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与世界接轨 北京2008奥运应推简明英语

http://www.sina.com.cn 2007/01/17 11:29  中国新闻网

  2008年北京奥运已经进入倒数阶段,举国期望的国际盛事随著北京宣布征求奥运英语义工而令北京市民情绪更为亢奋,这既表现了北京市民的一种强烈求知意识,也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更多人明白到要与世界接轨,首先必须过好语言关的重要性。

  北京的标准普通话和京片子口音,令不少老外叹为妙绝语言,喜欢选择北京作为学习正宗汉语的地方。奥运盛事在北京,正好为这些老外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学习汉语机会,而北京市民则可以藉著奥运时间长、与老外接触机会多、交流内容广泛等因素,检验自己平日努力掌握的英语究竟令老外们接受的程度,因此可以说是一次双赢的语言交接重要机会。

  应着重口语沟通

  一个最普遍的现象是,持不同语种的人在互作沟通的时候,多数会采用第三种共通的语言。英语是被世界最为普遍使用的第三种语言,就像一个说汉语和一个说西班牙语的人走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必然需要选择以英语作为沟通语言,才能获得相互之间的理解,明白对方的意思,这当中可能就会出现一种特别的情况:大家都说不好英语,大家都对英语可以沟通但不精通,因此,只要能够明白对方的意思,并且回答令对方明白的英语,便完成交流的要求。说得简单一点,在双方都对第三种语言并不深悉之下,口语化的沟通最为重要和有效。

  或许这样的观点为做学问的学者专家难以接受,他们认为学术研究需要运用逻辑性的文字。但是,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参加奥运的运动员可以在某种体育运动上具有他人所不及的专长,但未必在语言要求上会像专家学者一样处处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北京市民在奥运期间面对的老外运动员或采访人员,与之交往和接触更多更重要的还在于提供日常生活问题,过份讲究英语的严谨性,非但给自己设置了不必要的沟通障碍,而且说不定还会令那些平日里并不十分考究语言严谨性的老外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觉得在与北京市民沟通中产生了格格不入感觉。

  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感情,首先靠的是和谐无间的口语化语言,它可以给人一种亲切感,随之令双方产生信任感,并且把这种信任感化为朋友关系。因此,在

北京奥运期间,更应该推广着重友谊交流的口语化英语而不是学术性英语,这也是那些有意藉北京奥运检视自己英语水平的人的一种提示性认知。

  “印度简明英语”的启示

  进入任何一种外语世界,首先必须明白自己在这种语言世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是学术研究的话,当然就必须树立严谨的学习作风,对于任何怀疑之处都要推敲再三,非弄清楚不能罢休。

  不过,如果只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就不必过份对浩瀚的外国文字抱钻牛角尖的态度,这样不但自己学得辛苦,也浪费时间,甚且到头来可能精俗两不著岸。印度最近兴起的“简明英语”运动,就是要提倡说英语的人说得简明,使用英语的人收到的信息也简明,抛弃那种不问需求,一味求精的累人方法。

  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印度也像香港一样,还有很多不懂英语的人,因为他们平常使用的是本地语言,而且英语只是在获得学习资格的人才必须大量接触的语言。因此,说印度人对英语能够适应只是某些接触过和懂得英语的印度人的感觉,不少印度人对英语还是一知半解。基于这样的原因,印度的一群语言专家,包括教授学者才提出了推行“简明英语运动”,希望令更多印度人不被那些貌似正统的讲究文辞句法的累赘英语愚弄,令他们可以透过简单明了的英语,更易明白面对的日常事务,诸如对团体、各行各业、机构公司的英语函件的理解,令英语真正成为市民掌握的有用语文。

  学习外语大好机会

  印度推行的“简明英语”运动,应该对于北京奥运市民热情介入英语学习浪潮有所启发,最大的卖点就是市民需要的是与老外们达到明白意思的目的,兼而可以同时检视自己与外国人沟通的能力。至于如何在学术研究上熟练使用英语,恐怕那是另类需要,与北京奥运对市民的要求是两码不同的事。

  更重要的是,北京奥运期间如果有更多市民可以用简明英语与老外们沟通,令老外们觉得在北京不会因为语言障碍而像瞎子摸大象般过日子,那对于提高北京乃至中国的形象,肯定是极为正面的。

  语言的最大功用在于沟通,因此,任何语言如果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便可以说达到了目的。更何况北京在奥运期间需要的英语人才极殷,如果不把重点放在简明英语上,反而一头栽进讲究语法修辞的圈子里,既对帮助老外无益,也对希望藉奥运机会与老外们接触学习英语的市民不利,更无助明显只需达解决即时困难的目的。

  市民藉北京奥运获得大量运用英语的机会,从而建立起学习外语的信心,令他们更有胆量以外语与老外们沟通。长远而言,北京市民的英语水平如果获得老外们受落,对于提高北京和中国信誉,无疑有正面作用。

  (作者:东方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