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唐闻生的英语奋斗历程:见证中美建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5日 17:05   新浪教育

  中美建交的历史见证人

  1970年,无论是对中美关系还是对唐闻生个人道路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在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于万众欢呼声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先生。当年的12月18日清晨,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处与斯诺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畅谈,这是两个月来毛泽东与斯诺的第二次会见。当时的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王海容担任记录,唐闻生是译员。

  毛泽东告诉斯诺:“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华沙会谈不感兴趣,要当面谈,又不要公开,神秘得很。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美国要拉中国整苏联。整苏联,对美国不利。”“你看中国和美国会不会建交?”斯诺问。“总要建交的,中国和美国难道就一百年不建交吗?我们又没有占领你们那个LongIsland(长岛)。”领袖的宏大气度和不可名状的魅力,使唐闻生一边翻译一边受到极大的感染。在此后的五六年中,她不止一次地有幸聆听之。

  唐闻生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接下来,她越干越出色。作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英文翻译,唐闻生参与过中美之间的历史性外交会谈,是中美建交历程的见证人之一,为中国和世界的磨合与对话立下汗马功劳,就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也在自传中盛赞唐闻生的机敏和魅力。

  给周总理翻译半路“下岗”

  在唐闻生十多年的翻译生涯里,让她至今还记得的不是当时“国嘴”的成功滋味,而是在翻译的失败中吸取的各种经验教训。

  1966年夏天,国际粒子物理会议在北京举行,日本著名物理学家阪田垣一发明的“层子理论”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被物理学界称为“阪田模型”。毛泽东对“阪田模型”很感兴趣,认为其中包含了许多辩证法,准备接见阪田先生,而初出茅庐的唐闻生被委以翻译重任。

  这次不同以往,许多深奥晦涩的物理学专用名词把唐闻生给难住了。幸亏,当时陪同毛主席的物理学家周培源善解人意地说了一句“我来吧”,才把她从尴尬当中“解放”出来。

  1968年,周总理接见访华的巴基斯坦总统。大概是紧张的缘故,再加上对当时的印巴关系没有太多的了解,唐闻生在翻译时显得生疏。周总理便严肃地说:“你先下去吧,小冀(指冀朝铸)你上。”第一次给周总理做翻译,唐闻生进行了一半就“下岗”了。

  回想起这些往事,唐闻生并没有感到特别灰心和丢面子,她知道,那是因为自己的准备不够。“作为一名翻译,除了掌握语言之外,还应该加强学习,对国际形势要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当时的印巴战争、美苏关系等;应该明白我国政府的态度是什么,对方的态度是什么,有了这些准备之后,翻译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终生不离翻译事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唐闻生离开了中国外交的最前线,也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但她没有离开她的翻译事业。当时,她在中国唯一的一家英文大报《中国日报》做副总编。《中国日报》是面向在华外国人的报纸,是为了让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在选题和采写稿件的要求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些在中国人眼里极其普通的事情,到了外国人那里就变得非常复杂了。比如为了准确翻译“五讲四美三热爱”、“精神文明建设”这样的词汇,唐闻生和几位记者着实推敲了很久。

  1986年,唐闻生到铁道部外事局任局长,任期到1999年调任中国侨联副主席为止。

  唐闻生担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时不到30岁,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界一颗耀眼夺目的明星。褪去历史耀眼的光环,唐闻生依旧对英语情有独钟,而每当有人问起如何学好英语的时候,她总会认真地说:“我的情况有些特殊,9岁时才从美国回来。但有一点很重要,学英语一定要下功夫,我非常用功,仅晨读就坚持了几十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