致电本报,感谢中国青年报为中国民办高校鼓与呼,同时也通过本报再次呼吁,民办高校亟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更为宽松的生存空间。

  11月15日,郑州市民办学校校长例会在黄河科技大学召开,与会120多所学校的代表对本报的调查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很多代表认为,这是各大新闻媒体首次就民办高校的发展做集中深入报道。

  -俞敏洪和于果

  有数位优秀的民办学校校长在2000年中国青年报的头版上露面,其中,于果和俞敏洪是一南一北两颗最灿烂的明星。

  8年前,当俞敏洪在寒冷的冬夜拎着浆糊桶在北京海淀区的大街小巷张贴他手写的托福培训班的广告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想到,他和他的这个托福培训班会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编写的《GRE词汇精选》在近百万青年人中流传,被他们称作“红宝书”,成为中国学生考GRE的必读书;由那个简陋的托福班发展而来的“新东方”学校,每年培训学生15万人,同期在校生达1.5万人,成为国内最大的出国英语考试及英语学习培训基地。

  10月16日,《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登上了中国青年报的头版,报道称新东方不仅是中国学生出国学习的一座桥梁,还为海外学子回国发展架起了一道彩虹。

  就在俞敏洪的新东方在北京开始起步的时候,在江西,一个因为腿有残疾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山村青年于果创办了一所学校,如今他的蓝天职业技术学院也创造了一个奇迹:是江西省惟一一所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并可直接颁发大专毕业证书的民办大学;在很多民办高校为生源发愁的今天,蓝天职业技术学院的报考人数却连续两年突破了1万人。学校自创办以来,每一届学生的就业率都达到百分之百。6年奋斗,于果没要国家一分钱,建起了一座拥有18万平方米校舍,固定资产2.5亿,在校生规模1.8万人的大学。9月11日,本报以《打造梦想之舟》为题报道了这位创造了奇迹的民办大学校长。新世纪到来前夕,俞敏洪和于果都传来了最新消息:新东方学校和联想集团强强联合,建立新东方在线,俞敏洪任董事长;而于果则当选为2000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中国青年报一直关注教育改革,发掘、宣传和总结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做法,仍是2000年教育报道的重头戏。

  -减负

  减负是2000年教改的一大特色。1月8日刊出《教育部挥利斧削轻中小学生书包》。教育部发出减负的紧急通知后,一所小学采取了“对策”:二年级学生放学后发白纸,让家长出语文、数学题,孩子做完后由家长判。这种做法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又不违规。1月17日本报刊出《减负,救救孩子》,披露了一些学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

  2月16日刊登了《荆州顶风布置学生座次大排行全市学科总分细分到前一万名》。荆州市教学研究室今年1月10日向各县(市、区)教研室、市直各有关中学下发了文件《荆州市初中学段教学质量评比方案》(试行),方案对评奖积分计算方法作了详细规定。报道刊出后,反响强烈,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都非常重视。2月19日,本报刊登报道追踪《荆州教委废止“方案”紧急整改》,“2月16日,本报报道见报当天,《关于废止荆教普〔1999〕37号文件的通知》的文件由荆州市教委下发。这份文件的火速出台,是荆州市教委于本报报道见报当天采取的三大紧急整改措施之一。”

  此后几个月,关于减负的报道一直在有关版面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并有很多专题报道。2月22日刊登《校长的困惑,减负从哪下手》,2月23日的《八成调查对象竟认为课业负担不重课业负担过重谁是罪魁祸首》。2月29日《减负后的寒假怎么过的》;3月2日推出专题报道--《减了负的孩子交给谁》、《青岛部分小学上午开课推后》、《和谐教育给孩子一个乐园》。3月3日是学生自己的心声《关于减负的学生留言》……这些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在本报的有关调查中,减负曾是读者关注度最高的报道话题之一。

  对一些学校在教改方面的探索,本报也给予了热情关注。四川成都20中学的实验班便是本报的关注点之一,11月30日的《全班59人,有“官”40多个成都一创新实验班做法是对是错》说的是在一个59人的班里,有模拟的广告公司、财务公司,还有班级环境领导小组等等,40多个孩子担当经理、社长、总编……这样一项实验,因为有人认为会培养孩子“官本位”意识而在成都引起讨论。

  报道刊出后,来电、来稿很多。不少人反对班里的孩子全民皆官,因为学校里的官多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社会上的官多,一些人占着位子不谋实事。如12月6日8版的《“个个当官”是不是好事》。但也有不同的声音,12月6日的5版,又发表了一篇来自美国的稿件,题目是《我为当官说几句话》,这位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却认为,当官应该是服务,成都20中实验班的孩子们在利用当“官”的形式学习如何为集体服务。

  12月11日,5版的新闻追踪《成都20中实验班直面争议》证实了他的论点,在实验班进行的对学生和家长的民意测验中,绝大多数人赞成学生都有官当。对于学生当官到底好不好的问题,几次报道有交锋也有探讨,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一些有趣的教育形式的改革同样吸引着本报的记者,并将它们介绍给读者。如10月10日的《敞开校门上课》、10月26日《杭州市一中学教师班级管理社会化》、10月28日的《复旦大学向“偏才少年”招手》、11月5日《鄄城一小学流产的股份制试验》等等。

  高考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因而高考报道一向是本报的重点内容。2000年,因为一年两次高考,因为大扩招,因为内容和形式的不断改革,高考报道便有了新的色彩。

  -春季高考

  首次实行的春季高考备受全社会和媒体的关注。本报对北京和安徽的春季高考做了全程报道。

  1月19日,高考第一天,《今天开始春季高考》的专题报道公布了北京、安徽两地的报名人数和招生计划等等。

  1月20日,在《春天,我们拥抱大学梦》的总题目下,北京、安徽两地的记者分别对前一天的考试情况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做了报道,北京是《春季高考成了“演练场”》,缺考比例高,考生也只当作一次练兵;安徽是《二次高考面临新问题》,考生百里赶考,吃住行比较麻烦,组织管理难度加大。

  面对北京春季高考的冷淡景象,本报在1月24日发表新闻观察《高职为何受冷遇》,分析了考生和家长冷落高职的心理,指出高职受冷遇除了观念上的问题外,还有政策问题。

  2月28日,《安徽春季招生竞争惨烈》发布安徽春季高考的招生录取情况。考生有3.5万人,而本科、专科、新高职三个招生批次的总计划只有6191名,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理科分别比去年秋季招生的分数线高出23分和34分;专科最低分数线文理科比去年秋招的分数线分别高出2分和11分。相比之下,北京的春季高考则是“淡市”景象,29日的消息《北京悄悄结束春季招生》中说北京的最后录取人数不足400人。

  -伴你高考

  为了切实给考生和家长提供帮助,教科文版从6月1日至8月高考录取结束,每天都开设专栏“伴你高考”,全面关照考生,每周三11版还刊出相关专题报道。其中,有帮助考生安排冲刺阶段的复习计划,调节心理状态的“高考状元谈”、“我的复习计划”等栏目;有为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做参考的“扩招知多少”、“高校新设专业”等。

  考试结束后,本报于7月10日、11日两天刊登高考各科试卷及答案,为考生提供参考。

  7月25日本报开始刊登各省区市的各批次高校的录取分数线,8月2日刊登各地高考优秀作文。

  本报的高考报道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2000年,高校学费普遍上涨。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怎样供养一个大学生,成为令许多家庭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

  -关注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一个新生事物,有优势,也有问题。许多大学生还没有完全接受它,银行、学校、大学生之间还有许多关系需要协调。因此随着此项政策的实施,本报给予了持续的关注。

  2月17日5版刊出《年满18岁的学生凭本人信用申请助学贷款》。2月23日人民银行就助学贷款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8月24日,《谁给我贷款上大学》较早地暴露了助学贷款在衔接上的问题。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大,主要是担心学生的还贷能力,所以贫困学生贷款实际上比较困难。

  8月29日的《助学贷款无需担保意味什么》也坦言了银行的苦衷。但当日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助学贷款门槛再降今后将以无担保为主》。

  但记者注意到,《经济资助备受青睐助学贷款门可罗雀高校新生恐惧负债》。经过采访显示,大多数学生、家长的观念一时不能转变,认为负债读书总不太光彩,因而不愿贷款。

  10月8日1版《广东:助学贷款好事多磨》令人担心。但几家欢喜几家愁,10月20日的《安徽财政为助学贷款贴息40%八家银行向学生贷款450万元》还是颇为让人安慰。

  11月2日本报刊出了记者在北京、上海、浙江三地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实际操作和发放情况进行的调查《一边红红火火一边冷冷清清国家助学贷款凸显观念差异》:这边学生:贷了款觉得没脸见人那边学生:贷到款说明我有本事;这边高校:严格控制贷款规模;那边高校:主动申请追加额度;这边银行业:如果学生们不还款呢?那边银行业:与您共担奋斗的艰辛!

  11月3日的新闻调查《大学生信用到底好坏复旦10年校内助学贷款还贷率高达92%》用事实说明问题,是前一天报道的加深。

  11月7日的新闻观察《助学贷款还缺些什么》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呼声,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简化贷款手续,逐渐使学校和银行、学生之间的责、权、利更明确。

  对于助学贷款的关注还在持续。12月21日《助学贷款为何迟迟没到位》中提到黑龙江一些贫困大学生在为没有棉衣过冬而发愁,因为省属院校的助学贷款仍没到位。(本文由堵力 李丽萍整理)




 相关链接
武汉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 (2000/01/27 16:46)
江苏省推行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 (1999/10/14 15:03)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聊天室全面升级 手机笔记本大奖等着你
情爱故事美女写真--时尚生活精萃(三)
组图:现场直击圣诞夜
新浪招聘网站
辽宁队前锋张玉宁遭起诉
2000年精彩国际新闻图片回放
手机栏目提供选购、评测个性化方案
孟京辉与他的《臭虫》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