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三亿人学英语的国度为啥出不了大翻译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12:45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程万军》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随着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之后,中国作家“谁离诺贝尔文学奖更近”的讨论已成为“伪话题”。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中国本土作家不得不再次延续诺贝尔文学奖的缺席。

  虽然,从文学没有标准答案、可“见仁见智”这一点上出发,世人未必全部认可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坛的最高荣誉,但基本公认这是一项世界作家的桂冠。如此,我们上比一衣带水的日本,下比近邻印度,均不免尴尬。

  日本和印度这两个邻国,都赫然占据着诺贝尔文学奖一席之地。尤其是日本,从川端康成到大江健三郎,坐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座椅上已经不止一次。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一直延续着这样的说法,中国本土作家之所以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没有好的英文译本。

  尽管我们不能确定中国的世界级作家是否已经诞生,但是中国没有文学大翻译家却是铁定的事实。尤其是近十几年,中国的文学翻译水平一直在走下坡路。像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的严复、傅雷那样的大翻译家似乎已成为绝唱。

  一位业内人士说,“如今,几乎没有人能以翻译文学作品为生。人们翻译这类作品只是出于对这一行的热爱,而且基本上都是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工作。”

  纯文学翻译的稿酬之低让优秀的翻译人才远离此地。目前纯文学翻译的稿酬大多为千字50到60元,正常情况下,译者一天至多只能翻译2000字,挣到120元钱,与在大学教授外国文学课每小时几百元的课时费以及口译人员每天千元以上的报酬相比,文学作品翻译的报酬实在微不足道。

  急功近利的“快餐”式翻译毁了文学翻译事业。如今的纯文学领域遍地“快餐”式翻译。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6个月后,中国一家出版社就出版了他的5部小说的中译本。而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著作的中译本则在他获奖3个月后就投入了市场。为了节约成本,出版商还省去了译审的把关。在这样“等米下锅”的突飞猛进中,可能诞生优秀的译本和大翻译家吗?

  可以预见,随着奥罕-帕慕克的获奖,今年土耳其作家译作肯定要热上一阵子了。这是在搞严肃的文学翻译吗?不!这是在赶订单、抢“生意”啊!

  我们总是自诩中国有3亿人学习英语,但是从那3亿人中竟脱颖不出一个像样的世界级翻译家,这难道不是我们更大的尴尬吗?!

  只有技术,没有人文。只有语言,没有文学——这就是目前热闹的中国外语教育及其翻译事业泡沫一样的虚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