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教育天地 > 发音不同听力不懂 中学生用洋教材合适吗?

发音不同听力不懂 中学生用洋教材合适吗?
http://www.sina.com.cn 2002/01/17 10:44  中国青年报

  在报上见到一则消息,说某中学开始尝试使用国外教材并要求老师用英文讲授数理化。

  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这段时期的文化课若采用国外教材,我认为,其弊会远大于利。

  从学习上看,首先是发音问题。目前的师资水平,数理化老师不可能都有标准的英语发音。天天听一堆不标准的发音,久而久之,英语课大约就得改成整堂的语音纠正课了。其次,是知识掌握的问题。如果学生的听力未过关,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理解错误。学习心理中最重视第一次感知的正确性,否则矫正起来往往要几倍的时间。

  再者,中学期间正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段,不用于熟记中国文化的经典名篇,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学外语,即使学生掌握了流利的英语,将来和外国人交往时谈什么?谈人家的伦敦桥?自由女神像?还是英美习俗?

  一个不能向他人提供知识、信息等资源的人,又怎么能和他人进行真正的交流并建立持久的关系?

  而在中学推行双语教学,最不利的一点则是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的认同。

  所谓身份认同(status identity,又译“身份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肤色、性别等特征的了解、认可并接纳的一种态度。青春期是确立身份认同的关键期,青少年若不能形成明晰的身份认同(如:中国人,青少年人,男性或女性等),那么,其未来的成长就会受到消极影响。

  以中学实施双语教学为例,可能有的后果之一便是让学生在全方位学习西方语言与文化的过程认同西方文化,从而忘记了英语只是交流工具,而把学习英语当作了目的(现在这样的青少年已不少见)。

  这样的人长大后不仅在国内的适应会遇到问题,在国外的适应同样会遇到问题,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一个不明确或不认可自己身份的人长期、深入地交流,而且他人也不会愿意跟一个只对他人文化了如指掌却对自己的文化一无所知的人长期交往(除非其有特殊专长),因为这有悖健康人际交往中的互惠互利原则。

  目前在西方从事跨文化心理治疗的临床心理学家中有人提出,如果一个移民具备明晰的身份认同,那么,他在异国的适应就会比较顺利,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到异国来,因而在异国生活时有适度的目标;在异国遇到困难时,他会将其视作必然的代价而泰然处之;面对文化差异,他也会持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态度。相反,那些缺乏明确身份认同的人到国外却有可能产生身份认同危机———自己一向认为自己已经西化,可到了别人的土地上才发现,别人的眼中你永远都是中国人,加之以往对中国文化的排拒,其结果便是因文化缺失和冲击,而遭遇“文化休克”,严重的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

  其实,盲目实施双语教学对中学老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会造成不小的冲击,其结果不仅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教师对自身能力的认同都有可能出现问题。

  因此,在中学实施双语教学的问题上还是慎重些为好。

  在这点上,西方非英语国家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丹麦、挪威、法国等,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捍卫明确而坚定,英语对他们而言,只是与外国人交流的工具而已。

  我们也应明确学英语的目的,我们为什么学英语?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希望去欣赏并了解世界,同时也为了让世界更全面而深入地欣赏和了解我们中国,如此而已!(杨眉)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英语教材开“天价” 一套卖到一万多 (2001/11/22 09:41)
新小学英语教材点评: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2001/09/14 10:20)
英语教材花人眼 家长选择费踌躇 (2001/09/03 14:07)

Annotation

新闻查询帮助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