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舞台上不做群众演员做主角 |
http://www.sina.com.cn 2004/12/01 10:07 中国青年报 |
当许多朋友对学英语已经完全绝望的时候,我一位50多岁的老哥们儿却激起了我准备收拾英语这片旧江山的勇气。此人初中学历,只学过一点俄语。如今见到老外,他立刻两眼发光,本来纯属陌路,非要跑将过去,跟人叽哩咕噜拉扯个没完,就好像他真是个International man(国际自由人)似的。 我充满崇拜与敬畏地问他,你有什么绝招?他不屑:语言是个什么东西,不就是个工具吗?要蔑视它,然后征服它。 朋友的豪迈让我想起清代袁枚曾说的话:“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要射中南天之雁,必然要同时具备几个重要因素:一是只有掌握知识,才有物质基础———弓弩;二是自身的资质才华,没有天分就是个银样枪头,即使击中了靶心,也扎不进去;三是最重要的———见识,也就是价值观方法论,犹如枪战片里杀手的瞄准器,它清晰、明确带着红外线或透视功能,是穿透一切的导引。 也就是说,学习成功不是只有一个指标。像那些愚蠢的幼儿启蒙书说的那样———要赢在起跑线上。我们面对的成功坐标应该是个多维的立体目标。在每个阶段都可以起步。你在弓弩、箭镞、见识的任何方向用力,都是向成功方向迈进。 确实有优先原则,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充分利用当时的最佳天赋,进行一些针对性训练。比如小的时候会是形象思维方面的记忆力优先,少年时代会有逻辑思维训练优先,长大了自然是理解力培养优先。如果不幸错过了某个时段,但由于成功坐标的多维性,后天的努力也同样会有收效。 我们在一个封闭的教育体系里长为成人,虽然在憎恨和咒骂它的应试灭绝人性,但却深入骨髓地认可了这种评价体系,将成功锁定为一个惟一目标。而英语这门课正是这种教育模式失败的集中体现。曾经一位印度人问我,你学了多长时间英语。我回答:13年!他惊愕的表情足以让我羞愤至死。每次与说英语的老外对坐,其煎熬就像进入了缺氧空间,空白一片,时间分分秒秒嘀嘀嗒嗒,像鞭子一样抽打在我的心上。那欲言又止反反复复,就好像我是藏着深情无可表白的暗恋者。 很多人都为英语下过不少功夫,也挥霍了不少金钱,却依然在原地踏步。为什么我们掌握了弓弩、不停地磨砺箭头,就是无法命中翱翔的“ENGLISH”。这种绝望与崩溃何时是个头儿? 从那位50多岁的朋友身上,我看到了自己见识的局限。我与英语高手的竞争并不是一个平面的竞争,而是综合实力的抗衡,这种立体竞争是会出现无限多的机会与奥妙的。就像跳棋,大家都从原点起跑,目标正前方,但是会有不同的路径的机会,最终有很多的可能性。只有承认“弓弩、箭镞和见识”三个轴的努力方向存在,才会真正找到和厘清自己的成功线路图。这也正是袁枚观点的哲学基础。 所以,很多英语系毕业的骄子现在在外企处于被顶掉的危险中,而那些半路出家的人们因为其他方面的成功,屡屡成为英语人才的领导者。当世事融通、人情练达,只需记住几个关键词,便能将总部老板一一搞定。也有人做个死硬的哑巴英语者,也非常幸福。每天起床,打开电脑,迅速浏览《纽约时报》等几家国际上主流的英文报,一切信息尽在掌握,动不动就被请去做访问学者,而外语系毕业只有去国外刷盘子的份儿。 仔细想想,学英语其实就相当人进了一个驾校。每个新手都是一个笨蛋。师傅们吆五喝六,咒骂不断,胆怯者半途而废;大胆者很快成为老油条司机。大家都在说,只要多练练,上了路就没问题。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比不上训练我们的师傅而自卑呢?比我强我为你高兴,但会开车有什么了不起?驾驶只是人掌握技能的一部分。 可对英语大家的态度就不会这样了。想想自己的傻样吧!我们“会挽雕弓如满月”,却只是一个凝固的姿势,不真正发射,一切还在原点。 岂止是英语。大家都会喊一句口号:我们进入了终身学习的社会。我们都知道一个公理:百年树人。可大家还是被眼前的这点问题给绊住了,通过自我学习取得成功显得遥不可及。 学习就是一个舞台,我们虽然在进大学的时候过关斩将,遥遥领先,但还是学习的群众演员。 现在我们长大了,有了独立的思考独立的经济,有了更清晰的目标与价值观,应该成为学习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了。聚光灯打在我们身上,长袖舞动,而这种可以欣赏与回味的时刻,只有沉浸才能感到幸福从而追寻到人生的意义。 但我们也知道妥协,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我们的嘴笨,可以当一个随便阅读《纽约时报》的读者。如果单词记不住了,也能简单对话,让自己在任何社交场合立于不败。 (文/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