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文字D --德国,Deutschland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6日 14:18   北京新东方学校

  去年的夏天,目标柏林,我第一次坐空客飞行十余个小时,第一次踏上陌生的国度,第一次拿起厨房的锅碗瓢盆,第一次觉得我要为祖国做些什么……

  德国,“德”国

  在Chinas Politik im Umbruch(Martin Woesler,Europäischer Universitätverlag 2004)一书中,作者如此诠释Deutschland的中文翻译“lautlich mit den Zeichen für ‘Tugend’ und ‘Land’ gebildet”。的确,这次德国之行我最大的收获是德国人的“德”。

  德国人含蓄,不事张扬;

  德国人节俭,不铺张浪费;

  德国人直肠子,不会拐弯抹角;

  德国人爱书,国图的座位总是很难占到;

  德国人严肃认真,不会“差不多”就行了;

  德国人礼貌,但保持距离。

  德国人的“德”,我把它归因于德国人良好的教育素质和修养。

  “多”

  ——多自然

  经历了二战的炮火,冷战的分裂,我以为柏林不是个富裕的城市。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地方,也没有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绿色的巨大作用。整个柏林三分之一的面积是被绿色覆盖的。从柏林工大二十层的咖啡厅眺望远方,整个城市绿色的植被和白色的建筑交相辉映,甚是赏心悦目。在中国的大都市,很少看到这种景致。

  除了柏林,我也去了波茨坦、德累斯顿、慕尼黑和魏玛。所到之处,满眼绿色,空气甚是清新。和中国不同,德国的树木大多是经过精心修剪的,非常的整齐,不过看上去也有些死板。

  ——多甜品

  在去德国之前,我就担心自己无法抵住德国各种甜品的诱惑而变胖。到了德国才知道,这里就是我的“地狱”。街道上,地铁里随处可见的冰淇淋店,巧克力店和各色蛋糕店让人禁不住被诱惑。尤其是这里的冰激凌,和中国传统的冰淇淋店完全不同。不用非得吃哈根达斯昂贵的冰淇淋球,路边摊就很有味道,夹杂了坚果、水果、巧克力、威化等各种元素的冰淇淋——下次来,还得每天一根!

  ——多规矩

  德国人的刻板,是全天下人皆知的事。身临其境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德国人是多么的守“规矩”。食堂里人再多,也是每人一个托盘慢慢的排队等着取食物,等着付款;教堂的门已经开了,可若没有人通知所有人都在外面等候;车开的再快,遇到没有红绿灯的人行横道,司机一定减速或停下,行人先过。

  然而并不是所有“规矩”都值得遵守的。在我看来,相比于中国,德国的官僚主义之风更甚。在柏林机场,我们就上演了一出“生死时速”。在退税大厅,那里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等开始办理我们这次航班的登记手续时才开始退税,于是我在门口苦等一个半小时。结果退税的要出示机票,出机票的要我先退税……在离开德国前这次不愉快的经历让我开始思索一个问题:是不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各项设施规章都完备的时候,就会迈进僵化,固步自封的境地呢?

  ——多歧视

  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很友好,至少我经历的不是这样。德国的年轻人对于外来事物,外来文化的接受度大多很高。他们欢迎外国友人来德国,希望和他们成为朋友。但是对于一部分年龄大一些的德国人,情况就没这么乐观了。

  我住在Heinrich Heine 大街附近的一个土耳其人比较集中的公寓里。负责公寓安全的是个德国壮汉,很爱喝酒。每天经过楼前,都会听到他骂骂咧咧地说土耳其人和亚洲人的不是。有时我想礼貌地打个招呼,他会刻意地转过身去。时间久了,我总结了对付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当他不存在。

  ——多歧路

  德国的街道不是正南正北四方的街区,因此对我这个大路痴来说并不是很好认。时常在我确定了路线的时候,跑出来某个相似的街区混淆视听,索性身边总有“老马”识得路途。

  当然,所谓“歧路”,我所指的并不只是道路。柏林是个开放的城市,一如西方许多城市,多元化的城市就允许多元化的人存在。手持酒瓶的醉汉,满身文身、满脸洞洞的年轻人,裸露的男女,拥吻的同性恋,穿衣正常化了的极右势力,在这座城市,每种人都有他生存的空间。在合法的前提下,每个个体的生活方式都被社会所接受。然而身为一个亚洲人,我还是时刻担心自己的安全。这一刻,觉得中国,真好!

  独特的艺术

  我们的行程十分丰富,基本上每天都有参观活动。像我这样没有艺术细胞的人,也不得不景仰这里的文化氛围,尤其佩服的是人们对历史的纪念方式。

  在洪堡大学前的广场,当年希特勒焚书的地方,有一个透明的正方形覆在地上,我们走近观看,下边居然是中空的,好大的空间里摆着一排排空书架,导游解释说这个就是德国人纪念那次焚书事件而建造的。真是太佩服德国人的想像力了,没有书的书架,还有比这个更形象的纪念吗?

  还有犹太人纪念碑,大片空地上一个一个高低起伏的水泥柱子。周边的碑比较低,越往里走越深,碑有高有低,地面也是呈现波浪形。所以人越往里走,就越觉得好像进入了一个水泥森林,周围高高的碑群已经远远地没过了头顶,看着头上那狭小的一片天,感觉十分压抑。林立的水泥碑整齐地排列着,人们在其中穿梭着,可以听到彼此的声音,却看不到人。孩子们在里边奔跑嬉闹,大人们在里边慢慢地转着看着。

  真的很感慨德国人对于纪念的奇思妙想,不管是广场地下的空书架,还是这个无字的水泥森林。纪念不一定要写出来,给人无限现象空间才是最好设计。森严的纪念碑群让人敬畏,压抑的感觉让人联想。这些纪念碑让我佩服德国人的勇气:只有直面过去,才能真正卸下历史的包袱。

  德国外交部,庄严而不失亲民气息

  在慕尼黑转机飞柏林,在飞机上我一眼认出了Steinmeier,这位我一直都很欣赏的当时德国时任外长。不过可惜,他不坐在我身边。不知道是不是在飞机上盯人盯得太紧被他发现了,下机时,他过来和我握手。激动之余连德语都说不利索,只是表达了一下见到他的荣幸并祝他大选取得胜利。大概是他很惊讶一个中国女孩居然知道德国大选,居然能认识他,所以他邀请我们去外交部,着实兴奋了一番。

  八月三号,在Steinmeier私人秘书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外交部的办公大楼。诡异的电梯,厚重的木门,静谧的走廊,庄严的空气将我们包围。来到Herr Steinmeier的办公室里,惊异于室内的简单摆设。桌上仅有一台电脑,一摞文件夹,一张十年前他和女儿的照片,简洁而整齐。旁边的窗台上赫然摆着一个大大的中文“勇”,据他的秘书介绍,是一位中国官员送给他的见面礼。很遗憾,在他的办公室我们不能拍照,不过那份简洁和大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张他和女儿的合影,让我觉得,他不过是个普通的父亲。

  现在,外交部易主。Westewelle这个颇有个性的外长,上任伊始就宣布自己是同性恋,这不由地让我幻想了下,现在他办公室桌上的照片会是怎样的……

  Deutschkurs, 意料之外的惊喜

  刚拿到行程安排的时候愣了一下,我根本不曾想过,这次去德国主要任务是上课。周一到周四,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二点半。这么多的时间给了上课,课程内容又是我们提议老师选讲。说实话,对于课程的效果,我根本不抱希望。

  第一节课,我们见到了Klebe,一个很面善的老人。后来我们得知,老人家已经是花甲之年,今年恰好过本命年,哈哈。老人家很跟不上时代,她没有手机,不会操作教室里的设备;但她很直接,很爽快,很坚持,很细心,有那么些许时候,我觉得她和我们东北人很像,直接的表示她对我们的欢迎,直接的批评我们课堂的表现沉闷,直接的发表她对某些跨文化现象的不同意见,直接的感动的哭、开怀的笑。她坚持叫我们的中文名字,坚持要求我们三个半小时积极的配合。我们在课堂上争论不修,课下请求她对我们论文提出一些意见。她总是亲切并热情的为我们查资料,帮我们答疑解惑。得知我们想学圣诞歌曲,她拿来了好大的圣诞金字塔;知道班上有同学过生日,她拿来一大束花和漂亮的生日蜡烛,还教我们唱生日歌;去参观布莱希特故居,她买了大束的花,让我们到大文豪的墓地前献花;她邀请我们看露天戏剧,还自己做了肉饼和沙拉招待我们……看到和我们奶奶年纪相仿的Klebe为我们忙前忙后,感动于她高尚的人格,感慨于她无私的师德。

  一个月过去了,和Klebe相处的日子,是我最快乐,最充实,最有收获的日子。还记得在欢送晚宴上,好多女孩子禁不住哭了。这不是矫揉造作的感伤,而是对这样一位难得的老师,亲切的奶奶的依依不舍。

  搭一座和平友好之桥

  柏林给我的印象真的很奇特:一个有着政治伤痕的城市,一个过去和现在共同存在的城市,一个总是让我感觉有些刻意的城市,一个人类力量和破坏能力最好的见证的城市。在这座城市生活的这一个月,加深了我对德国的印象,对德国人的印象,如果能在这里生活的更长的时间,也许我会汲取更多的营养和知识。德国,是值得一游的国度;柏林,是值得了解的城市。

  (北京新东方学校德语教师 于冬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企业服务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