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给留学生上课 我教老外背唐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 14:03   无锡日报

  为了挣点零花钱,去年曾到国际交流学院给留学生上汉语课。说实话,因为很少跟老外接触,刚去时还有点紧张。紧张的原因无他,盖因虽然学了十几年应试外语,但苦于没有机会操练,到头来基本上还是又聋又哑。好在给老外上汉语课,并不要求双语教学,甚至还规定老师必须用中文,否则会有假公济私(借上课练口语)之嫌。这倒是正合我意。以我的普通话之标准纯正,相信绝不会误人子弟。第一天上下来,大家感觉都很好,这才定下心来。

  我教的课程名为《报刊阅读》,两个班,每班每周4节课,交叉进行。一个班以欧美学生居多,另一班则以泰国、朝鲜、日韩学生为主。学生们虽然肤色不同、穿戴迥异、语言各别,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就是对老师比较尊敬,见面总要鞠躬问好打招呼。

  在通常的印象中,总以为外国人比中国人守时。但接触下来,却发现并非如此。亚洲班还好,8点钟上课,8点10分能到个八八九九;欧美班就不一样了,除了一个日本和两个法国学生,其他人都有过迟到旷课记录。课间休息10分钟,往往被延长5到10分,总要你咳嗽几下下面才陆续就位。这当然于我没有任何不便,但对外国人守时的说法从此不再相信。

  因为这个原因,我就像茶馆里的说书先生,增加了一个环节作为“得胜头回”或“入话”,具体说就是教老外学唐诗(定场诗)。一个学期下来,先后教过26首古诗,记得有骆宾王的《咏鹅》、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绅的《悯农》、柳宗元的《江雪》、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孟郊的《游子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题西林壁》等。

  每次讲完一首诗,学生也就陆陆续续到齐了,这才开始讲正课。为了敦促他们复习巩固,我将古诗默写作为一个题型落实在考试中。不过,默写哪一首悉听尊便。亚洲班由于种族文化心理较为接近,一般都将我每日一首的“古诗卡片”记在笔记本上,非常认真地跟读,背诵,有这样的学生,我的讲解也就格外卖力,关键处竟能引发他们一片会心的笑声,一学期下来很有成就感。欧美班就不一样了,除了三两个学生认真记录以外,其他的都是象征性地跟读一下,眼神游移,神情恍惚,下次提问大部分背不出来。途中我就曾想放弃,可又觉得虎头蛇尾非我辈所为。于是坚持教到20首才宣布告停,七言诗部分则成了给亚洲班开的“小灶”。期末的时候,我对他们说:这些古诗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希望你们能把它们带回去,读给你的家人听。

  给留学生上课,就像参加一个万国博览会,不同种族、语言、文化在一个教室里碰撞、交流。我高兴地看到,这些留学生之间相处融洽,建立了同窗之谊,而作为他们交流媒介的竟是我的母语。当然,对于老外们的随意散漫,我很快就接受了。甚至怀疑这是他们“入乡随俗”。朱学勤在一篇题为《以文明约束人性》的小文中,提到一位美国教授来中国,一有空就到软件市场买中国盗版的美国软件,作者说:“看来美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一样,也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一旦脱离本土制度的约束,人性中的弱点都会出现,甚至放纵。”还提到一个有趣的事情:一群西方人从深圳罗湖出境,跟大陆人一样,见队就插,一点文明习惯都没有,可一跨过罗湖桥,到香港一端入境,百步之外,人性突然大变,全都规规矩矩排起队来。无独有偶,有一次我也亲眼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郎骑着自行车闯红灯!

  究竟是我们影响了老外,还是老外影响了我们(至少我觉得中国学生还是守时的)?我看是两者兼而有之。看

世界杯比赛,那种世界大同的感觉特别强烈。人们的表情和心态如此相似,“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老话似乎真的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绿茵场和那只圆形皮球,把世界和人类暂时凝聚在了一起。相比之下,唐诗虽然不像足球那么好懂,毕竟也让不同皮肤的人“异口同声”了一回,值得高兴。想想,弯弯绕绕的英语在语言上“殖民”了咱们这么多年,我用美妙绝伦的唐诗还以颜色,还真是便宜了老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