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新东方名师周雷:关于学习英语的两个谬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12/21 16:51  新浪英语

  作者:周雷

  我是个喜欢上网,了解最新资讯的人,在浏览各大门户和论坛中关于英语学习的文章和帖子的时候,我发现一些似是而非,颇有道理的说法在广大网友中挺有市场,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虽然知道,自己是个教英语的老师,一开口讲话,就难免陷入类似“屁股决定脑袋”和“既得利益者”的攻击,但想想艾德蒙·伯克的名言“all that is needed for the triumph of a misguided cause is that good people do nothing”,自觉自己还算是个“good people”,想想自己每当看到这些观点时,如鲠在喉,今天索性一吐为快。

  谬论一 我是中国人,汉语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干嘛要学习狗日的英语?

  这种说法,大多是一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宣泄。李零在《花间一壶酒》中说(大意):中国文化界不管什么派别,争论来争论去,无非是看你的立场是在八国联军一边,还是义和团一边。八国联军vs 义和团的二元对立是困扰着每个现代中国人的问题,特别是当面临着对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进行选择时,这种情绪的对立就表现得更为明显。理论上的阐释非我所长,历史事实也许更能说明问题。被尊为现代日本“国父”的福泽谕吉,于1862年在伦敦遇到了一个中国人,我们的这位先辈问福泽,你们现在日本有多少懂英文的,福泽谕吉说,我们能教英文的大概就有500多人,福泽反过来就问,你们中国现在有多少人,他说恐怕只有十几个人,具体数字我记不准确了,福泽谕吉于是感慨道,完了,清国完了。当然,让一个具有千年传统的古老文明也象日本一样“脱亚入欧”难度很大,也不现实,但是,“汉语天朝大国主义”不仅在思维上是幼稚的,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我们一味地自我陶醉,那么主席当年所担心的中华民族被开除“球籍”的问题,也许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在中西文化交流开端以来,国人这种对待英语的敌视态度时有体现,有时表现的还很极端。举个近点的例子。1973年7月10日下午,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初二(一)班学生张玉勤在英语考试时交了白卷,并在试卷上写下打油诗一首:“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也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老师按照常规批评了她,而这位同学也因为一时想不通,搞不懂为啥一面反修反帝,一方面还要学英文,(虽然文革时的英语课本完全是“革命思想为体,英语知识为用”的),于是愤而自杀了,造成了轰动一时的马振扶事件,当时正值文革,受此事件牵连,数位老师锒铛入狱,上百人遭到批判,而全国学校的教学也一度一片混乱。此事与同时期的张铁生交白卷并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反智主义双塔,高耸入云,让我们后来人铭记:中华文明不仅有几千年尊师重教,崇尚文化的传统,也有野蛮愚昧的耻辱。也许有人说,当年的事件不正说明万恶的英语杀死了吗花季少女?其实稍微能够明辨是非的人都能想出,真正把她逼上绝路的,不是具体的语言知识,而是当时社会和主流话语中对知识和文化的敌意与无知。无知者无畏,可以把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外面的先进经验一律打入“反动”的话语地狱,却改变不了这样一种事实:在中国的民粹主义者,永远是播种下龙种,生长出跳蚤。

  谬论二 现在很多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学英语,反而忘记了汉语,汉语还没学好,学什么英语?

  这种论点听起来挺有道理:凡是学习嘛,总是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现在学生的母语还没有学好,就匆忙上阵,学英语,最后的结果肯定是邯郸学步,一事无成的。可是非常不幸,这种观点的前提是错误的,概念是混淆的。首先,什么叫 “汉语没学好”?任何一名生在中国,并接受国内高中教育的学生,汉语听力是没有障碍的,即使是相声中说得最快的绕口令他也基本能听得明白;汉语口语是流利的,在菜市场里买菜,他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小贩们讨价还价从来不会觉得吃力;汉语的阅读也基本没有问题,他能看懂绕了八道湾的高考语文的阅读题;汉语的写作也基本合格,看看那些模仿范文集写的千篇一律的作文就知道了。也许有人说,现在大学生,汉语水平是差了嘛,你看看,他们写的文章逻辑混乱,词不达意。这样的说法其实是在偷换概念。要知道,这些学生不是“汉语没学好”,而是“汉语的写作”或者说“写作”没学好。学过语言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仅要求语言水平,更要求他的逻辑清晰,思想深刻,甚至对事物有独到的观察。笼统地把这些方面的缺乏一股脑儿地“栽赃”在“汉语没学好”上。在理论上是荒谬的。依我之见,想单纯从汉语或者英语教学的角度来解决写作的问题,就如同一个人想揪自己头发而双脚离地一样困难。真正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特别是思辨的能力,即英语中所谓“think critically” 是也。这必须是各门学科合力的结果,单凭语言教学,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教学,都不能担起这个重任。

  退一步讲,即使英语学习占用了我们宝贵的学习汉语的时间,那么是不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一定是此消彼长,互为矛盾的呢?“英语挤占汉语学习论”其实暗设了这样的一个论证前提:人类语言能力的总量是个定值,多学了英语,就必然挤占汉语。 而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仅有利于开阔思路,训练思维,也更有利于单个语言能力的提高。笔者的导师,社会语言学家高一虹教授在十几年以前通过对中国数十位学贯中西的双语人的研究表明,汉语和英语的学习完全可以1+1>2,即通过对英语的学习,一个语言学习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母语的水平。她将这种现象命名为productive bilingualism (能产性双语)。由此可见,英汉此消彼长的论调,可以休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9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