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口译证书考试培训的20个特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 17:37   新浪博客

  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准确辨认哪些人曾经受过口译证书考试的培训?请参见以下各项,供大家自己核对用,并可用于衡量他人。(其实就是娱乐一下)。分初级阶段(入门级)和高级阶段(入魔级),各10项。

  初级阶段(入门级) 10项

  1,以“中口”“高口”等缩略语取代“中级口译资格证书”“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并认为这属于常识问题不需要解释。此项的发展趋势为“商口”“高翻”等其它证书的同理缩写。还好没有波及到原来的“人事部翻译/口译资格证书”,否则 “人翻”“人口”之类的实在过于魔幻了。

  2,觉得上2小时的课很快就过去。主要是因为习惯了每天7.5小时的上课。觉得空下来的周末,“时间好多,好多”。

  3,活了20多年发现自己非但英语学的其实很糟糕,中文水平也实在不咋地。英语高手真的很多,多到让人偶尔绝望。

  4,生活中逢数字必然下意识反应英语该怎么说。非常憎恨类似80000000之类不用标点断开的数字,并用not interpreter-friendly等术语加以指责。看到逗号的第一反应是数字笔记中的“千”单位。

  5,生活中听广播中报“这里是东方广播电台792千赫”,立即“心跳加速,恐慌”,进入考试状态,需经历提笔、深呼吸、活动手腕、按摩脸部、自我暗示与加油等完整流程,才会意识到这不是考试。

  6,任何场合听到口译听力考试中的串场曲又会“心跳加速,恐慌”,四处找答题纸。

  7,听新闻只有听完首句的耐心,然后马上想着该首句的答案会怎么表述,有什么地方可以改写的。

  8,收藏夹里包括economist, NPR, answers.com, people’s daily online. 将Google设为首页。使用暴风影音等.flv播放器。能用部分快捷键操作

音频播放器,如sitman等,特别是“倒回5秒”的功能,因精听训练而熟练使用。认真地记下口译几位授课老师的电子邮件。

  9,词汇量“忽高忽低”。能看懂涉及词汇量10,000以上的外刊专栏文章,但也坦率承认自己的口译词汇量只有原来估计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比如以为过了六级就有6000词汇了,后来发现口译中能真正用出来的,也就是3000左右。

  10,任何场合,特别是旅行中,见到双语标示牌一定要仔细确认译文是否贴切,如果译文有失偏颇顿时精神为之一振,而如果译文看似没什么错误会感觉颇为失望甚至失落。

  高级阶段(入魔级) 10项

  1,对精听、短期记忆、影子练习等术语了如指掌,并用STM来指称短期记忆。至于其内涵与实际运用是否真正了解,不在讨论范围。

  2,听任何课都肯定要记笔记。自己的笔记别人肯定看不懂但觉得很酷。偶尔自己也看不懂自己的笔记。

  3,看任何电视访谈节目,特别是涉及到外语的,经常试图对听到的语言进行口译处理,并在遇到难译的地方时非常职业地感觉到“心跳加速”。

  4,看到贝克汉姆离开

皇马投身美国大联盟的新闻,会提笔画spider-gram,分析此举对各方相关利益人的影响。

  5,发现生活中说话啰唆、逻辑不清的大有人在。部分是因为在阅读中习惯了主题句+支持信息的训练,部分也是因为口译练习中学会了判断关键词和上下文逻辑。

  6,对希拉里参选,比美国人民更关心;对萨尔科奇上台,比法国人民更好奇;对布莱尔离任,比英国人民更感慨。对美国黑人帅哥,除了Denzel Washington还知道Barrack Obama.

  7,深刻体会精听中最容易出错的几个词是in, at, on, of, with, that, his, her等,并从中感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看《天龙八部》时读到乔峰以一套看似平淡无奇的太祖长拳打遍各路英雄,顿觉天下事道理皆相通。

  8,因大量训练记笔记而在手指上留下握笔的痕迹。偶尔手会抽筋。记笔记时高度亢奋,口中念念有词,表情似笑非笑,让不了解内情者感到莫名。

  9,陪父母看电视时经常可以提供背景知识,包括广告,比如“恒源祥,羊羊羊”,可由此报出奥运会各级别合作伙伴的分类。偶尔可以凭此多争取零用钱。

  10,看报纸、杂志和电视新闻杂志时心里经常默数“这个镜头、这段话下面应该是某当事人采访,这段可以跳过不看的”,“制片人这里的观点应该属于true but not directly mentioned”,“这里提到了三项,最适合出Which of the following it NOT mentioned,最好的干扰项是什么呢?”

  您处于哪一阶段?适合哪几项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