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冠军得主学英语心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 10:32   东方网-文汇报

  作者:陈燕敏,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一等奖得主

  大三时在《中国翻译》杂志上,了解到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这一翻译爱好者心目中的经典赛事,于是今年我便抱着尝试的态度参加了该竞赛英译汉组的比赛。

  这次的参赛原文是美国小说家斯坦利·埃尔金某部短篇小说中的节选内容,不料刚开始阅读,就被作者字里行间弥漫开来的黑色幽默和娴熟的文笔给深深吸引住了。而埃尔金的幽默包袱设计得又极为巧妙,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一番。而也就是因为这一特点,能不能用汉语原汁原味地传递出原文的神韵就是需要攻克的第一个难关。

  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出色的译者和一个成功的演员有着惊人的相似,即他们能否成功都在于两点:理解和表达。如果说演员要做的是充分地理解剧本并运用形体和语言把角色的特征表现出来,那么一名称职的译者就是要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文章的整体脉络,把自己变成作者,用作者的语气去传情达意。所以在整个翻译过程的一开始,我所遵循的也是这样的原则,即将具体的词义理解稍稍搁置在一边,先在整体上把握住贯穿文章始终的那一股气,细细体味作者的思路,而后才具体处理细节问题,加以完善。

  从最初开始翻译到最后的定稿,我也尽量运用了手里可以找到的资源,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名和背景知识作了一些查证。最终成文的时候,也采取了将译文大声读出来的方式来检验是否语句通顺,用词准确。不过现在想来,总觉得还是有一些地方应该再仔细斟酌一番也许效果会更好。虽然仍然留有遗憾,但这也仿佛成了一股鞭策的力量,让我时时提醒自己要严谨一些,再严谨一些,把翻译当成是一门学问来对待。

  说到认真严谨的态度,不由地让我反思起自身还有我们当今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一些弊端。英语学习在当今这个时代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这一点虽然无可厚非,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放一些兴趣和钻研的劲头在里面。我们这代人处于一个一切都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对于电子字典和计算机网络的过分依赖,把生词看作是英语学习中最根本的问题,甚至把翻译简单地当作词义的机械叠加。如此说来到底是大家利用了资源还是受了资源牵制,这就显得十分讽刺了。而面对各类考试的压力,一些同学采取的也是填鸭式的背单词或者套作文的方式。虽然成了考试行家,却始终成不了语言高手。试问考试过后,真正留在脑中的知识又能有多少?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过于急躁,没有平心静气。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一辈的翻译家们。五四时期西南联大简陋的课堂里,走出来的是钱钟书,王佐良,许渊冲和许国璋,为什么这些大家在各种资源都远不及今天的年代,却能奉献出那么多脍炙人口,优雅冲淡的译文?我想这正是由于他们严肃地对待了翻译这门学问和英汉这两门伟大的语言。也许大师们的高度是无法企及的,但是他们严谨治学,内心平和的态度也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