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传统节日意义成全球话题 圣诞保卫战也打响

http://www.sina.com.cn 2007/01/09 15:45  中国新闻周刊

  在这个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如何保卫传统节日的价值与意义,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并不是只有中国人为传统节日的存亡而担心。在欧洲,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危机,包括最大、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

  圣诞的来历和它的宗教传统习俗,在过度商业化和全球化的时代逐渐被世人所遗忘。为了普及宗教常识,一些国家领导人甚至要求商场在圣诞节促销时要突出“圣诞节的来历”等内容,期望青年人和儿童在购物的时候受些教育。

  在通俗的美国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圣诞节这一源于欧洲大陆的节日也日益“美国化”。一些欧洲人于是把圣诞商业化的责任归咎于圣诞老人,因为“他穿着可口可乐的红衣服,挺着美国式的大肚子。”

  圣诞老人与可口可乐

  圣诞节来临前,英国、德国、奥地利的媒体同时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欧洲抵制美国版圣诞老人,希望减少节日的商业气息。

  其实这是一个已经延续了八年的活动。最早的发起者是奥地利“为了基督的孩子”组织。2002年,德国天主教教士埃克哈特·比格尔为抵制圣诞老人运动设计了招贴画,一直沿用至今。画中的圣诞老人被划上了红色斜线,斜线上面赫然写着“圣诞老人禁止入内”。

  抵制圣诞老人的人相信,那个快乐的胖老头是可口可乐公司的杰作。1931年,为了在冬天汽水销路低的季节刺激人多喝可乐,可口可乐公司决定,让圣诞老人也喝可口可乐。公司雇用插画家海顿·桑德布洛姆设计广告画。

  据说,桑德布洛姆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以一个名叫鲁·班迪斯的推销员为模特。鲁·班迪斯满脸皱纹,但样子令人觉得欢欣愉快。至于圣诞老人的大红袍,显然是配合了可口可乐公司的企业颜色。伴随着可口可乐销到全球,这个穿着红衣、大腹便便的圣诞老人形象被世界广为接受。

  捷克反圣诞老人运动的赞助人哈尔瓦特说:“这个一身红衣的肥胖家伙霸占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有自己庆祝圣诞的方法。美国的圣诞老人只会迷惑我们的子女。”

  对红色的憎恶,似乎有点反应过激了。因为追根溯源,圣诞老人穿着红衣,还是从数千年前的北欧神话而来。而桑德布洛姆正是一位瑞典裔画家。

  美国原本就是个文化大熔炉,圣诞老人的形象自然不例外。据美国人自己考证,有关圣诞老人的一切,除了肥胖的身材和满脸的笑容,都是“欧洲制造”。

  圣诞老人从烟囱里爬下来,向袜子里塞礼物,是荷兰的传统;圣诞老人驾着驯鹿的传说,最早出现在瑞士。另外,圣诞颂歌起源于英国和澳大利亚,圣诞树则是从德国人那里搬过来的。

  有人试图根据自己的想象修改圣诞老人的形象。德国和奥地利人认为,在他们的传统里,圣诞老人应该是一个叫圣·尼古拉斯的主教,头戴主教冠,清瘦,神情庄严。荷兰人重点是纠正圣诞老人的座驾,认为他应该是骑着白马来到人间。英国人则更愿意让圣诞老人穿着绿色的外衣。

  反对“美式圣诞”

  目前,欧洲“保护传统圣诞文化”机构正敦促欧洲人签名,反对“美式圣诞”,支持传统文化。

  在奥地利东部城市圣沃尔夫冈,当地最大的圣诞节礼品市场禁止圣诞老人进入,这里的店家也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出售传统的奥地利产品和礼物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厨房调味品。

  圣沃尔夫冈市政厅的发言人甚至说:“谁想看圣诞老人,就去美国吧!”

  很显然,圣诞老人只不过是反美情绪的牺牲品。后者也不是个新鲜的话题。

  美国遭到怨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以及它所扮演的一个十分不受人欢迎的世界警察形象。

  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力量,美国产品充斥世界各地,其民主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也在世界广为流传。面对美国强势的经济与文化入侵,欧洲人,特别是精英们,产生了危机感。

  与耐克、雀巢和麦当劳一样,可口可乐也成为反全球化运动的头号攻击对象。在讽刺画《二百一十个可口可乐瓶》中,可口可乐被描绘成美国文化进行世界扩张的象征和美国生活方式的符号。

  在英国人斯坦戴奇的笔下,可口可乐瓶中装着20世纪发生的一切:消费资本主义的崛起和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强权的出现。

  当圣诞老人与可口可乐发生联系时,它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对各国文化进行侵蚀的另一个例证。

  “我们的这个行动更多的是要保护本土圣诞老人,而不是打击美国来的圣诞老人。”保护传统圣诞文化活动的一名参与者这样解释。

  抵制商业化

  翻阅一下近几年圣诞节期间的欧洲新闻,都可以发现抵制圣诞老人和美式圣诞的报道。但大部分媒体把它们归在轶闻趣事之类,并不当真。

  除了对美式文化侵蚀的担心,抵制美式圣诞的另一个目标是反对商业化和消费主义。德国抵制圣诞老人运动的发起人贝蒂娜·斯查德曾说:“我们反对物质的东西。疯狂购买圣诞礼物、到处都是穿着红衣服长胡子的老人,让圣诞节的真正意义完全变了味。关于圣诞节的基督教起源反而变成了陪衬,圣诞节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只剩下了世俗的礼物和商业味的节日。”

  荷兰的年青人理查德并不信教,他并不在意圣诞节的宗教意义,但他也认为,现在的圣诞太过商业化了。“在我眼里,圣诞节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分享亲情的节日,但现在圣诞节越来越多是关于礼物,而亲情的成分越来越不受重视了。”理查德说。他还对记者抱怨说,每年圣诞前购买礼物的大潮,几乎成为工作忙碌的他的一个大负担。“我得给全家大大小小十多个人买礼物。这可是个体力活!”

  而在澳大利亚的史蒂夫一家,则干脆对这个他们认为“耗时耗力耗钱”的规矩进行改革。“今年,我不用给全家十一个人都买礼物啦。因为我父母决定,我们只给家里的那四个小孩买礼物。” 史蒂夫告诉记者。

  圣诞节的购物风除了在节前掀起高潮以外,节后的“节礼日”更是成为商家疯狂推销商品的日子。节礼日英文中称“Boxing Day”,是指圣诞节次日或是圣诞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节礼日的起源,是当初一般人家为了接济穷人,把圣诞节剩下的食物放在盒子里,摆在家门口让有需要的人自行取用。可如今节礼日已经完全失去原有的意义,而被普遍认为是“购物日”。因为在这一天,商家都会推出减价活动来进行促销。

  记者的一位同事,曾在澳大利亚亲历节礼日的疯狂。她回忆说:“我的澳洲朋友一年中难得几次购物,都是集中在圣诞节前后。有一个男性朋友除了平时去超市购买食品以外,一年就进两次商场,一次是圣诞前给亲友买礼物,一次是节礼日的大减价。大减价期间许多商品打2折、3折,其中包括平时高高在上的顶级品牌。”

  在节礼日当天,许多商店门口一大早就排了长队。店门一开,人们就冲锋陷阵一般冲进店里,抢购自己早先看中的商品。

  圣诞节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就是一个拉动内需杠杆、让民众松开荷包的最好机会。因此,许多国家刻意拉长了大减价的时间,从圣诞节前一周开始,一直持续到1月下旬。

  一项对欧洲各国圣诞节消费的预测报告指出,与去年相比,今年爱尔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国和

西班牙人的圣诞节支出将增长6%到10%。(记者:王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