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杯 新闻 搜索 短信 聊天 企业


新浪首页 > 教育天地 > 《英语学习》2002年5期 > 翻译比赛综述

翻译比赛综述
http://www.sina.com.cn 2002/06/28 09:38  《英语学习》

  陈德彰

  2001年10月号《英语学习》上登载了翻译大赛的启事和原文后,读者反应十分热烈。读者的热情让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感谢广大参赛者的热情支持。

  我们仔细阅读了所有收到的参赛译文,认真分析评比。根据客观公平的原则,兼顾译文的实际质量和“宁缺勿滥”的准则,从参赛的译文中评出中学组和大学组的获奖者共26名(名单见后)。在此向各位获奖者表示祝贺!

  总的来说,本次大赛两个组参赛译文的水平都还可以,大多数译文基本上译出了原文的意思。我们在评阅过程中发现一些较普遍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对于两篇文章具体文字的处理,请大家看后面的讲评部分和提供的参考译文。(参看本刊2001年第10期)。

  1.选词和搭配

  拿到一篇要译的文章,译者面对的首先是一个个具体的单词。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在汉语中找到与某个英语词完全对等的词,因此选用最合适的词是翻译的第一个难题。选词不能光从词典的释义中找。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将词典提供的所有“对应词”逐一填到翻译的句子中去,哪一个也不合适。这是因为所谓的英汉“对应词”的词义覆盖面不完全一致,英语的词义常常灵活多变,要取决于上下文。有人曾说过,任何一个英语词,出现在一句新的句子中就成了一个新词。而且有些词在原文中的意思很可能不是你脑子里记住的、平时最常用的意思。要弄清楚一个词的确切含义需要看上下文,不但要看该词所在的句子,有时还要看整段乃至全篇,同时还要照顾中文的搭配习惯——包括定语和中心词的搭配、动词和宾语的搭配等。此外,选词还要考虑原文语气、风格和文体,更不能忽略词义的贬褒。不少参赛者在译文中用了一些汉语四字成语,有的很合适,能增加译文的文采,也有不少显得不恰当,就是因为忽略了具体语境。又比如,英语中代词出现的频率要比汉语高,首先要弄清句中代词的确切指代,而译成汉语时往往要改用其所指代的名词,指代意思明确时又常可省略,尤其是一些所有格的代词更要省略。

  2.句子的组织

  翻译中一般以句子为实际操作单位。不管什么样的句子,我们要翻译的是其所表达的意思,而不是原句的结构,因此决不能逐字照搬。句型、断句,甚至标点,常常需作适当调整。英语的句子有较严格的语法限制,介词、连接词、非谓语动词、独立结构、从句等的运用使英语句子结构主次分明,脉络清楚。不论句子有多长,如何从句套从句,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很清楚;相比之下,汉语的句子往往比较松散,并列结构多于主从结构,常常出现流水句,小句和小句之间有时无须任何连接成分,主要靠意思联贯起来,所以汉译英时要注意汉语的特点,避免头重脚轻的复杂结构。碰到一些较长的英语句子,先要进行语法分析,可以逐部分翻译,然后根据汉语的习惯对各部分进行调配组合,调整次序,有时要加上必要的词使之连贯,但同时要去掉可有可无的词,有时还需断开分成几个小句或两个句子,目的在于避免欧化的句子。为了说清意思,有时一个单词也需译成一个小句。从语序来看,英语中最重要的信息往往出现在句首,然后再交代条件、原因等;而汉语往往先将背景情况铺陈开来,说明条件、原因等,然后再说出结果等最重要的或最新的信息,有时则按照逻辑关系或时间的先后安排语序。从句子构成来看,英语中多用名词短语,而汉语中动词用得较多,因此英语中的许多名词短语成分译成汉语后往往会变成动词短语结构。为了简化句子的结构,英语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其中有许多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演变而成的,译成汉语时也往往需要回译成动词或形容词(注意:在汉语中形容词也可作谓语)。许多抽象名词的复数往往还会具体化,不再表示抽象的概念,译成汉语时要根据上下文加以变通。这样的名词做主语时,汉译时有时还需改换主语。在不少情况下,英语中的介词也可以或需要译为汉语的动词。英语中不少以-er为后缀的名词也用以表达动作的概念,译成汉语需要转用动词。

  3.文化和典故

  翻译被称为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其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字上的转换,还需考虑许多文化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大学组的原文中出现许多人名,有的是作家,有的则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于英美读者而言,这些名字也许并不陌生,但对一般中国读者来说,恐怕需要加以交代。最后还要指出,我们翻译的任何句子都不是独立的,翻译的文章是一个整体。拿到一篇文章后先要看一下全文,要在掌握了通篇的主题后再动手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要时刻记住,每一句都是为全文服务的,译文的意思要和其前后的句子连贯一致。

  具体讲评(中学组)

  第1句是被动语态,但不宜译成汉语的“被”字句。Of the clout (of)是本句的一个难点,首先,这里的前一个of并不表示所属关系,是指“就……方面”的意思,其次需确定clout的确切含义,从上下文来看,这里恐怕还是指衣服。The arbiters of taste and uncrowned queens是teenage girls的同位语,有同学将其译成与girls并列的“美食家和……”就错了,可译成后者的前置定语,也可另起一句,译为“她们是……。”Industry并不总是“工业”的意思,这里的fashion industry应译成“时装业”,有同学译成“时尚产业”意思不清楚。

  第2句中when it comes to...是一个惯用说法,常用于转换话题,意为“至于谈到……”,有同学译为“对于玩具而言”显然与上下文连不上,toys似应加字译成“玩具(制造)业”。这里的it没有确切的所指,翻译时要虚化。It的类似用法很多,千万不要一看到it就来一个“它”字。Demographic是个大词,要将其“人口组成”的含义译出来,但转译成“市场调查”则有点过分。此句中的is beginning (to)不是“开始”的意思,这里是表示转折之意,而且不能一看到进行时态就译成“正在……”。至于to call the shots是一个习语,词典中不难查到其意思。

  第3句中的see不是“看”的意思,应和后面的as一起考虑,译成“把……看作是……”。而senior citizens是英语中对老年人的一种婉称,类似的说法还有the elderly, seasoned people, golden agers, those advanced in age, those in their third age等。

  不少同学把第4句中的is expected译成“期待”,和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显然不一致,有些同学译为“有望”,仍未摆脱“盼望”的意思,最好译成“预计”或“(据)估计”。

  第5句中的分词短语tailored to实际上是一种转意用法,前面提到的major industries中并没有服装业,所以译成“(为老年人)量身设计”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

  大家也许习惯于a piece of paper, a piece of furniture一类的说法,对a piece of action感到陌生,其实a piece在英语中可以和许多不可数非物质名词连用,这里可译为“参加进来”,有的同学译成“也想分一块蛋糕”,“也想分一杯羹”,“也想争一席之地”等也很好,但译成“跃跃欲试”则没有译出a piece的含义。

  第7句中的or译成“或者”远不如译成“也可以”好。Nostalgic feelings译成“怀旧(感)”意思不够清楚,从上下文看,这里应选一个更具褒义的说法。

  第8句开头的indeed译成“事实上”和“实际上”,哪个更确切?能否译成“其实”?选词不要局限于从词典中的定义里找,可根据上下文选最合适的词或用语,很多时候需要译者有点“创造性”,自己想一个双语词典中没有提供的词。

  第9句中的argue是一个常用词,许多人将其译为“争论”甚至“争辩”在这里有点过分(更没有“吵架”之意),argue实际上指“摆事实,讲道理”,这里译成“(提出)说”即可。

  第10句中的in the pipeline也是一个习语,译成“已设计出”太具体,因为这里不光是设计的问题,也许还包括安排生产、上市等环节。

  第11句中的e-kara是一个新词,词典上查不到,但是可以从e-mail和karaoke联想猜出其大概意思,而且后半句有解释,应该不难译。

  第12句中的stay是系动词,意思相当于remain。末尾的do the same是指前一个分句中的can help old folks stay nimble of mind,根据上下文可译成“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第13句中表示转折的though的位置在英语中很常见,译成汉语(“但是”或“不过”)后要注意其在句中的位置。Cautious在这里译成“谨小慎微”不妥,因为“谨小慎微”含有贬义。其后的than teens是说与十几岁的青少年相比而言,有同学译成“不像青少年那样草率”中的“草率”所含有的贬义原文中是没有的。翻译时要注意不要漏译,但也不能随意加上原文所没有的内容而“超额翻译”。

  参考译文(中学组)

  在日本,人们对少女的服装可谓费尽了心机,因为她们主宰着时尚的潮流,是时装式样的无冕女王。至于谈到玩具,起主导作用的却是一个不同的群体。日本的玩具制造商们现在把老年人看成他们最有活力的市场。日本现在将近有2200万人超过65岁,占人口的17%,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25%。

  电子、建筑、食品等主要工业已经在开发适合老年人需要的产品。玩具业也想分一杯羹。玩具制造商说:“玩具可以用以娱乐,可以使老人们回想起童年美好的时光,还可以给独居的老人做伴。”情况确实如此,现在玩玩具已不再仅仅是为了娱乐。东京脑功能研究所所长说,玩玩具有助于大脑保持活跃和敏捷。

  玩具设计者们已准备推出一系列的产品。有一家公司新近生产出了一种只有麦克风大小的袖珍卡拉OK唱机,另一家公司推出了一种有弹性球的慢速电视游戏软件,据说旨在帮助老人提高反应能力。时代公司宣称该公司生产的拼图游戏可以帮助老人的头脑保持灵活。还有一家以生产智力积木著称的公司则声称其产品也有同样的功效。

  不过,玩具制造商们仍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问题,老年人买东西要比年轻人谨慎得多。

  具体讲评(大学组)

  首先讲一下文章的标题。许多人简单地译为“(肥)胖和勇敢”,显得呆板没有生气。根据全篇的内容适当发挥一下译成“胖子(会)勇敢吗?”就生动得多,而且会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这是文章标题的作用之一。有一个同学根据全文的内容将标题译为“肥胖的道德史”,我看也不错。其实,这里还涉及到对and一词词义的理解。从语法作用来看,and只是一个连接词,用以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从句等,但从语义的角度看,其表示的意思远非汉语的“和”字能表达的。比如本文第一句中的and就含有“进一步”的意思,不妨译成“而且”;第6句中的and译做“而”也比“并且”更确切。

  第1句中的histories和sociologies两个抽象名词不能简单地译成“历史(学)”和“社会学”。仔细的读者一定注意到这两个词是复数形式,这表明其意义具体化了,根据上下文应译成“历史和社会渊源”(或“其形成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第2句首先要注意such...that所表示的因果关系,而在that引出的结果从句中还有一个让步状语从句。还需弄清楚句末for it中的it指什么,如果不知道其所指为fatness,就不能正确译出全句。

  第3句较长,也要注意这里so...that所表示的程度和结果的关系。句首的倒装部分wedded are we应转译成汉语习惯的说法。本句中的self-deceptions又是一个复数的抽象名词,有人将其译成“各种自欺欺人的活动”是没有考虑语境,应该为“自欺欺人的说法”,或转化译为“(想方设法)自圆其说”。另外,dissonance和commitment两个抽象名词的译法也需要作些变通。句末的(not) look like到底“不像什么”要根据上下文具体交代清楚。这里要提醒一下,这一句中的thoughtful是表示“体贴”的意思吗?

  翻译第4句首先要弄清楚Gertrude是丹麦王后,即Hamlet的生身之母。她说Hamlet "fat"是在原来的剧本中的话,这样才不会将when翻译成“当……的时候”(顺便提一下,即使when确实表示某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当……的时候”几个字一般也可省去),要注意和后面的modern editors前后呼应的关系。这里涉及到不同时期对fat一词的不同解释,本句中的meant一词是过去时态,强调fat在莎翁时代的意思,这说明modern editors想要利用词义会变化这一事实来作文章“自圆其说”。这里译文中最好要引用英语fat原词,一概译成“胖”或将其译成不同的汉语词都无法将问题说清楚。此句中out of shape也不宜译做“身体欠佳”之类的说法。

  要译好第6句中的moral history一定不能忽略其后的介词to,所以不是“肥胖的道德史”。“肥胖有复杂的道德史”或“肥胖经历了复杂的道德变迁”之类的译法意思也不够清楚,此句的实际意思是从历史来看,人们对肥胖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个变化的过程。要译出其确切的含义还要考虑到下文的内容。此外,汉语中的“被”字句显然要比英语的被动语态少见得多,本句最后部分和第7句是否一定要译成“被”字句呢?

  第7句中的until是一个常用连接词,不少人不管上下文和汉语习惯将其总译成“直到”还是拘泥于字面,这里可将up until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简单译成“工业革命之前”(顺便说一下,最好不要加上“在”字)。有同学将句子拆开来译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也不错。

  第8句中when the lot of the poor是省略形式,补齐了应是when it (thinness) is the lot of the poor。这里的lot之前有定冠词the,可见其是名词,那么是什么意思呢?能是“许多”之意吗?这一句后部的has come to (be)的时态也很重要。这一句的最后部分不妨译成“符合我们现在对道德的看法”。

  第9句可谓言简意赅,分号前后的两个when引导出的对比结构形象地勾勒出了上文所说的moral history,但是译成汉语要下一番功夫。例如,句中的介词amidst不能简单地译成“在……之间”,而需加字译出其含义,而plentitude一词在这里的意思也远非一个对应抽象名词“丰富”能表达明白的。本句中的burden of thinness使我们想起许多人千方百计地试图减肥的辛苦。照字面译为“瘦的负担”(如有的参赛者译为“将瘦弱的负担加于自身”)恐怕远远没有也不可能到位。

  第10句的让步从句在后面,有些参赛者没有看明白。按照汉语的习惯,最好把后面的从句提到前面来。句中的by ideology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是谁的ideology?句中的both指什么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弄清楚这些就抓不住全句的关键。另外,应将Falstaff的身份向读者交代清楚,说明这是莎翁笔下的人物,并可加注说明是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温莎的风流娘们》)和Henry the Forth(《亨利四世》)中的喜剧式人物,一个大腹便便、脑满肠肥,又贪生怕死的没落骑士,闹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洋相。

  第11句中的transition译成动词会使译文更符合汉语习惯。但是译成“将肥胖与勇敢分开”的措辞不好,不是有人故意要将两者分开,而是人们慢慢地不再认为“胖人会勇敢”(或“肥胖表明勇敢”)。

  如能就第12句中的Vanity Fair加一个注释,说明该书最初出版于1848年,晚于莎士比亚二百多年,会有助于读者对历史变迁的了解,与下面提到两次世界大战更好地衔接起来。第13句以such开始,是举例说明上一句。最好告诉读者Ford是英国作家(又:下面第16句中的Manchester是美国作家),并注明其生卒年份。书名也要根据已有的习惯译法。

  第15句中的by way of redemption到底是什么意思要弄清楚,把redemption译成“赎罪”显然脱离了上下文,即使“胖”已不再是“勇敢”的象征,也没有人认为是“罪孽”。

  第16句中的pretender体现了英语中的一种常见的、用此类表示人的名词表示动作概念的用法,最好译成动词“假装(勇敢)”。第18句中的multipliers也需作类似的转换处理。(反过来,汉语“他抽烟很厉害”,“他总是很早起床”译成英语可分别说He is a heavy smoker.和He is an early riser.)还需注意的是,本句中的wasted一词是died的婉转说法,查词典时仔细些,能找到此义。

  第17句中有一个词绝大多数参赛者都没有弄清楚。Section不是指小说中的有关章节,而是指Tubby所在的部队(此义在词典中也能查得到)。引号中引用的话是原书中的话,不是Manchester后来的评论或补充说明。本句最后一个词casualty则应具体化为“伤亡的人员”。

  第18句首先要弄明白句首形容词独立结构的让步含义。而survive一词的译法需要好好推敲。这一句的主语是the belief。无灵主语(指用客观事物作主语)是英语中常见的句式,而汉语则更多地倾向于用有灵主语(即用人作主语)。

  第20句中的副词ineffably,与其说是修饰动词remains的,还不如说是表明结果的。如将三个并列的-ing分词结构译成小句更自然一些,读者自会明白这三个小句之间意义上的关系。最后要提一下,playing the fool不等于“做着傻事”。

  参考译文(大学组)

  胖子勇敢吗?

  各种美德都有其历史和社会渊源,而且有其生理上的渊源。例如,胖就被认为是一种缺点。尽管我们也许知道胖人有时也会表现得很勇敢,可是因为他们胖我们就不太愿意承认他们有什么美德。我们固执地认为胖人道德有限,如果有与这种看法相反的情况,我们往往会自欺欺人而不肯放弃我们的信念,我们固执地认为道德高尚思想深刻的人肯定不可能是胖子。因此对于莎士比亚的剧本中格特鲁德王后声称哈姆雷特“胖(fat)得喘不过气来”,现代编辑们赶紧辩解说,fat在莎士比亚时代的意思是“爱出汗,体态不匀称”,显然不是指“胖”。哈姆雷特是胖子?绝对不可能!

  肥胖与道德的关系有着复杂的历史。肥胖总是和贪吃分不开的,而贪吃始终和勇敢无缘。美和时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一条:想方设法使自己看上去不要像穷人。在工业革命之前只要不衣衫褴褛就行。不过,即使赤裸的身体也能表明一个人的地位。当瘦削还是穷人的命运时,人们几乎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把瘦看成是一种美德。那时穷人个个瘦骨嶙峋,形容憔悴,而富人则一个个腰圆体胖,大腹便便。可是随着农业革命给人们的餐桌带来了丰富而廉价的高热量食品,社会下层的人们开始吃得胖起来时,富人们终于采取了不同的对付办法,费尽心机瘦身,让自己变得苗条。尽管莎翁笔下其胖无比的法尔斯塔夫已经成了贪婪懦夫的象征,但是由于人们的观念里仍认为有钱有势的人既胖又勇敢,胖还不可能与勇敢对立起来。

  胖与勇敢分道扬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虽然法尔斯塔夫式的人物,如《名利场》中的约瑟夫·塞德利,仍然扮演着胖懦夫的角色,但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自上流社会的军官中的胖子仍然可能是勇敢的。英国小说家福特·马多克斯·福特的四部曲《行进的目的》中的蒂金斯爵士就是一例。蒂金斯并没有因为长得胖而成为笑柄。可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胖军官就失去了道德上的权威,即使表现再好也是将功补过罢了。美国作家威廉·曼彻斯特在《告别黑暗》一书中塑造了戏剧式人物胖中尉塔比。塔比假装勇敢,显得滑稽可笑。他发起了一场冲锋却没有人跟随,结果很快就白白送了命。因为塔比太胖,人们肯定会觉得他的死会引起人们嘲笑,所以曼彻斯特觉得有必要作出说明,他的战友们并没有恶意,他们像悼念别的阵亡者一样悼念他。

  不管这种看法多么情有可原,人们认为体态和勇敢之间有必然关系的观念太根深蒂固,即使人们在装备了武器——比如枪之后力量大增,人与人之间变得势均力敌,这一看法仍然挥之不去。一个体重只有98磅的弱不禁风的瘦子和一个健美运动员扣动扳机的手指同样有效。尽管如此,在人们心目中那个骨瘦如柴的家伙即使拿着枪仍然显得十分可怜,费尽心机要弥补自己的个头的先天不足过了头,结果看上去简直像傻瓜。

  最后,感谢陈铭同志从网上找到了Fatness and Bravery一文作者William Ian Miller的像片和一幅很有趣的插图,我们登在这里。

  *******************************************************************

  《英语学习》2001年翻译比赛

  获奖者名单

  中学组: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丁依柠(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李文杰(南昌市外国语学校)

  岳圆(河北省邯郸市第四中学)

  张天翔(山西省晋中市平遥一中)

  三等奖:刘驰(安徽省乐西县)

  刘士超(山东省北针中学)

  马跃溪(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秦天悦(昆明市师专附中)

  魏丽娜(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祭城镇第17中学)

  大学组:

  一等奖:白旭(北京外国语大学)

  二等奖:胡方(中国民航学院)

  景慎(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秋蔚(北京外国语大学)

  ———(烟台大学)*

  三等奖:陈铭(云南省玉溪一中英语教研组)

  苗南(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孙婷婷(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怡(华东师范大学)

  文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刑迪(北方工业大学)

  张鹏(湖北江汉石油学院)

  张婷(重庆邮电学院)

  张颂(上海外国语大学)

  赵威(北京外国语大学)

  朱宁(北京外国语大学)

  朱茜(四川师范学院)*烟台大学8号公寓224室的这位参赛者没有姓名,请速来信联系。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自己动手为哪般?(2002/06/28/ 09:36)
再见了,老板(2002/06/27/ 10:50)
蝶舞翩跹的婚礼(2002/06/27/ 09:50)
写给自己的情书(2002/06/26/ 09:38)
救命的微笑(2002/06/26/ 09:31)
《英语学习》2002年5期 专题

Annotation

新闻查询帮助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