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传统文学> 佳作共赏>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至少还有所爱

http://edu.sina.com.cn 2000/08/15  北京青年报

  1999年的一天,还在美国,最为薄情只认潮流的电视,突然念旧地播放起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霍洛维茨的一场演出。一直等到90多岁高龄,霍洛维茨才在戈尔巴乔夫的邀请下,得以返回生养他的俄罗斯,而且只演奏了一场。不知这是他个人的决定,还是当局的决定。

  电视回放的正是那一场音乐会的实况。

  我无法表述倾听那场音乐会的感受,只觉得在那唯一一场游子还乡的悲情演出中,不论演奏者或听众,感受的不仅是钢琴演奏艺术,还共同演出了那场戏剧人生的最后一幕。多少场景、细节、伏笔、人物、矛盾、冲突……人生所有的不得已,都在那唯一一场演出中,在每一个音符中的跳跃中一一交割。

  霍洛维茨的音乐,不可颠覆地从渺远的高处,悲悯地俯视着将他长久拒绝于国门之外的、生养他的俄罗斯,俯视着泪流满面、百感交集的听众。

  常常自相矛盾,比如已然老奸巨滑到不再相信永恒的我,一旦他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只好非常不甘地暂时放下对永恒信誓旦旦的仇恨,至少在那一刻,觉得还有一种东西可以叫做永恒,那就是霍洛维茨。好像一旦帕瓦罗蒂唱起来的时候,还会觉得他的声音,是为着表述一种叫做爱情的东西而生。如果华丽,如此多情,如此灿烂,如此转瞬即逝一去不再复返!

  我盲目地深爱已然故去的霍洛维茨,或不如说是被他的音乐所爱,似乎他的音乐特别是为了对我的抚慰。对于一生充满失败,常常遭遇盘剥的我(与经典著作《社会各阶级分析》无关,也与他人无关。不是说:有不花钱的奶牛为什么还要买牛奶呢?),我理解为上帝是公正的。

  哪怕在CD盘的封套上,只要看到他那张脸我就悲从中来。然而马友友的脸决不会让我生出这样的感觉,即便马友友在演奏悲怆沧桑无比的段子。当然我也深爱马友友,但这两种爱是那样的不同,如地中海的阳光和伦敦老墓地中漫散的雾。

  说“盲目”是因为对于音乐我完全是个门外汉(当然也不知道哪个行当我可以称得上是门内汉,一辈子就这样快地混过去了),不可能完全从音乐本身寻找这爱的缘由。

  我猜想这爱,很可能和这一大场戏剧人生有关。我像很多酸腐的老旧文人那样,对悲喜人生有着习惯性的取向。但我仍然不能断定,这爱的重点是否在于对历史别一种语言的叙述?某些时候,历史、以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历程,不得不是造就、甚至品评艺术一份不可或缺的条件。

  抑或是他的人生态度?纵观天下,还有谁能像他那样,根本不在意已然稳稳戴在头上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那顶其大无比的帽子,一度停演十多年,用十多年的时间来反思、思考对音乐、对艺术的更深理解和表现?也许还有人记得,十年“大革文化命”之后流行过的一句名言:“一个人能有多少个十年”?

  对于艺术追求的最后高度,他是不是为人们制作了另一个与社会通行标准完全不同的版本?那就是没有极限的极限。

  所以二十世纪只能有一个霍洛维茨。比之霍洛维茨,那些叫做什么钢琴、提琴,凡是能想得起来的各种乐器的王子或公主,只能是百老汇那种地方出品的王子和公主。

  我常说,不要对艺术家和作家寄予过高的企盼,不要说在一个国家,即便在全世界,一个世纪内能有十个霍洛维茨这样的音乐家或作家就足够多了,你能想象在一个世纪内,世界上出现二三百个霍洛维茨的局面吗?外星人要不来灭你才怪,再不就得发生二十级地震。(张洁)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2000高考专栏
抗击八国联军百年祭
马明宇登陆意甲
沪深股市2000年中报
千年奥运 精彩珍藏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